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遠堡村

平遠堡村

這段長城牆體為土夯,殘高不等,大致在一米到五米之間,騎牆墩為磚包,但是如今磚多被拆。所以,平遠堡的堡牆幾乎不存,是其地理位置所決定的。兩千多年前,包括平遠堡在內的整個晉北地區田野耕作的主要勞動力也是牛、騾、驢。

目錄

簡介


明長城大同鎮關堡。位於山西省三鎮縣境內。明長城宣府鎮與大同鎮之交界。平遠堡在長城南約5公里。據《三雲籌俎考》載:堡城為“嘉靖二十五年(1546)土築,隆慶六年(1572)磚包。城高二丈五尺,周二里八分,明時在此設守備駐守,分管長城十二里,邊墩二十座,火路墩十三座”。嘉靖年間,蒙古兵曾由此入犯宣府柴溝等地。今堡包磚已被拆,只殘夯土城牆。
根據地形圖判斷了方向,在八墩村離開了209省道下了西洋河河道,又見田野之間小路坎坷窄憋,怕車拋錨,就從其北面兩公里以外徒步過去。田野里密布著高壓遠途輸電網,判斷是從豐鎮電廠輸向京津方向的,鐵塔林立,場面倒是壯觀,也為我這個沒方向感的人提供了行走坐標。空氣中有“嗡嗡嗡”的電流聲音,根據我一向的“君子不立危地”的原則,心裡略有恐慌。好在田野風光實在是誘人,讓我忍不住大聲高歌起“山青水秀太陽高好呀么好風光”來。薄蔭的天氣,小風習習,並不悶熱,一路走來也是享受。途中不斷看到蝴蝶蜜蜂之餘,竟發現了一隻從沒見過的漂亮小飛蟲,頭部是金燦燦的橘紅色,尾巴成了藍螢螢的亮孔雀藍,中間卻是一圈翠綠的腰帶,看形狀明顯是個蒼蠅,卻實在生得美貌獨特,絕不象一般蒼蠅一樣討人厭,比較好玩,大約是蒼蠅家族裡的蠅花吧。
之所以覺得平遠堡可以沾邊“滄海桑田”四個字,不光是因為它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了,還因為它正好坐落於西洋河故道上,至今水量仍然豐富的西洋河依然在村邊嘩嘩流過,它這麼多年來的明顯變化與河水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西洋河從內蒙古尚未進入山西的時候,是在一個相對狹窄的山谷里。在流到天鎮、橫貫北部地區向正東方向流去期間,地形就開始開闊了起來,一直到進入河北,呈一個大口朝東的喇叭狀,一直通向張家口地區,進而逼近北京。從平遠堡所在的地形來看,雖然其北是山、其南也是山,但是中間被河水衝擊出大面積的南北長度至少幾公里的沖積扇小平原,土地肥沃、地形平整、水量充足,非常有利於農業生產。同時還因為地處邊疆,河床衝擊形成了一條寬闊的進入河北地區的天然大通道,通道的一端就是剽悍的游牧民族聚居地,另一端則是肥沃富庶的明朝都市城鎮,西洋河在成全平遠堡軍民溫飽生活的同時,也成為被窺視惦記的“肥肉”,史載明朝嘉靖年間,蒙古大軍就曾由此入犯宣府城、柴溝堡等地,因此還一直是防守要地。
平遠堡北7裡外即為今人所稱的外長城的山西段,這段長城在這個位置呈現出大致東西走向,有基本平行的兩道,一道在西洋河北岸與山區交界的地方沿著山根向西南方向延伸,另一道則在山頂最高的地方沿著山脊蜿蜒,形成了間隔幾公里的兩道軍事防線,分別被當地百姓稱為“頭道邊”和“二道邊”。這段長城牆體為土夯,殘高不等,大致在一米到五米之間,騎牆墩為磚包,但是如今磚多被拆。沿線火路墩為圓錐狀,殘高十二到十五米,多分佈在各個山包的頂上,視線極其開闊,周圍又寂靜無聲,即使相隔幾公里仍然能準確傳遞信息。
根據實地勘察,今平遠堡牆體多凋零,北牆與西牆僅有的部分被砌進了農家院落之中,南牆則全部為西洋河水所衝垮,只有東牆尚存連續幾十米,高三米左右,有堅實的土夯騎牆台。實際上整個村子因為與大河緊密接觸,所以,一旦河水暴漲,土夯牆被水灌上浸泡一次,就算是全完了。所以,平遠堡的堡牆幾乎不存,是其地理位置所決定的。照例所有的城磚都被剝蝕乾淨,但是平遠堡幾乎村村戶戶都是磚瓦房,反映出當地經濟的發展勢頭良好。
平遠堡村所種植的農作物相對山區來說品種要豐富得多,不光有本地傳統的農作物如穀子黍子玉米馬鈴薯等,還種有達十多個品種的蔬菜。我們從田野里徒步穿越的時候,發現莊稼長勢喜人豐收在望,由衷地為當地百姓高興。從沿途見聞來看,這裡仍然是傳統的北方農耕方式,牛、騾、驢為主要田野勞動力。此地有人類定居生活的年代極早,有歷史可以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兩千多年前,包括平遠堡在內的整個晉北地區田野耕作的主要勞動力也是牛、騾、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