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河

大夏河

大夏河,黃河一級支流。古名灕水,藏語稱“桑曲”,源於甘南高原甘、青交界的大不勒赫卡山南北麓。南源桑曲卻卡,北源大納昂,匯流后始稱大夏河。流經夏河縣、臨夏縣、臨夏市區、東鄉縣,注入黃河劉家峽水庫。全長203公里,流域面積7152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咯河、鐵龍溝、老鴉關河、大灘河及牛津河等。

歷史上,大夏河因上游暴雨成災,洪水泛濫,幾次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積極進行綜合治理,興修水利,築堤建壩,現已成為造福地方、造福沿岸居民的一條水系河流。

幹流概況


大夏河,明代以前被稱為灕水,大夏水原指洮水支流廣通河,后因《大明一統志》誤謂:“灕水在蘭州東南十五里”,而訛灕水為大夏河,併流傳下來。
大夏河發源於甘南高原甘、青交界的大不勒赫卡山,大致自西南向東北向,流經甘肅省夏河縣、、臨夏縣、臨夏市區、東鄉縣,注入黃河劉家峽水庫。全長203公里(一說176公里),流域面積7152平方公里(一說5409平方公里)。

幹流走向

大夏河夏河縣桑科鄉一段
大夏河夏河縣桑科鄉一段
大夏河拉撲楞寺附近一段
大夏河拉撲楞寺附近一段
大夏河發源於夏河縣。在夏河縣境內,大夏河發源地位於夏河縣西南部甘青邊界的大不勒赫卡山(大日合卡山)。上游在山南北麓各有一支:南源桑曲卻卡,出自甘肅省夏河縣西部海拔4221米的加威也喀東南側,東北流匯合北源。北源多哇河(大納昂、大納囊),北源出自青海省同仁縣南部,海拔4281米的尕浪寺東南側,北流后折向東流,進入甘肅省夏河縣境,在夏河縣桑科鄉匯流后始稱大夏河。(有資料認為上段稱夏河,在夏河縣王格爾塘鎮完尕灘匯合咯河后才稱大夏河。 )。一般認為南源桑曲卻卡為正源(夏河縣誌)。大致東南-東北向流經夏河縣桑科鄉、拉卜楞鎮、達麥鄉,在王格爾塘鎮匯咯河轉折北流,再經麻當鄉、曲奧鄉,後於土門關處出境,橫穿夏河縣城。過境長度為85.3公里,集水面積為1692平方公里,流域面積達5409平方公里,佔全縣面積的2/3以上。一路匯聚多哇河(大納昂)、格河、央曲河、清水河等支流。是縣境內最長的河流。其主要支流有多哇河、格河、甘家、清水、且隆河等。
大夏河臨夏縣城雙城一段
大夏河臨夏縣城雙城一段
大夏河
大夏河
大夏河出土門關進入臨夏盆地,在刁祁鄉多麼村合自南向北來的多支壩河、自北向南來的漠泥溝,至尹集鄉,匯西來的槐樹關河、自北向南來的老鴉關河,過新集鎮,進入臨夏市境內,右納榆林河,過枹罕鎮,至城關鎮,左納紅水河,右納牛津河出境,以下基本為臨夏縣與東鄉族縣的界河,在安家坡東鄉族鄉折向北西流,至蓮花鎮蓮花台村(康家灣),注入劉家峽水庫臨夏州境內流域面積1543平方公里,流程58公里,河道比降千分之9.6。
大夏河河口
大夏河河口
大夏河河口,右岸原為永靖縣老縣城蓮花城、蓮花堡,對岸為東鄉族自治縣河灘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大夏河匯入黃河之三角地帶創築蓮花堡。明洪武三年(1370年)設置喇嘛川蓮花寨,明末寨址移至鹼土川。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設蓮花渡。民國十八年(1929年),從臨夏縣析置永靖縣,縣在蓮花堡。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1949年8月28日,王震在此率領十萬大軍橫渡黃河,設有紀念標誌。1958年12月20日,永靖縣併入臨夏市(後為臨夏州),蓮花城為蓮花人民公社駐地。1961年12月永靖縣恢復建制,政府駐地移至劉家峽小川。1967年劉家峽庫區蓄水,機關設施全部拆除搬遷。10月28日城堡被劉家峽水庫淹沒,蓮花渡口上移,仍為臨夏與永靖水上交通要道。

