大沙鼠
哺乳綱嚙齒目鼠類
大沙鼠(學名:Rhombomys opimus),別稱黃老鼠、大砂土鼠。大沙鼠是沙鼠亞科中最大的種類。體長150~200mm;尾粗大,略較體短,尾端有毛束,頭和背部中央毛色呈淡沙黃色,微帶光澤。
大沙鼠營群落生活,常白天活動,不冬眠,聽覺和視覺非常敏銳,以植物為食,年產2~3胎,胎產1~12仔,棲息在海拔900m以下的沙土荒漠、黏土荒漠和石礫荒漠地區,分佈在亞歐大陸部分國家。
大沙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合併圖冊
大沙鼠頭和背部中央毛色較長爪沙鼠略淺,呈淡沙黃色,微帶光澤。在體側、眼周、兩頰和耳後等處的毛色較體背略暗淡,介乎灰沙色與黃沙色之間。每一根毛尖端為黑色,基部為暗灰色,中部呈沙黃色,除此種毛尚雜有黑褐色毛。腹面毛色和四肢內側毛色相仿,均為污白色,微帶黃色,這些毛的基部為暗灰色,端部為污白色。四肢外側和後腳蹠部被有淺黃色毛。尾毛大部呈一色,為紅銹色,外觀上和體背毛色有顯著區別,遠較體背毛色鮮艷;靠近尾後段有長的黑毛,直達尾槽的小毛束。爪為暗黑色。
大沙鼠頭骨寬大,額寬達顴長的2/3。鼻骨狡長,其長超過顱長的1/3。額骨表面中央部較低凹,眶上嵴明顯。由於額骨長大,頂骨顯著變短,同時頂部平扁,有明顯的頹嵴,向後達頂間骨處,然後折向兩側形成大彎。頂圈骨近於橢圓形。顴弓中央不太膨大。聽泡膨大程度略小於子午沙鼠,不與顴弓的鱗骨突角相接觸。門齒孔狹長,向後延伸不達臼齒列。
大沙鼠每個上門齒的前面各有兩條縱溝,齒外側的一條較明顯,內側的一條不太顯著。上臼齒的咀嚼面較平坦,這些齒的內外琺琅質壁將齒冠圍成一系列橢圓形的齒環。M 的咀嚼面有三菱形齒環,M 有兩個齒環,M 靠近內外側中部各有一淺的凹陷(琺琅質的褶皴),將該齒分割成一個後葉。
大沙鼠
大沙鼠的聽覺和視覺非常敏銳,對洞口的異物也有警戒,隨時伴隨瞭望行為,有時和警戒難以區分。出洞時,大沙鼠首先探出頭,確認洞口附近無危險存在時再鑽出洞,然後站立在洞口前的小平台上瞭望,動作和警戒相似,只是不發出嗚叫。取食時,大沙鼠會邊進食邊進行瞭望,當有危險發生時會立即轉入警戒行為。遠距離觀察發現,大沙鼠的這種瞭望行為的時間一般不太長,然後便進行移動、取食、玩耍等其他行為。其天敵有鷹、虎鼬和狐等。
大沙鼠通常營群落生活,常形成相當明顯的洞群。洞群分佈隨地形而異,沿溝谷、壟狀沙丘、渠邊、道路兩側分佈的為條帶狀洞群,長者可達數千米;地形無明顯走向的半固定沙丘、塊狀梭梭林等處為島狀洞群。每個洞群常有一個中心區,其面積不大,具有優良的自然生存條件,這裡常常洞口密布,洞系相連,鼠密度最大.由中心區向外,密度隨距離增加而遞減。早春一洞系中有繁殖鼠1對,秋後可達十餘只。洞道結構十分複雜。洞口直徑約6~12cm,一個洞系有洞口10~30個。有的達100餘個,洞系佔地面積可達2~3hm 。洞道相互交錯,分2~3層。第一層距地面40cm左右,每層之間相隔10~30cm。洞道旁有糧倉和廁所。冬季經常出入的洞口,多在糧倉附近。老窩比較深,多數位於地下2~3m處,內有細草和軟毛鋪成的睡墊。巢分夏巢與冬巢,夏巢較淺,冬巢深在1.5~2m之間。洞道中擴大部設有糧倉。其大小不一,最大者可貯草100kg以上,廢棄的倉庫多改作廁所。在土質結構鬆軟的地段,洞系往往自然塌陷。在土質較為堅實的地段,使用較久的洞系,洞口前多有高大的土丘,為拋土、殘食等廢棄物構成;有的土丘高達40~60cm,佔地1~2m ,有時土丘相互連接,可使棲息地微地形發生改變。
中國分佈在內蒙、甘肅、新疆。
大沙鼠
大沙鼠每年4~9月繁殖,高峰期在5~7月。年產2~3胎,妊娠期為22~25d,胎產1~12仔,多為5~6仔。春季出生的雌鼠當年可參與繁殖。幼鼠在母鼠洞內越冬,來年春季分居並開始繁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1 | 大沙鼠內蒙古亞種 | Rhombomys opimus alaschanicus | Matschie,1911 |
2 | 大沙鼠烏茲別克亞種 | Rhombomys opimus dalversinicus | Kashkarov,1926 |
3 | 大沙鼠費爾干納亞種 | Rhombomys opimus fumicolor | Heptner,1933 |
4 | 大沙鼠南山亞種 | Rhombomys opimus giganteus | Buchner,1889 |
5 | 大沙鼠戈壁灘亞種 | Rhombomys opimus nigrescens | Satunin, 1902 |
6 | 大沙鼠指名亞種 | Rhombomys opimus opimus | Lichtenstein,1823 |
7 | 大沙鼠敦煌亞種 | Rhombomys opimus pevzovi | Heptner,1939 |
8 | 大沙鼠新疆亞種 | Rhombomys opimus sargadensis | Heptner,1939 |
種群分佈不零散。該種雖然在戈壁沙漠很常見,但目前沒有具體種群數據。其種群數量趨於穩定。
在中國,大沙鼠的數量變化常與食物有關,而在荒漠中植物的生長狀況又與前一年10月份至當年5月份問的降水量有密切關係。大沙鼠的數量與這一時期的降水量成正比。因此可根據這一時期的降水量來預測大沙鼠的數量變化。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