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災
自然現象
由於長時間大規模量降雪以至積雪成災,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的一種自然災害現象。
雪災亦稱白災,是因長時間大量降雪造成大範圍積雪成災的自然現象。它是中國牧區常發生的一種畜牧氣象災害,主要是指依靠天然草場放牧的畜牧業地區,由於冬半年降雪量過多和積雪過厚,雪層維持時間長,影響畜牧正常放牧活動的一種災害。對畜牧業的危害,主要是積雪掩蓋草場,且超過一定深度,有的積雪雖不深,但密度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殼,牲畜難以扒開雪層吃草,造成飢餓,有時冰殼還易劃破羊和馬的蹄腕,造成凍傷,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牧畜流產,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饑寒交迫,死亡增多。同時還嚴重影響甚至破壞交通、通訊、輸電線路等生命線工程,對牧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威脅。雪災主要發生在穩定積雪地區和不穩定積雪山區,偶爾出現在瞬時積雪地區。
根據我國雪災的形成條件、分佈範圍和表現形式,將雪災分為3種類型:雪崩、風吹雪災害(風雪流)和牧區雪災。
雪災作為我國主要自然災害之一,雪災年年發生,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和正常生活秩序。
雪崩是雪山地區易發的災害,風吹雪則會阻斷公路交通的正常通行。牧區雪災是由於積雪過厚,維持時間長,掩埋牧草,使牲畜無法正常採食,導致牧區大量畜牧掉膘和死亡的自然災害。
它是中國發生頻繁影響最為嚴重的一類雪災在高緯度、高海拔地區,特別是有著廣闊天然草場的內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主要牧區,幾乎每年都會不同程度的遭受這類災害此外,在全球變化背景下,我國廣大的農村、林區和城鎮,也時常遭受短時期降雪的影響,嚴重的雪災還會破壞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造成房屋倒損和農作物損毀等損失我國雪災有著顯著的季節性特點,發生時期一般是在當年10月到次年的4月從雪災的空間分佈格局來看,集中分佈在內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4省區,地域上形成了內蒙古大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地區新疆天山以北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等3個雪災多發區。
形成大範圍的雨雪天氣過程,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尤其在歐亞地區的大氣球流發生異常。我們都知道,大氣環流有著自己的運行規律,在一定的時間內,維持一個穩定的環流狀態。在青藏高原西南側有一個低值系統,在西伯利亞地區維持一個比較高的高值系統,也就是氣象上說的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這兩個系統在這兩個地區長期存在,低壓系統給我國的南方地區,主要是南部海區和印度洋地區,帶來比較豐沛的降水。而來自西伯利亞的冷高壓,向南推進的是寒冷的空氣。很明白,正常情況下,冬季控制我國的主要是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使得中國大部地區乾燥寒冷。
而在一些特殊的年份,如2008年由於氣候異常(受拉尼娜現象影響),西南暖濕氣流北上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而北邊的高壓系統穩定存在,從西伯利亞地區不斷向南輸送冷空氣,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就形成了一個交匯,冷空氣密度比較大,暖空氣就會沿著冷空氣層向上滑升,這樣暖濕氣流所攜帶的豐富的水氣就會凝結,形成雨雪的天氣。由於這種冷暖空氣異常地在這一帶地區長時間交匯,導致中國南方大範圍的雨雪天氣持續時間就比較長。
雪災按其發生的氣候規律可分為兩類:猝髮型和持續型。
猝髮型雪災發生在暴風雪天氣過程中或以後,在幾天內保持較厚的積雪對牲畜構成威脅。多見於深秋和氣候多變的春季,如青海省2009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和1985年l0月中旬出現的罕見大雪災,便是近年來這類雪災最明顯的例子。
持續型雪災達到危害牲畜的積雪厚度隨降雪天氣逐漸加厚,密度逐漸增加,穩定積雪時間長。此型可從秋末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春季,如青海省1974年l0月至1975年3月的特大雪災,持續積雪長達5個月之久,極端最低氣溫降至零下三、四十度。
人們通常用草場的積雪深度作為雪災的首要標誌。由於各地草場差異、牧草生長高度不等,因此形成雪災的積雪深度是不一樣的。內蒙古和新疆根據多年觀察調查資料分析,對歷年降雪量和雪災形成的關係進行比較,得出雪災的指標為:
冬春降雪量相當於常年同期降雪量的120%以上
冬春降雪量相當於常年同期降雪量的140%以上
冬春降雪量相當於常年同期降雪量的160%以上。
雪災的指標也可以用其它物理量來表示,諸如積雪深度、密度、溫度等,不過上述指標的最大優點是使用簡便,且資料易於獲得。
牧區雪災規律
根據調查材料分析,我國草原牧區大雪災大致有十年一遇的規律。至於一般性的雪災,其出現次數就更為頻繁了。據統計,西藏牧區大致2~3年一次,青海牧區也大致如此。新疆牧區,因各地氣候、地理差異較大,雪災出現頻率差別也大,阿爾泰山區、准葛爾西部山區、北疆沿天山一帶和南疆西部山區的冬牧場和春秋牧場,雪災頻率達50~70%,即在10年內有5~7年出現雪災。其它地區在30%以下。雪災高發區,也往往是雪災嚴重區,如阿勒泰和富蘊兩地區,雪災頻率高達70%,重雪災高達50%。反之,雪災頻率低的地區往往是雪災較輕的地區,如溫泉地區雪災出現頻率僅為5%,且屬輕度雪災。但不管哪個牧民大雪災都很少有連年發生的現象。