河道特徵

夏河縣縣境內的大夏河幹流屬中、上游。土門關以南為上游,上游自河源至桑科草地,約50公里,由於坡平谷廣,水流緩慢,中游自桑科到土門關,長度85.3公里,由於流經地區沿程構造與岩性的不一致,構成了寬谷與峽溝相間的地貌特徵。在抗衝力較低處往往形成河漫灘,在較堅硬岩石地段,有三迭系火成岩出露,往往束水成峽,河床比降很大,中有急流險灘,河底岩石隆立,水勢洶湧,湍流奔泄。河谷雖經水流的常年侵蝕切割和洪流的沖刷,溝槽趨於變深降低,但兩岸植被良好,林木秀麗,風景宜人。中游之間落差為82米,平均坡降9.6%;海拔2500米以上,氣候濕冷,除太子山有少量林木外,余均為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場。
自土門關以北至黃河入口處為下游,約40公里,大夏河入境處海拔2105米,匯入處海拔1735米。流經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植被較差,暴雨、泥石流、滑坡嚴重,但大夏河川台寬谷區農業發達,大夏河與多支巴河、槐樹關河交匯形成刁祁、尹集川。至雙城同老鴉關河交匯,又匯入紅水河、牛津河,形成州境內面積最大、人口、水利方便的東西南川。河寬273-530米,最寬1000米。河流流速平緩,為臨夏地區農業灌溉、人畜飲水之命脈。有北塬、永樂等渠道灌田各在萬畝以上。另有百萬立方米以上水庫一座。回、漢、東鄉等民族多從事農耕與商業,生活富裕。

水文特徵


據夏河水文站實測資料,大夏河縣城段多年平均流量9.4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3.12億立方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44.4米米,且時空分佈不均,降水主要分佈在7、8、9三個月,且多以高強度暴雨或連續降雨的形式出現,歷時短、強度大。
據上游夏河縣資料,大夏河年平均徑流量為3.12立方米,歷年平均流量為9.89立方米/秒,歷年實測最大流量40立方米/秒,最小1.6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2.9萬噸,年侵蝕模數為467噸/公里。因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大夏河流量呈明顯減少趨勢。
馮家台水文站實測最大流量為960立方米/秒(1979年8月10日),最小流量為1.37立方米/秒(1996年5月10日),歷史最大洪峰流量1390立方米/秒(1914年)年均流速1-28米/秒。多年含沙量3.49公斤/立方米,輸沙率133公斤/秒,輸沙量419.2萬噸/年。

