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龍,又名邵隆,號非池,字騷余,又字翁山、介子,號菜圃,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今廣州市番禺區)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與
陳恭尹、
梁佩蘭並稱“
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屈大均的前半生致力於反清運動,康熙二十二年(1683),
鄭成功之孫鄭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攜家眷歸
番禺,終不復出,著述講學,移志於對廣東文獻、方物、
掌故的收集和編纂。屈大均為言志,棄傳統的“
嶺南”稱謂而不用,採用“廣東”作書名,著有《廣東文集》《
廣東文選》《
廣東新語》等作品。其中,《廣東新語》一書為屈大均的傳世之作。
“嶺南三大家”中首屈一指的屈大均,在
詩學理論、詩歌創作等方面均進行了積極探索,並作出了獨特貢獻。在詩學理論方面,屈大均秉承
儒家思想,提倡以詩言道,主張詩人要有高潔的人格追求、高尚的
道德品行;強調詩歌要以“麗”為美卻不失其“則”,以比興入詩,尋求詩歌詩畫結合的藝術境界和中和樸素之美。在詩歌創作上,屈大均實踐其詩學理論,創作出了一系列可圈可點的詩歌佳作,既具有憂國憂民的俠骨,又不失情真意切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