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夜郎題葵葉

流夜郎題葵葉

《流夜郎題葵葉》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絕。前兩句,以對比手法抒發作者當時無力雪冤自保、終至被迫流放夜郎的無可奈何的悲慨;后兩句,表明作者的希望,盼望朝廷赦免他回故園和親人團聚。全詩純用尋常語,通過淺言淡語揮斥幽憤,傳達出詩人南流夜郎途中的真實感受。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五絕形式的詠物寓慨詩。
前兩句“慚君能衛足,嘆我遠移根。”以對比出之:“慚君”寫葵,“嘆我”自謂,寓意相輔相成。作者為自己當時無力雪冤自保、終至被迫流放夜郎的艱險處境發出無可奈何的低吟。對葵葉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葵菜,一說是向日葵,兩說都通。根據杜預注《左傳》,以為葵指向日葵,“傾葉向日,以蔽其根”,此詩由“衛足”聯想到“白日”,當時受到杜注影響。向日葵的葉子始終護衛著它的根,李白由此產生慚愧的心理,從而嘆息自己卻移根走他鄉為異客。
后兩句“白日如分照,還歸守故園。”則是表明作者的希望。李白期待著白日能夠分一點光來照耀他,使他能夠返回故鄉守護故園。李白由“葵”聯想到“日”,盼望朝廷赦免他,這與《上崔相百憂章》“覆盆儻舉,應照寒灰”兩句寓意正同。只是在《上崔相百憂章》里,作者在希望得到昭雪的同時,多少還表達了願為朝廷效力的心意;而《流夜郎題葵葉》的最後兩句,只是希望歸隱故園,了此殘生,情緒更加低沉了。不過後來他儘管遇赦了,一點點白日之光已經照到了他的身上,然而他仍然未能“還歸守故園”。
此詩純用尋常語,詞意平易淺近,不像李白長篇歌行那樣,表現出睥睨一切的浪漫主義情調。通過淺言淡語揮斥幽憤,透露出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對朝廷給予自己不公正待遇的控訴,對故鄉、親人的懷念,十分感人地傳達出詩人南流夜郎途中的真實思想情緒。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李白長流夜郎途中,即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詩人在流放途中見到葵葉,觸景生情,遂寫下此詩。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