主要支流


多哇河,又稱大納昴,發源於青海省同仁縣境東南部達布熱,大部分幹流在同仁縣境內,自西向東,到夏河縣桑科鄉以北的溝口,匯入大夏河。全長55公里,流域面積751平方公里(本縣境內流域面積87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26億立方米。
甘加河(央曲)八角城一段
甘加河(央曲)八角城一段
甘加河,發源於夏河縣甘加鄉西部甘青邊界的群烏雷更山,上游稱央曲,經且隆,又稱且隆河,全長57公里,流經甘加、且隆、麻當兩鄉,流域面積1124.9平方公里,推算年徑流量1.47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4.67立方米/秒,水能蘊藏量為2.5萬瓦。於麻當鄉前匯入大夏河。
清水河,又稱曲敖曲,發源於本縣甘加鄉達里加山麓,在阿一塘附近彙集曲敖羌哇、西敖隆哇,向東南流經甘加、曲奧兩鄉,於曲奧鄉前匯入大夏河。全長23公里,集水面積111.4平方公里,實測年徑流量0.22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70立方米/秒。
咯河合作市佐蓋多瑪鄉一段
咯河合作市佐蓋多瑪鄉一段
格河(咯河)(又名德烏魯河),發源於合作市佐蓋多瑪鄉交界的臘利大山,源地海拔3802米,那吾鄉麥代,在流經佐蓋多瑪鄉佐蓋曼瑪鄉卡加道鄉、卡加曼鄉、夏河縣唐尕昂鄉、王格爾塘等6鄉后,在王格爾塘鄉完夏公路零公里處匯入大夏河。因此格河又屬於大夏河水系的一條一級支流。格河由南向北貫穿整個市區,在扎油溝口處出境,格河支流有扎薩河、紹瑪溝和沙子溝。格河全長27公里,集水面積221.2平方公里,實測年流量0.23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74立方米/秒。平均縱比降約為13.6‰,彎曲係數約1.32,水系呈羽狀結構。
合作河,咯河支流,發源於合作市佐蓋曼瑪鄉,推算其年徑流量0.23億立方,年平均流量0.74立方米/秒。彙集崗岔河、德烏魯河後於卡加曼鄉新集處匯入咯河。
扎油河,發源於夏河縣扎油鄉扎油沉魚落雁,全長40公里,集水面積512.8平方公里,於唐尕昴山卡嶺溝口匯入咯河。
美武河,發源於夏河縣那吾鄉麥日代,全長27公里,集水面積221.2平方公里,實測年流量0.23億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74立方米/秒,在下扎油灑索瑪與扎油河相匯后流入咯河。
老鴉關河,又稱麻尼寺溝,系臨夏縣麻尼寺溝、韓集等村鎮所居淺溝谷區。溝水源出積石山東麓,由八里溝、卧龍溝匯成,長7公里,東流接納掌子溝,至雙城注入大夏河,冬春近枯。
紅水河,上游為營灘大溝,源出積石山支脈三岔坪,長17公里,東流經營灘、紅台、穿臨夏市注入大夏河。
漠尼溝,源出臨夏縣境巴棱山的香子溝嶺,由直溝、白靈溝匯成淺寬的溝谷,東流8.5公里,注入大夏河。
多支壩溝,源出太子山西端陰坡,北流經太子山林區10公里注入大夏河,為臨夏縣境內州內段第一個注入大夏河的支流河溝。
槐樹關河,源出太子山陽坡夏河縣,由公母太子山間石隙入境,北流28公里經鐵寨、尹集,下游稱大灘河,注入大夏河。流域面積238平方公里,河道比千分之8,落差660米,多年平均流量1.49立方米/秒。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1913千瓦,可開發量1500千瓦。
牛津河,下游亦稱牛脊河,源出和政縣羅家集油郎溝,接納三岔溝、范家溝、穆家河、馬家河等匯成。北流經馬家堡、黃泥灣等地,至臨夏市東郊注入大夏河。流域面積282.3平方公里,流長33公里,河道比降千分之11,流速1-2米/秒,多年平均流量1.52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4793立方米/秒。雨季有洪災。上游修有深溝水庫。

