漵浦鵝
湖南省漵浦縣特產
漵浦鵝,湖南省漵浦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漵浦鵝是優良的地方鵝品種,採用傳統生態自然放牧模式,放牧時間一天長達10個小時以上,採食野生天然牧草,具有生長速度快、產蛋率高、覓食力強、耐粗飼等優點,對自然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另外,漵浦鵝產肝性能好,鵝肝體積大、膽固醇含量低,營養價值高,是中國肉用、肝用型綜合性能最好的鵝種之一。漵浦鵝的羽毛作為上等原料,成為中國國家羽毛球隊受歡迎的羽毛球製作材料。2014年漵浦鵝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漵浦鵝
漵浦境內水系發達,溪河達365條,灘塗密布,溝渠縱橫,山塘水庫星羅棋布,淡水總面積達8180公頃,農業灌溉條件十分優越。水中魚蝦成群,螺蚌遍布,灘塗雜草叢生,綠樹成蔭。經科學檢測,空氣質量和水質標準均取得國家無公害認證。漵浦是全國糧食生產重點縣,有耕地面積62萬多畝,土層深厚肥沃,土壤疏鬆,富含硒、鐵、鋅、鎂多種微量元素,盛產稻穀、小麥、玉米、紅薯、大豆、高粱。為漵浦鵝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理想舒適的資源條件,全年適應漵浦鵝自然放牧。
漵浦鵝分佈遍及漵浦全縣及懷化地區各縣、市。
漵浦物鵝是一個飼養年代悠久的著名地方品種,體大肝肥是其特點。成年鵝體重達6千克以上,肥肝平均572.9克,最重達1001.2克。據測定飼養91日齡體重可達5千克,經24—28天填肥后,平均肝重746克,最大肝重達1330.5克,且肝料比1:28,是中國外肝料比最好的鵝種之一。鵝體在中國排第二,產肥肝性能在全球排第二,僅次於英國。肉質細嫩,全凈膛肉為80%,可煮可炒,是烹飪的上等食品。其肥肝膽固醇含量低,對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預防效果。
漵浦鵝
②生長速度與產肉、產肝、產絨性能漵浦鵝初生重122克,30日齡體重1539克,60日齡體重3152克,90日齡體重4421克,180日齡公鵝體重5890克,母鵝5330克。6月齡肉鵝半凈膛率公母鵝分別為88.6%和87.3%;全凈膛率公母鵝分別為80.7%和79 .9%。漵浦鵝產肝性能良好,成年鵝填飼3周,肥肝平均重為627克,最大肥肝重1330克。體重3400克漵浦鵝,平均1次拔毛量為437.5克。
③繁殖性能母鵝開產在7月齡左右。公鵝6月齡具有配種能力。公母鵝配種比例1:3―5。種蛋受精率97.4%。受精蛋孵化率93.5%。公鵝利用年限3―5年,母鵝5―7年。雛鵝30日齡成活率為85%。該品種鵝就巢性強,一般每年就巢2―3次,多的達5次。
漵浦鵝產地範圍為湖南省漵浦縣仲夏鄉、觀音閣鎮、低庄鎮、譚家灣鎮、雙井鎮、橋江鎮、水東鎮、桐木溪鄉、小江口鄉、思蒙鄉、水隘鄉、讓家溪鄉、大渭溪鄉、祖市殿鎮、岩家壠鄉、油洋鄉、崗東鄉、兩江鄉、小橫壠鄉、統溪河鄉、龍王江鄉、兩丫坪鎮、九溪江鄉、北斗溪鄉、龍潭鎮、黃茅園鎮、葛竹坪鎮、盧峰鎮共28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漵浦鵝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南省漵浦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漵浦鵝的檢測機構由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一、品種
當地地方品種。
二、放牧管理
2.放牧條件:放牧地位於保護區範圍內的漵水河兩岸灘地和稻田,土壤里富含硒、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浮萍、絲草等飼草資源充足。
3.放牧密度:小鵝(0日齡至30日齡):10羽/㎡至15羽/㎡;中鵝(31日齡至60日齡):5羽/㎡至9羽/㎡;大鵝(61日齡至出籠):3羽/㎡至4羽/㎡。
4.鵝種標準:產自產地範圍內的符合標準的雛鵝。
5.環境、安全要求:飼養環境,疫情疫病的防治與控制必須執行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三、出欄
90日齡至210日齡,成年公鵝體重≥5kg,成年母鵝體重≥4.7kg。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活鵝:羽毛白色,體型高大,頸細長,體軀呈船形,頭部肉瘤呈黃色。
(2)白條鵝:體型緊湊,外形完整,胸、腿肌發達,皮膚淡黃色,鵝掌粗大呈桔紅色、皮下脂肪薄且分佈均勻。
2.理化指標:
(1)活鵝:年齡90日齡至180日齡,體重5 Kg至8Kg。
(2)白條鵝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原料和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2006年,漵浦鵝被農業部列入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品種。
2014年,漵浦鵝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名錄。
2014年12月0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漵浦鵝”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據清同治八年(1869年)《漵浦縣誌·卷八·物產》記載:“鵝,畜者極眾,八月中,每一鵝率易谷五斗,戚族相邀作打鵝會,往來饋遣多用之。該縣誌中鵝被列為當地飼養家畜的首位,且百姓養鵝當時已非常普及,已有400年以上的歷史。
漵浦鵝的歷史悠久,有不少古老傳說,這些傳說中以屈原的故事尤其著名。相傳屈原遭貶流放漵浦,經洞庭,入沅水,逆水而上,曲曲折折來到漵浦。一對洞庭湖的仙鵝被其精神感化,也緊隨其後,時飛時停,不離不棄。屈原到達漵浦后,仙鵝就留在雷缽山下的漵水河裡築巢棲息。當地居民深受感動,小心地將它們抱到家裡,經過精心餵養,不久,仙鵝孵出了兩個大蛋。一個下在蘆花盪,一個下在灘塗地,孵出了兩隻白鵝。從此,白鵝就在漵浦繁衍生息。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崇尚高潔的詩人見到游在河裡的漵浦鵝潔白無瑕,有的銀灰發亮,無憂無慮,自由追逐,十分喜愛,便抱了兩隻回到臨時住宅,餵食給料,精心護理,久而久之,漵浦鵝跟屈原建立了深厚感情。屈原逝世后,當地百姓在城南修了座招屈亭。漵浦鵝見景生情,為了便於祭拜,晚上就睡在亭子下面的岩窩裡,蛋也下在那裡。第二天,誰要是去得早,還能撿到幾枚大鵝蛋,拿到市場上就可以換到白花花的銀子。於是,後人就將這裡取名“吐錢岩”。
解放前夕,漵浦縣每年出籠漵浦鵝1萬餘羽。
2000年之後,漵浦鵝養殖得到了快速發展。
20世紀50年代,漵浦鵝發展到3萬羽。
20世紀80年代,漵浦鵝增加到8萬羽。
2013年,漵浦縣出籠商品漵浦鵝38萬多羽,產值達7600餘萬元。
在漵浦,鵝是當地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歷史上,漵浦人民一直習慣於用漵浦鵝作為端午、中秋、重陽及新春佳節的食品和互相饋送的珍貴禮品,送禮時在鵝頸系紅綢布以示祝賀,也是青年男女訂婚、拜節、拜年的必備禮品和待客的上品佳肴,這一習俗是漵浦所特有的。
在漵浦,有一種龍燈叫鵝頸燈,便是以漵浦鵝原形創造,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鵝頭龍身,五顏六色,舞時如鵝戲水,行走、覓食。表演時腳步敏捷有力,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