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橋
1742年在廣西橫州重建的橋樑
海棠橋位於廣西橫縣海棠公園內,始建於宋紹聖時期(公元1246年),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橋長30米,高9米,橋面寬1.8米,土石結構,是原縣城往西部地區必經之橋樑。
據《橫州志》記載,橫縣建置始於西漢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110多年的歷史,比南寧市建置還早400多年(南寧建制始於東晉大興元年,即公元318年)。千百年來,橫縣人民在這塊土地繁衍生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文物古迹。有為紀念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而修築的伏波廟,有傳說明代建文帝避難達15年的應天寺,還有被貶謫編管橫州的北宋詞人秦觀,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的徐霞客也在橫縣駐足……重訪古迹,溫故歷史,讓人在感嘆過去之餘,激勵自己奮勇前行。
海棠橋,是海棠公園內現存最好的古迹,它橫跨香稻溪,據《橫州志》記載,“長虹飲澗,靈鰲架空”,“春濤秋潦,民無病之嗟;霽月光風,士有詠歸之樂。”它是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迹,橫州古八景中的“海棠幕雨”、“紫水呈祥”就成景於此。紹聖四年(1097年),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的北宋詞人秦觀(1049年—1100年,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遭貶謫編管橫州,曾於橋畔祝生家留下“瘴雨過,海棠開,春色又添多少?”的詞句,海棠橋因此而得名。秦少游在橫州的一年多時間裡,還在海棠橋附近設館講學,廣收門徒,不少人士慕名求教。後來的淮海書院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這對橫州以至廣西文化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
海棠橋畔秦觀塑像 圖片來源:張蒲思恩
、海棠橋,修建了淮海書院、海棠亭、浮槎館等,彙集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無數詩詞詠唱流傳。只可惜到現在大部分古迹蕩然無存,惟有海棠橋至今依然保護完好,它已成為橫縣標誌性景物。
有關海棠橋還留下許多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其中《海棠公公捐土三尺》最為人熟知。
2008年洪水淹沒了海棠橋
數日,洪水退去,石拱橋經受考驗,橋面上增高三尺潮泥。匠人見橋已成,歡欣雀躍,回想洪水前老者捐土三尺之說,無不驚嘆。
此後,海棠公公為海棠橋捐土的故事一傳十,十傳百,一代一代流傳下來。海棠公公為海棠橋捐土三尺,成了群眾為修橋補路積極捐款捐物捐力的美麗化身。海棠橋橋面上的三尺土,雖然歷經風雨,但現在到海棠橋依然看得到。
懷古亭 圖片來源:張蒲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