治理開發


引灌工程

夏河縣農田灌溉引水渠道主要分佈在大夏河沿岸的九甲、達麥、王格爾塘、麻當、曲奧鄉(原清水鄉)灌區和格河沿岸的卡加曼(原下卡加)、唐尕昂鄉灌區。渠道引水方式均為河流無壩引水。引水源以大夏河和格河幹流水源為主,尚有部分自然村灌區用所在溝溪水源。渠道引水,流量較小,0.1立方米/秒左右。
在中下游的臨夏、東鄉境內,有記載的引水歷史始於明代。明隆慶四年(公元1571年)官府在土門關至九眼泉大夏河段開渠築壩,引水灌田,兩岸植樹護堤。清代建西川皇渠,長40里,灌溉臨夏縣夾塘、苗家、方家等10村田1.8萬畝。還有支流牛津河魚池灘會渠、三甲集渠等。民國時建永樂渠,長25公里,引大夏河水,設計灌溉面積4.6萬畝,實際灌地0.6萬畝。后改造為東風渠灌區。
1949年以後的灌溉工程有:
北塬渠灌區,位於臨夏縣東北部北塬。是1957年底建成的全省第一條引水上源的中型灌溉工程。灌區平均海拔1900米,南北長36公里,東西寬10公里。轄新集、紅台、北塬、安家坡、井溝、三角、橋寺、南源、蓮花、袍罕、先鋒等11個鄉,63個村,9.4萬人(當時3萬人),總耕地面積15萬畝,宜林地3萬畝。引用水派為大夏河,多年平均徑流量8.53億立方米。渠首設在韓集鄉雙城場栩村,為有壩引水,原設計引水量每秒8立方米,在總乾渠1.9公里處的口子河給臨夏市的東西川灌區分水每秒3立方米,計劃引水上源每秒5立方米。最初設計工程式控制制灌概面積9萬畝,后西干二支渠兩次擴建,興建39處小型電力提灌工程,到1984年灌溉面積達到13.1萬畝。1985年起,總乾渠又進行改建、擴建,一期工程1992年完成。總於渠口子河以上的過水能力達到每秒10立方米,口子河以下設計流量每秒5.3立方米。待二期工程完成後,灌溉面積可發展為18萬畝,其中農田15萬畝,新增灌溉面積1.9萬畝,改善灌溉6.4萬畝,新增林草地3萬畝,並保障10萬人和5萬頭牲畜的用水。
東西川渠灌區,由原官渠、清渠、民渠、皇渠等多條無壩引水渠道合併擴改建而成,灌溉面積達4.89萬畝,是臨夏州內第二大自流灌溉區。1965年4月形式,次年竣工。西起雙城、東至折橋九眼泉。由無壩引水改為從北塬渠口子河分水,引水3.2秒立方米,灌區包括新集、枹罕、城關、折橋4個鄉的34個村、14個國家用水單位。1985年有乾渠8條,總長72.3公里,225條,總長117.5公里。保灌面積900畝。乾渠建小水電站1座,總裝機2台168千瓦,年發電19萬度。
尹川灌區
尹川灌區
尹川、夏惠渠灌區,位於大夏河上游南岸,灌溉臨夏縣刁祁、尹集、鐵寨3鄉萬畝以上耕地的自流灌區。由3條渠道。1954年形式,次年竣工通水。灌區西起土門關,東至馬九川,北於大夏河右岸,南至大灘澗,形成T型灌區。尹川、夏惠渠灌區東西長24.9公里,南北寬1-2公里。鐵寨灌區南北長9公里,東西寬1公里。乾渠總長27.17公里。有效灌溉面積2.62萬畝。
南川渠灌區,位於大處河南岸,無壩引水。灌溉南龍、黃泥灣、民主、路盤4個鄉的1.74萬畝農田,1954年動工,次年竣工澆灌。在大夏河榆林溝口以西的紅崖根引水。有乾渠5條,總長44.73公里。
永樂東乾渠,民國32年建,建國后多次改建續建。總乾渠1.9公里,西乾渠由洩湖峽攔河壩開口引水,東乾渠從洩湖峽電站前池引水。受益地為河灘、東塬、柳樹等鄉,有效灌溉2.26萬畝。
深溝水庫,位於臨夏州和政縣境內,地處牛津河一級支流范家河下游段,屬各政縣馬家堡村深溝社右側。水庫為半注入式,來水主要靠范家河補給,枯水季節主要從牛津河無壩引水口跨流域調水,作為補充水源。設計總庫容103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607.80平方百米。水庫興利庫容55.3萬立方米/秒,正常蓄水位2041米,洪水起調水位2041米,設計洪水位2042.24米,校核洪水位2043.82米,相應總庫容為103萬立方米。1969年10月動工,次年10月建成。
深溝水庫灌區緊接水庫下游,主要受益區轄和政縣一鎮三村,臨夏縣一鎮二村,即和政縣馬家堡鎮小何、檯子、中庄三村及臨夏縣黃泥灣鄉的黃泥灣村、魯家兩村、五五村一部分,受益人口9400人。灌區部署有東西兩條幹渠,整個灌區呈狹長形,土地肥沃,連片集中,地勢平坦,土層較厚,適灌程序相當好。

