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鄉人
多分佈於湖南地區的居民
瓦鄉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部沅水中上游及支流酉水境內分佈的一個未識別族群(類似於穿青人、蔡家人等)。對於這個族群的民族歸屬問題目前還存有爭論,它到底是屬於漢族,還是一個有別於其它少數民族的獨立民族目前沒有定論。目前,這個族群中有的人被定為漢族,有的人被定了土家族,有的人被定為苗族,但在瓦鄉人內部有自己的稱謂。
沅陵縣盤古廟會
楊蔚《湘西鄉話語音研究》一書上所列的瓦鄉話分佈區域:
沅陵縣:
主要分佈在縣西南的酉溪、丑溪、舒溪、楊溪、荔溪流域,即麻溪鋪鎮全區大部分地區,包括麻溪鋪社區居委會、龍岩頭社區居委會、千丘田村、肖家坳村等村鎮,筲箕灣鎮大部分村鎮,包括筲箕灣社區居委會、舒溪坪村、大坪頭村、洞底村等村組;荔溪鄉、太常鄉、盤古鄉、二酉苗族鄉全鄉;涼水井鎮的部分村落;沅陵鎮、深溪口鄉、明溪口鎮的少部分村組。
辰溪縣:
漵浦縣:
主要分佈在縣北部與沅陵交界的讓家溪鄉、大渭溪鄉、木溪鄉等的大部分村組。
瀘溪縣:
主要分佈在縣東北部與沅陵、辰溪交界的沅水兩岸的鄉村:八什坪鄉的梯溪口村、大村塘村、李仕坪村等;上堡鄉的侯家村、紅土溪村、辛女溪村、鐵山河村等;白沙鎮的白沙居委會、岩頭河村、白沙村;李家田鄉的紅岩村、朱食洞村等;梁家潭鄉的拖船坡村,芭蕉坪村、紅岩排村等,共計24個行政村。
古丈縣:
主要分佈在南山牧場一帶,為清康熙年間從沅陵縣用坪鄉遷徙至此,大概人口為1500人左右。
從這上面來看,只是代表了幾個比較集中的“瓦鄉話”分佈地帶,尚待調查的幾個縣:
3.湘西自治州吉首市與瀘溪縣交界的一些地方
4.常德市石門縣據一些介紹石門方言的文章有提及亦有瓦鄉話的分佈。
瓦鄉人大約40萬人。
大部份歸為苗族、土家族或漢族。
跳香節
瓦鄉人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為跳香節,舉行盛大的跳香活動。關於它的由來,沅陵縣麻溪鋪一帶流傳著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說東漢馬援征“五溪蠻”時(約為公元41年),苗兵女首領耿氏娘娘戰敗,隱在一座廟裡。但馬援人地生疏,多次遭到伏擊和火攻,幾乎全軍覆滅。馬援無奈,只好議和,要耿氏娘娘率軍去打南海(苗胞)。耿氏娘娘對朝廷的命令不能違抗,卻又不忍殘殺自己的同胞,於是,耿氏娘娘就派人暗地給南海同胞發出聯絡信號。這種信號只有自己的同胞曉得,漢人卻聽不懂,這就是瓦鄉人的“鄉話”。待耿氏娘娘帶兵到達南海時,南海(苗)人早已逃走,剩下的歸順了耿氏娘娘。大軍凱旋歸來,正好是農曆十月初一。為了慶祝勝利,瓦鄉人歡樂地跳起了自己最熟悉、最歡快的舞蹈——跳香舞。從那以後,人們就定這一天為“跳香節”。另一說法是:在很久以前,瓦鄉人中有一位向老官,抵禦外寇有功,班師回朝,皇帝要封他做大官,給他許多金錢財寶,他一概不要,只要求皇帝給他十擔小谷,准他返回家鄉。向老官回家后,在滿山遍野撒下小谷種子,獲得了好收成。十月收割時,瓦鄉人歡歡喜喜慶祝。