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北朱村的結果 展開
- 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北杜鎮下轄村
-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府城辦下轄村
- 山東濟寧嘉祥縣疃里鎮北朱村
-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郭城鎮下轄村
北朱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郭城鎮下轄村
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朱姓建村,以姓命村名朱村。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與辛安公社的朱村重名,遂改為北朱村。
全村轄區面積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6.7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蘋果等。20世紀末,蘋果成為本村的經濟支柱。 2002年,全村有280戶,760人。有周、姜、方、李、王、於、孫、尹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周姓人口較多。
1941年3月本村解放。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一產業1955年,全村有耕地96.7公頃,山嵐20公頃。糧食畝產只有60公斤左右,總產9萬公斤左右。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量提高到5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79公斤,總產31.7萬公斤。 1956年,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栽植第一批青香蕉蘋果。1983年、1987年,繼續擴大栽植面積。1993-1997年進入盛果期,果品收入達50萬元左右。2000年,全村有果園20公頃,果品總產達30萬公斤,收入30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321萬元,其中農業240萬元,林業8萬元,畜牧養殖業70萬元,其它3萬元。
第二產業改革開放后,第二產業得到發展,湧現出吉紋齋工藝品廠等有名的個體企業。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00人,收入201萬元,其中工業81萬元,建築業120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后,黨支部發動群眾大力發展第三產業。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77人,收入265萬元,其中運輸業145萬元,商飲業60萬元,服務業60萬元。
文教科技1949年,本村建起小學,時有學生148人。改革開放后,教育質量逐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7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人。村重視科技教育。2002年,村民中有農藝師1人、技術員3人。人民生活解放前,人均糧食60公斤左右。村民食不飽腹,為生活所迫闖關東的就有26人,沿街乞討的10多人。建國后,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達到280公斤,解決了溫飽。2002年,人均糧食達到500公斤,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74輛,佔總戶數的60%以上,摩托車120多輛,彩電240多台,冰箱60多部,電話80部,手機30多部,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由中共黨員周善令、周德珠、姜洪蘭成立黨小組,周善令任組長。1943年5月成立黨支部,周德榮任村黨支部書記,李榮貴任副書記,於淑英任組織委員,時有黨員9人。之後,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作海、周善令、周玉亭、姜洪喜、姜平、姜孟芝、周京山、周德洪、周京堂、周順理、周京理、周京利。2002年,全村有黨員28人,分為2個黨小組。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5月,設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設立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婦女、治安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立朋、方桂德、周玉亭、周仁祿、周洪環、方春忠、周仁山、周玉彬、周德洪、周京文、周京利、姜孟芝。 1976-1996年,本村曾三次榮獲縣(市)文明村、標兵村光榮稱號。
北朱村[山東省煙台市海陽郭城鎮下轄村]
北朱村[山東省煙台市海陽郭城鎮下轄村]
北朱村[山東省煙台市海陽郭城鎮下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