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8條詞條名為劉英的結果 展開

劉英

廣州和諧醫院兒科專家

目錄

正文


劉英 -廣州和諧醫院兒科 主任醫師
【社會職務】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北京萬民抽動症醫學研究院院士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醫學客座教授
中美兒童發育行為疾病專家遠程會診專家組中國專家
國家醫學研究中心兒童發育行為學科主任
中華醫學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首批掌握“RNC修復技術”診療專家
現任廣東省兒科學會發育行為兒科學組組長
【個人簡歷】
劉英,男,主任醫師,1975年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西南地區兒科技術帶頭人。參與世界尖端技術的課題攻關和技術研發,為兒科臨床先進技術MK神經活化導融技術的問世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聘為醫學客座教授。擅長採用現代技術治療自閉症、抽動症、多動症、遺尿症、智力低下、肥胖症等兒童發育行為疾病,多次參加美國國立醫學研究院、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專業學術研討會。劉英是國內將現代技術運用於治療兒童發育行為疾病開拓者之一,主持了課題“以運動為主的綜合干預措施治療非病理性身材矮小的臨床研究”的科研工作,並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科研論文“大腦形態改變對情感認知改變的臨床研究”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獎。先後在武漢國醫堂醫院、廣州海軍醫院等醫院工作。2002年取得兒科學博士學位。曾多次擔任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大課題研究,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的科研帶頭人之一。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主張和積極促進醫學模式從單純的學模式向、心理和社會的醫學模式轉變,重視對疾病本身以及所採用的各種治療手段和方法對患者軀體、心理和社會功能損害的研究。從心理和社會醫學模式的高度,擇優選擇和制定最有效的治療方案,最大限度地保護患者的心身健康、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康復。近幾年來主要從事於兒童發育行為疾病藥物依從性與複發、兒童發育行為疾病康復研究,倡導對患者和家屬開展兒童發育行為疾病的管理能力培訓,以降低和預防複發,深受患者和家長的歡迎。嚴謹的學習態度、人性的診療風範,使他成為《中華兒科雜誌》和《中國當代兒科》的特約雜誌審稿專家。他撰寫的《多動症患兒HTR2A基因多態性與抑製劑的控制作用》使得技術從理論上完全替代了西藥治療的主體的地位,為全面推廣綠色、無副作用、高效經濟的兒科技術提供了完備的理論依據。
【學術成就】
1986年,參加“世界發育行為兒科學學術大會”,其首次提出了大腦形態學變化與發育行為科康復水平評估的重要性,並在會上公示了評估標準,通過其全方面的闡述和實踐的臨床研究結果,受到了參會專家的高度認可,此後在全球百餘個國家在借鑒此基礎上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
2003年至今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中國臨床試驗項目主任,期間主持研究了多項世界級發育行為兒科學臨床科學研究。
2007年,率中國專家團赴美國參加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美國國立兒童健康與人類發育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現代技術研究成果推廣大會”,同年7月,赴加拿大溫哥華進行技術臨床應用學術交流訪問。
2008年至今任美國國立兒童健康與人類發育研究院駐中國常任理事,主持中國對全球28個國家,100多個地區實施發育行為疾病防治宣傳和救助工作。
2010年,“2010世界發育行為疾病學協會(WPA)國際大會暨中華醫學會發育行為疾病學分會學術會議”上,其針對我當前發育行為疾病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倡導在預防發育行為疾病上從家庭入手。
2014年,參加“2014國際醫學學術大會”,並被評為“中國兒童健康衛士”。
【參與著作】
《心理干預和藥物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遞質對治療情感性精神疾病的成效》
《中樞神經系統形態變化表現與受體之間結合對自閉症情感認知思維的影響》
《抽動症中醫證候學研究》
《發育性協調障礙兒童功能性行為特徵研究》
《抽動症典型病例分析》
《多動症患兒HTR2A基因多態性與抑製劑的控制作用》該論文的問世,使學界對基因技術對兒科臨床領域的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有了一個全新的評價,開啟了我國東南地區以技術為主導解決兒科發育疾病的新局面。使得技術從理論上完全替代了西藥治療的主體的地位,為全面推廣綠色、無副作用、高效經濟的兒科技術提供了完備的理論依據。
《自閉症症治療效果與結局的評估研究》
《學齡前兒童行為適應障礙研究》
《大腦形態改變對情感認知改變的臨床研究》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獎
《蛋白轉變作用多大腦中樞系統遞質受體影響治療發育行為疾病的作用機制及其效果報告》
【社會評價】
以敬業的工作態度、和藹的接診態度、嚴謹的治學態度贏得了同事的一致讚許;
對待患兒和風細雨、態度親切、不驕不躁受到了患者及其家長的高度評價。
2014年被評為“兒童健康衛士”。
2008年被廣州和諧醫院評為“模範醫生”和“先進工作者”。
連續5年被廣州和諧醫院評為“醫患關係模範”。
【個人語錄】
我的工作不在於能為自己換得什麼,只為了國家和社會的明天更美好。
祖國的未來是孩子,家庭的未來是孩子,兒科大夫的工作,要求我們愛孩子勝過愛我們自己。
我熱愛兒科工作,因為沒有任何一份工作能讓我感覺比這份工作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