第二年,向老官不幸被奸臣害死。瓦鄉人為了紀念他,就在每年農曆十月“跳香”來祭拜,久而久之,瓦鄉人就有了十月“跳香”的風俗習慣。顯然,前一說法甚早,瓦鄉人的母系社會殘餘依稀可辨(如女頭領耿氏“娘娘”,她率軍抵抗外侮及保護本部族利益),而後一說法頗后,父系社會(部族頭領為男性的向老官)乃至階級社會痕迹甚為明顯。上述兩說均保存了“十月年”的習俗,它表明瓦鄉人“跳香”(節)與楚文化有著血緣關係(本部分的“十月年”及苗寨“調年”已有闡述)。
為了歡慶一年的豐收,感謝“天皇上帝”的恩賜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武水、辰水及一些小溪畔的瓦鄉人的“跳香”,搞得十分熱鬧、紅火。這一帶稱神殿為“太”,“跳香”多在“太”(殿)前。參加的人數常為數百人,乃至多達千餘。男女均著盛裝,歡聚一堂。他(她)們有的頭頂天皇上帝像,有的手擎青、黃旗,徒步四五十里甚至百鄉里,趕到“太”(殿)前來參加一年一度的“跳香”。
“跳香”的儀式和程序大致是:先由一位高冠廣衫、道人裝束的“鬧沙”(巫師)主持請神儀式。“香首”鳴金號眾,率眾蜂擁“太”前。八人一隊,秩序井然。接著,“鬧沙”吹牛角三聲,跪在蒲團上,口中念誦:“日吉時良,天地開張,諸神迎進寶華仙殿……”爾後,“鬧沙”再吹牛角並為前導,一童子攜沙燈前行,參加跳香舞的男女(均為能歌善舞者)限隨在後,在鑼鼓等樂器伴奏下紛紛翩躚起舞。再后,“鬧沙”狂舞一陣,再跪再拜復誦前述謠語,重請天皇上帝、五穀、龍王、收災女神、收蟲女神、騎龍、騎虎諸神,並唱 《迎神歌》稱之為“娛神”(即諸神降臨,與民同樂)。最後,在“太”的中央地下挖出先一年埋下的五穀(稻,苞谷,麥,粟,茶),如果顏色新鮮,即預示著來年五穀豐登。”鬧沙”代表神意向眾宣告。
挑花
瓦鄉人的頭帕風格簡潔明快。一塊一尺寬三尺長的白布或藍布往頭上一圍就是一塊頭帕,但在包法和花樣設計上卻極有講究。頭帕一般是兩頭挑花並用紅白相間的三角形鎖邊。四角為角花,靠近角花橫貫頭帕的為腰花。花樣多以鳳凰牡丹或松葉為主。腰花多以太陽花、松葉花為主。頭帕包裹也很有講究。中老年婦女一般是兩頭相交,兩角擠進頭頂,近似於帽子狀;青年婦女則留出額前劉海,拉出兩個帶花的尖角,一上一下,花在腦後兩側,別有韻味。
瓦鄉人的手帕也是女性的重要隨身飾物,一般只在外出走親戚、趕墟場和姑娘們相親時使用。手帕花有繁有簡,色彩各異,中間多以文字圖案為主,四角挑以各色花樣。手帕的挑花工藝,顯示了製作者的聰明賢惠和工藝技能。
圍裙是瓦鄉人服飾的另一大特徵。瓦鄉人圍裙多為滿胸,一般為青色或藍色,絲線多為白色、黑色和紅色。圍裙花可謂琳琅滿目,各有特色。但主題都體現了瓦鄉人對盤瓠辛女的追思和崇拜,對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的憧憬和嚮往。
瓦鄉人和其他民族一樣都十分注重孩子的衣著服飾。但與頭帕圍裙不同的是採用的都是色彩斑斕的繡花工藝。狗腦帽、相公帽、圈兒帽、繡花鞋以及名目繁多式樣各異的銀首飾,展示了一個瓦鄉人奇妙的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