水電開發

大夏河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解放以前,夏河縣農牧民群眾就利用水力資源建造水磨,大夏河沿岸的清水鄉、麻當兩鄉和挑河流域的下巴溝、博拉、加門關三鄉分佈較多。1990年,全縣尚存水磨99座。其中平輪水磨60座;立輪水磨39座。平輪水磨引水流量在0.15-0.5立米/秒,日磨面250-400公斤;立輪水磨引水流量在0.1-0.2立米/秒,日磨面150-250公斤。大夏河水力發電始於建國初期,1951年臨夏縣建成西川民生水電站,裝機150千瓦,用於照明。后擴容為1500千瓦。1969年建成洩湖峽水電站,裝機2台,總容量4560千瓦。
上游夏河縣水能可開發量為11萬千瓦。規劃大夏河幹流桑科-土門關段建設15級梯級水電站、總裝機71.94兆瓦、多年平均發電3.81億千瓦·時。2006年3月通過了評審。到21世紀初已開發利用的有7座水電站,裝機總容量為2.512萬千瓦;剩餘的8座電站中王格爾塘、甫黃二級、阿一山、和平橋、前光灘、安順水電站已開展了項目前期工作,其中部分電站已開工建設,水利資源的開發勢頭十分強勁。
桑科水電站,1976年11月破土動工,1977年建成。設計庫容為50萬立方米的供發電併兼少量灌溉的日調節水庫,水庫攔河壩為均質土壩,壩長240.9米,底寬46米、上寬3米。
阿一山水電站,在夏河縣達麥鄉山塘村,2006年6月7日開工建設,總裝機容量5000千瓦。該電站工程概算總投資3622.78萬元,由甘肅林海水利水電投資公司投資建設,是大夏河幹流桑科至土門關段梯級開發規劃中的第五座水電站。
頭道河水電站,位於甘肅省夏河縣境內大夏河上游,蘭郎公路(213國道)沿大夏河上行可直達電站,電站距臨夏市約60公里。電站總裝機容量7500千瓦,3×2500千瓦。
小河水電站,位於大夏河中游、夏河縣境內,廠址距夏河縣城約65公里。該工程為大夏河幹流水利開發規劃的第14個梯級水電站。電站進水閘與小河電站尾水直接相接,廠房距上游正在興建的小河水電站廠房約6.5公里。國道213線蘭(州)郎(木寺)公路從進水閘、廠房處河道對岸通過,交通條件十分便利。項目簡介小河水電站工程為大夏河幹流水利開發規劃的第14個梯級水電站。小河水電站為引水式徑流電站,裝機容量為9600千瓦,屬小(2)型等工程,電站設計水頭57米,發電引水流量為19.86米/秒,多年平均發電量5400萬千瓦,裝機年利用小時數為5625小時,工程總投資為7333.38萬元。
臨夏州內大夏河幹流上已建成電站12座,這些水電站均採用渠道引水方式。有天瑞水電站、多支壩電站、友好電站、銀灘電站、關灘電站、大灘澗電站、老 鴉關電站、尹集電站、新 吉電站、槐樹關二級電站、大草灘三級電站、崖頭水電站、土門關一級電站、土 門關二級電站、土 門關三級電站、龍首山電站、古城電站、大 樹底電站等。
西川水電站,位於臨夏市西10公里枹罕鄉街子村水路灣大夏河畔,為無壩明渠引水。1958年改為臨夏水電廠。歷年擴容,到1985年發電6921小時,發電1038.22萬度。
刁祁水電站,位於大夏河南岸刁祁河灘,建於1973年,攔河引水,裝機3台324千瓦,年設計發電量60萬度。二級站於多支巴溝廟溝,以多支巴河為水源,1980建成投產,裝機2台640千瓦,設計年發電200萬度。
瞭罕水電站,位於臨夏市瞭罕鄉街子村,無壩引大夏河西川電站尾水。1080年建成投產,裝機3台共960千瓦。
洩湖峽水電站,位於東鄉縣和臨夏縣交界的洩湖峽谷,大夏河下游,峽谷長4.8公里。1966年開工,1968年投產,兩台機組6000千瓦。設計發電2600萬度/年。於1985年累計發電27941萬度。
和平橋水電站,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城以東30公里處的大夏河上,該河段呈一"S"型河曲,河道縱坡較大,拐彎后形成較大落差,具備修建引水式水電站的良好條件。根據擬訂的壩址,壩區河谷呈較開闊的不對稱"U"型,谷底寬約125米~130米,河床靠河谷右岸,寬約30米,右岸為基岩山體,易於修建電站引水樞紐。根據擬訂的方案,該電站引水樞紐為一綜合建築物,採用閘壩結合的布置方式,從左至右依次為副壩、溢流壩及3孔泄洪沖砂閘。本設計主要為該樞紐溢流壩的設計。電站水庫正常蓄水位2631.0米,電站額定水頭60米,電站裝機容量7.1兆瓦,多年平均發電量2950萬度。樞紐引水流量13.8立方米/秒,總庫容8萬立方米。

旅遊開發

大夏河水利風景區
大夏河水利風景區
東鄉縣大夏河水利風景區地處黃河上游,位於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西北部,大夏河東岸、劉家峽水庫南側,景區總面積43.4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1.09平方公里。景區內有賓士溝丹霞地貌、黃龍伸爪等自然和人文景觀,民族建築雕樑畫棟,飛檐翹角,河灘庫區鷗鳥群集,水鴨嬉戲,村莊隱敝,桃林茂密,椒樹映紅,山清水秀,空氣清爽,形成別具一格的田園風光。2013年12月11日被甘肅省水利廳以甘水辦水管發[2013]586號文件命名為甘肅省水利風景區。

