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師提出問題或談論問題。而合作學習,正幫助他們克服了一個人面對問題的窘迫感。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一些平時不露“聲色”的學生能主動參與,提出問題與見解,細心傾聽,這種全身心的投入在往常使用集體教學法中所看不到的。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在一個合作性的集體中,在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識結構、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學習風格的組員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在交流的撞擊中,產生新的認識,上升新的水平,用集體的力量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也用集體的力量克服了學習上的心理障礙。
2、合作學習,能使各層次學生滿足各種積極的“需要”。
在合作學習中,學困生能自覺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普通生也如魚得水,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又聽取尖子生的高論;而尖子生除了滿足自己的發表欲,也聽取了不同思維方式的解答方法,拓寬了思路,又增強了組織能力與概括能力。所以說,合作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交往需要、求援需要、表現需要,這也必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合作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
從課堂氛圍看,合作學習打破了教師與學生的主體位置,打破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某種僵局,把這種僵局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變成了一種默契,讓學生從掌握知識的被動位置轉變成主動位置,讓學生成為合作夥伴,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形成了和諧互動的教學局面,這就激活了學生的創新頭腦,使他們由“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互動思維這一步要做的具體工作是:①以前後桌四人為單位交流發現結果,討論問題,打通思維障礙;②以兩個四人單位交流發現結果,互相討論,解決較難問題;③若干四人小組代表提出問題;④全班討論,解答問題;⑤師生互動討論,質疑問難。
(三)展示思維
“六步驟思維導學模式”的第三步是展示思維,即展示合作學習的初步思維成果,展示思維過程,讓學生明確初步的結論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這樣回答,等等,從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終機理在於人腦的思維過程。”什麼是“思維過程”?思維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它表現為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具體化和系統化。結合學科教學表現為概念的形成過程,公式、定理的推導過程,性質規律的發現過程,對文章作者思路的挖掘過程,等等。在既往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常常只滿足與學生解決問題時順利流暢、操作的滴水不漏,卻往往忽視學生的深入思考,這就掩蓋了解決問題時經歷的曲折或失誤。而有些教師則善於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對於學生形成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十分有益的。教學中應該以各種知識為載體,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發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掌握知識,學會探究,發展思維。
1、“展示思維”的內容
課堂教學中有三個主要因素——學生、教師、教材。展示思維活動過程,就是要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的思維活動和科學家的思維活動過程充分暴露、相互對照,從而達到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展示思維以展示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為主。展示思維過程的方法很多,因學科而異。但總的說來,不外以下幾點:
(1)展現教師的思維過程,讓教師的思維過程真正起到媒介作用,使師生思維過程得到和諧地統一,達到引導學生去審視作家、科學家的思維過程、學習作家科學家的思想方法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自覺地進行“心理換位”,用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去審視教材內容,想學生的之所想,疑學生之所疑。教師要多講“我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這麼想”等,儘可能把自己原始的思維活動過程還原展現,引導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思維。
(2)誘發學生展示思維。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就必須充分暴露他們的思維過程。這樣做,一方面可取得學生思維的反饋信息,暴露出學生隱藏的思維障礙,以便及時調控、及時改進教學。另一方面有助於學生迸發出可貴的思想火花,以便及時引導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思維過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在解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展示自己解題時的思維過程,不僅要教“題目應該這樣解”,而且要教開始是怎樣探索的?解題方法是怎樣發現的?走過哪些彎路?產生過哪些錯誤?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彎路和錯誤?遇到困難時是怎樣打通思路的?怎樣尋求最佳方案、關鍵何在?等等。誘發學生展示思維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類比、歸納、猜想和探求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展示思維”的原則
(1)展示內容要具有開放性。課堂展示的內容以本節課所學知識為主,主要是課堂中解決問題、發現問題所運用的知識、方法、規律,以及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典型題,還有學生出錯多的、有疑問的題目等。