航道航運


大夏河水運的主要方式是筏運,始於清末,興於民國。主要以蓮花渡口為集散地,由夏河縣經臨夏進入黃河到永靖縣城蓮花渡口,再由蓮花城筏運至蘭州,再經編組筏運至銀川、包頭等地。臨夏河灘關渡口為木材集散地和碼頭,先後經營木材筏運的大商家有20多戶。每年“清明”前後開始放筏,“立冬”前後停筏,約有7個月筏運期,年筏運木材萬餘立方米。共和國建立后,隨公路運輸和水庫建設,大夏河筏運逐步消失。

流域概況


大夏河邊的拉卜楞寺
大夏河邊的拉卜楞寺
大夏河上游的夏河縣,因大夏河橫貫縣境,縣城瀕河而得名。地處甘肅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縣境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地形複雜。西北部為山塬區,東部為夷平面,中部及南部為低山和峽谷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方向傾斜。縣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在2500-3500米之間,北面達里加山主峰海拔4636米,為境內最高峰。地表支離破碎,梁峁密布,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基岩裸露。崩塌、滑坡、泥石流時常發生。夏河地區,夏代屬《禹貢》雍州之地,殷周時為羌戎所居,春秋至漢初,系西羌各部落游牧區域。漢設白石縣,民國17年(1928年)1月,設“夏河縣”。夏河境內金(岩金)儲量大,已經開發的有加甘灘金礦、安完昂金礦。優質牧草地面積682.06萬畝,佔總土地面積的72.56%。牧養各類牲畜百萬頭(只),是甘南州主要牧業縣之一,盛產氂牛、甘加羊、蕨麻豬等優良品種,水能資源潛力大。夏河多深谷高山,自古為“將兵略地”,因藏傳佛教文化獨特,風情濃郁而有“小西藏”之稱。拉卜楞寺金碧輝煌,八角城展顯歷史滄桑,白石崖溶洞達爾宗湖、森林峽谷風光神奇,民族風情絢麗多彩。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中的藏區貧困縣。 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58億元,全縣累計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49億元,完成畜牧業增加值4.4億元。
臨夏市市區
臨夏市市區
大夏河下游的臨夏縣,地處隴中黃土高原西部,位於太子山北麓,小積石山西麓,大夏河下游,劉家峽水庫南岸。漢設枹罕縣,明置河州,1913年改導河縣,1928年改臨夏縣。因臨近大夏河而得名。總面積1212.4平方公里。地貌為青藏、黃土高原參半,多山溝,兼有塬、川,地勢東北地、西南高,海拔1735-4636米之間,平均海拔為2287.6米。年平均氣溫7.6℃,無霜期183天左右,年降雨量472.3毫米,屬溫帶半濕潤氣候。縣內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土、藏、蒙古、哈薩克族等9個民族。2016年底總人口39.93萬人。臨夏縣是國列、省列的貧困縣。2001年底,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9505萬元,農業總產值14807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0.81萬噸;完成工業總產值15024.8萬元;實現財政收入1201萬元,人均實現32.55元,財政自給率為15%;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088元。有太子山風景區、蓮花度假村、林家河灘森林公園、三岔坪林場、龍首山公園、北山公園、五女山、大西灘、鐵寨溝等,臨夏縣過去曾是“三馬”的故鄉,僑居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等國的僑胞和居住中國台灣的台胞較多。
臨夏市,行政區域在臨夏縣範圍內,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旅中心。 2017年實現生產總值703875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34175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5029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74671萬元。全年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12890萬元。
東鄉族自治縣縣城
東鄉族自治縣縣城
大夏河下游右岸的東鄉族自治縣,屬國列省扶重點貧困縣。地貌呈方圓形,四面環水,中間高突。境內山巒起伏,六大山樑夾著六條山溝,以縣城鎖南鎮為中心向全縣傘狀延伸遍布。氣候乾燥,冬長夏短,無霜期年平均138天,年降雨量為200-500毫米。是全國唯一的以東鄉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甘肅三個特有少數民族之一東鄉族的發祥地和主要聚居區。1950年10月,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成立了相當於縣一級的東鄉自治區。1955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正式定名為東鄉族自治縣。東鄉以農業為主,是一個典型的旱作農業縣,全縣總耕地面積為37.64萬畝,其中山旱地佔87.33%。盛產洋芋品優、質好、產量高。畜牧業是全縣農業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2017年,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18.0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2.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05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紅塔寺是洮河流域藏傳佛教文化的代表,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石窟壁畫有盛唐遺風。東鄉民族史詩《米拉尕黑》、擀氈、釘匠等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體育、河州花兒、說唱曲藝經久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