(2)思維展示方式要具有開放性。展示的方法通常由一個學習小組為主,先在組內交流展示個人的學習成果,再推選代表將個人及小組成果展示給全班,然後,其他組再補充完善。展示形式要靈活多樣,可以在小組內展示,也可以在全班展示;可以板演講解,也可以藉助多媒體投影展示,也可以利用實物模型直觀形象地展示,還可以用演講表演的形式展示。從而達到了人人參與、人人展示的目的。
展示思維這一步要做的具體工作是:①通過匯總,把個人或小組感悟知識、定理、原理和規律的生成過程、打通思維障礙、解決較難問題的好思路、好方法介紹給大家;②說明較大較難的問題障礙在哪裡。
(四)激活思維
“六步驟思維導學模式”的第四步是激活思維,即在初步思維的基礎上,針對思維過程中存在的障礙,教師相機點撥誘導,啟發學生進一步打通思維障礙,感悟問題,理解問題。
教學活動是一種雙邊活動,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完成,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能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能否激活學生的思維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努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確保課堂效率。
激活思維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
1、從思維的敏捷性出發,設置識別型、判斷型問題,激活思維,以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判斷真偽的能力。
思維敏捷性的訓練,是時代對人類的要求。思維敏捷性的前提是正確,關鍵是迅速。如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相關材料或有關教材設置識別型、判斷型的問題。長此以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提取信息和判斷真偽的能力,而且能有效地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2、從思維的靈活性出發,設置評價型問題,激活思維,以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能力。
思維的靈活性具有五個特點:一是思維起點靈活,即能從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二是思維過程靈活而不鑽牛角尖;三是概括遷移能力強,運用規律的自覺性高;四是善於組織分析,伸縮性大;五是思維的結果往往是多種合理而靈活的結論。(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由於問題具有一定的“彈性”,即問題的可爭議性和研究性,在“是”與“不是”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思維空間。只要學生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允許有不同的結論。這樣便使學生獲得了極大的自主權,從而可以更加自由地投入對問題的研究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張揚,發散性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3、從思維的深刻性出發,設置述理型問題,激活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思維的深刻性即表現在善於深入地思考問題,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比如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會碰到錯綜複雜的歷史現象,這正是進行思維訓練不可忽視的材料。通過對這些現象進行設問,可以幫助學生思考這些現象,並透過這些現象看到歷史發展的本質,預見歷史發展的方向,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4、從思維的批判性出發,設置發難型問題,激活思維,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
思維的批判性強調“知其所以然”。學習上的批判思維表現在對傳統的或一般的結論、觀點能夠大膽質疑問難,對前人積累的知識能夠正確地分析批判,從而獲得新的思維成果。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人們的認識無不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由於受時代與階級的局限,人們對於客觀外在的認識常常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甚至是謬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於發現問題,而且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發難,對訓練學生的獨立思維是十分必要的,而且當今的中學生信息廣泛,視野開闊,且求異心理和探究心理強,只要教師引導得當,是會收到很好效果的。
5、從思維的創造性出發,設置運用型問題,激活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思維的創造性或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態,是智力的高級表現;它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情況或困難面前採取對策,並獨立地、新穎地且有效地解決問題。根據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有機地設置一些運用型問題,讓學生藉助聯想,運用直覺,釋放靈感,以期達到“獨立、新穎且有效地解決問題”的目的。
為了激活思維,教師要提供有探索性的材料,並且材料不要太標準,要多些思維度,儘可能不要為學生想得太細。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拘泥於現成的答案,大膽提問質疑。可以是教師激活,也可以由學生相互激活。
(五)梳理思維
“六步驟思維導學模式”的第五步是梳理思維,即學生自己分析學習內容,梳理思維過程,概括學習方法,歸納整合思維成果。思維的梳理是新的認知結構的積極重建。
梳理就是用一定的方法,按一定的規則、秩序,對紛繁、雜亂的材料、事項、問題等進行整理。比如課堂小結與評價就是對一節課學習過程的回顧,是對學生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的梳理。其作用有三點:一是再現並概括當堂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二是將所學知識通過整理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三是為下節課學習提出必要要求,做好知識和心理兩方面的準備。這個過程既不要由教師包辦代替,更不要走過場,而應讓學生自己小結。可讓學生通過思考“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對自己的思維結果進行梳理、聯想和想象,梳理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欣賞自己的學習成果,體驗“再創造”的成功喜悅的過程。這一過程同時還激勵學生進一步發現、探索的動力,從而在總結評價與教學反思中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思維的梳理有時還不僅僅是所學知識的梳理,有時還有可能是對一段時間的情感、思想、觀念的梳理,這就要教會學生遇事多想想,只有經常反思、經常回顧,才是有效的梳理。
有時知識的積累和思維的梳理並沒有很明顯的先後界限,但總的說來先有積累而後才能談到梳理。積累好比電腦的內存,它的空間再大,也總是有限的,我們需要階段性地對我們的內存空間加以整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我們的電腦正常運做。積累與梳理的關係就像是材料與加工之間的關係。積累往往是一種感性的認識,感性認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就會上升到一個理性的高度,上升到理性高度的過程事實上就是我們對原有的積累的一個梳理過程。學生思維的梳理其實是一個知識與能力的轉化過程,在思維的梳理的時候,必然會形成一個自我的知識體系。
這一步要做的具體工作是:①梳理本課或本節新學內容;②進行各種訓練(包括寫作訓練和聽說訓練);③作反饋式檢測練習;④糾正檢測中的問題;⑤讓學生通過小結思考:“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在學習方法上有什麼收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啟發?”等問題。
(六)回放思維
“六步驟思維導學模式”的第六步是回放思維,即解決問題之後,回放思維過程,總結思維經驗得失的環節,鞏固思維成果,繼續延展思維,深層探究。
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往複,螺旋上升。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一句名言至今流傳:“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而時習”當然是指學習新東西之後的反覆練習。今天,腦神經研究的結果認為,“時”就是要中斷一定時間,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休息的時間,或者說是間隔一段時間進行複習。這樣才能有效地複習和強化所學的知識,牢靠地掌握知識。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大衛·福斯特和馬休·威爾遜進行了一項生理學或神經生理學的實驗驗證。他們把小鼠置於一個1.5米長的跑道上來回奔跑,並將特殊的電極嵌入小鼠的頭骨,記錄大腦中海馬區細胞的電流活動。
海馬區是老鼠和人的主管記憶和導航的區域。當小鼠跑完一圈後會得到一些食物獎勵。而在小鼠吃完食物並進行下一次跑步時,會有短暫時間的休息。表面上看這些小鼠在休息期間似乎並沒有活動,只是有些坐立不安,或梳理毛皮,或安靜不動,但是它們的大腦記錄卻暴露了不同的內容。在休息期間小鼠的海馬區活動很活躍。電極記錄顯示,小鼠在跑道上跑動的過程中,它們的海馬區的一些神經細胞以特定的順序出現特定類型的電流活動。令人驚訝的是,小鼠在休息的時候,海馬區相同的神經細胞會以與在跑道上奔跑時相反的順序一遍又一遍地釋放出電流,並逐漸加速。換句話說,休息時的小鼠的大腦是在“逆向回放”在此之前的經歷,就像V-D 光碟的回放或倒回一樣。這種回放要進行數次,每次經歷的時間約為幾百毫秒。在這個極短的回放時間,小鼠的大腦回放了自己在跑道上從結束到開始的所有跑步過程,而且重複回放了好幾次。對於這種現象,研究人員的解釋是,小鼠大腦的回放過程實際上就是在幫助它們鞏固對所在地點、動作和行為的記憶,以增強學習的效果。
由於人和小鼠的大腦海馬區執行的是相同的功能和任務,所以從小鼠的這種表現也可以推論出人可能也是以這種回放過去所學的東西的方式來學習和記憶。當人們面臨一項新的學習任務時,在學習中斷後,人的大腦會回放這個任務或事件的過程。在學習中斷的短暫期間讓大腦有時間複習或重溫所學的內容或信息。這就是學而時習之。或曰“思維回放”。
如何才能做好回放思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學會對比。在學習新知識時,要同時對比著複習有關的舊知識,並著重弄清它們的區別和聯繫,特別是區別,因為正是這個區別,才標誌著所學的是“新”知識。例如,在學習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時,可以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對比學習。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它們在結構上是類同的,定理中對應角相等的條件是一樣的,主要區別在於對應邊相等變成了對應邊成比例。這樣一來,定理更易於理解和掌握。
2、學會總結歸納。在一部分內容學完之後,對其及時進行總結歸納,可以幫助我們更系統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經常進行概括總結,還有助於我們發現解題方法和規律。最常用的方法是整理觀點,論述成文。把觀點從思想變成文字,又是一個分析、歸納、總結、整理、論證的複雜思維過程,這就為學生的主體思維構建了再度發散的平台。
3、學會推廣演變。一方面,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會遇到許多舊知識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對原有的知識進行推廣。因此,學會利用舊知識,進行推廣、演變,對我們學習新知識,提高解題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這一步要做的具體工作是:①檢討學習得失;②小結單元學習內容;③診斷補償;④布置新的學習內容。學生的回放思維甚至可以延伸到晚自習和節假日。
三、課堂實施“六步驟思維啟智導學法”必須注意的問題
課堂實施“六步驟思維啟智導學法”對於還處於基礎性教育階段的中學生的思維訓練具有實實在在的可操作性意義,它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絕大部分學生因此而變得敢於質疑,勇於探究,敢於說話,敢於展示。當然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第一,思維的訓練、能力的養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一定的系統性;第二,思維能力的培養,決不僅僅是技巧性的訓練,而是學習主體綜合素質的反映,強調“思”,決不是忽視“練”,“積累——思考——表達”永遠是思維能力培養的主旋律,因而教學必須在引導學生“悟法”的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創造;第三,要按照《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設置思維訓練的序列,有台階,有梯度,善啟善誘,循序漸進,努力探索出一條相對系統、比較科學、容易操作、針對性強的教學路子,實現思維訓練和知識積累同步發展,在此基礎上,學生強烈的創新意識、活躍的創新思維、獨特的創新方法和獨立的創新品格也將漸漸產生以至漸趨豐滿。
同時也必須強調, “六步驟思維啟智導學法”作為一種教改模式探索,或許還不能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全部問題。因此,在的過程中,應遵循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力避把它看作韁化的、一成不變的程式。方法不是絕對的,在教學只要是對發展學生思維有用的,都是好方法。凡是有用的好方法,我們都應該兼容並包,化為我用。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培養出“志向高遠、人格健全、基礎紮實、特長明顯、善於合作、勇於創新”的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