雪災發生的時段,冬雪一般始於10月,春雪一般終於4月。危害較重的,一般是秋末冬初大雪形成的所謂“坐冬雪”。隨後又不斷有降雪過程,使草原積雪越來越厚,以致危害牲畜的積雪持續整個冬天。
雪災發生的地區與降水分佈有密切關係。如內蒙古牧區;雪災主要發生在內蒙古中部的巴盟、烏盟、錫盟及昭盟和哲盟的北部一帶,發生頻率在30%以上,其中以陰山地區雪災最重最頻繁;西部因冬季異常乾燥,則幾乎沒有雪災發生。新疆牧區,雪災主要集中在北疆準噶爾盆地四周降水多的山區牧場;南疆除西部山區外,其餘地區雪災很少發生。青海牧區,雪災也主要集中在南部的海南、果洛、玉樹、黃南、海西5個冬季降水較多的州。西藏牧區,雪災主要集中在藏北唐古拉山附近的那曲地區和藏南日喀則地區。前者常與青海南部雪災連在一起。
雪災是我國牧區冬、春季節最嚴重的氣象災害之一,它常常致使家畜採食困難或不能採食而發生不同程度的牲畜傷亡事件,並可能伴有牧民凍傷,交通堵塞、電力和通信線路中斷等的發生,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青藏高原是全國牧區面積最大的地區,也是全國三大雪災高發區之一。因此青藏高原雪災防禦和此類風險的規避就顯得尤其重要。基於前人對於自然災害風險的評估,從青藏高原雪災致災危險性和承險體脆弱性兩個方面,選取歷史雪災、潛在雪災、承險體物理暴露、敏感性、應災能力5大類共18項具體指標,建立了青藏高原雪災風險評估的指標體系,應用GIS工具和定量、半定量的方法,對青藏高原雪災致災危險性和承險體的脆弱性分別進行分析,最後通過雪災風險評估模型對青藏高原雪災的風險進行了評估。得到的主要結論如下:①通過對歷史雪災和潛在雪災的綜合分析認為:曲麻萊、治多、雜多、稱多、瑪沁、達日、河南、天峻、錯那、聶拉木、石渠、理塘12縣以及瑪多、定日、阿壩、色達、維西縣部分地區雪災危險性最高;其周圍地區的雪災致災危險性次之,雪災致災危險性最低的地區是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區,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的拉薩市、林芝地區以及其他部分縣市。②通過青藏高原雪災14項脆弱性指標的綜合分析認為:尼瑪縣雪災承險體脆弱性最高,其次是改則、日土,其它大部分地區的雪災承險體脆弱性都處於較低或低的水平,青藏高原東南部以及北部部分地區雪災承險體脆弱性最低。③根據風險評估基本模型對青藏高原雪災危險性和脆弱性的綜合后劃分為高、較高、中等、較低、低5個風險等級。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部分地區的雪災風險水平較高,其中西藏自治區的改則、尼瑪、聶拉木及青海省的治多部分地區雪災風險最高;西藏自治區的班戈、錯那及青海省的稱多雪災風險次之;青藏高原雪災的較低風險和低風險區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區,主要是高原東南部和北部地區。從整個青藏高原來看,高原腹地的雪災風險大於邊緣地區。因此,本文認為青藏高原是雪災高風險地區,尤其是藏北高原雪災的防禦應該作為今後青藏高原雪災防禦的重點區域。
暴雪預警信號分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
標準:12小時內降雪量將達4毫米以上,或者已達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續,可能對交通或者農牧業有影響。
防禦指南:
1.政府及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雪災和防凍害準備工作
2.交通、鐵路、電力、通信等部門應當進行道路、鐵路、線路巡查維護,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
標準:12小時內降雪量將達6毫米以上,或者已達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續,可能對交通或者農牧業有影響。
防禦指南: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落實防雪災和防凍害措施
2.交通、鐵路、電力、通信等部門應當加強道路、鐵線路巡查維護,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
3.行人注意防寒防滑,駕駛人員小心駕駛,車輛應當採取防滑措施
4.農牧區和種養殖業要備足飼料,做好防雪災和防凍害準備
5.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壓的臨時搭建物。
標準:6小時內降雪量將達1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續,可能或者已經對交通或者農牧業有較大影響。
防禦指南: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雪災和防凍害的應急工作
2.減少不必要的戶外活動
3.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壓的臨時建築物。
4.將戶外牲畜趕入棚圈餵養。
標準:6小時內降雪量將達15毫米以上,或者已達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續,可能或者已經對交通或者農牧業有較大影響。
防禦指南: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雪災和防凍害的應急和搶險工作
2.必要時停課、停業(除特殊行業外)
3.必要時飛機暫停起降,火車暫停運行,高速公路暫時封閉
4.做好牧區等救災救濟工作。
農業生產防雪災的5條措施
1.要及早採取有效防凍措施,抵禦強低溫對越冬作物的侵襲,特別是要防止持續低溫對旺苗、弱苗的危害。
2.加強對大棚蔬菜和在地越冬蔬菜的管理,防止連陰雨雪、低溫天氣的危害,雪后應及時清除大棚上的積雪,既減輕塑料薄膜壓力,又有利於增溫透光;同時加強各類冬季蔬菜、瓜果的儲存管理。
3.要趁雨雪間隙及時做好“三溝”的清理工作,降濕排澇,以防連陰雨雪天氣造成田間長期積水,影響麥菜根系生長發育。同時要加強田間管理,中耕鬆土,剷除雜草,提高其抗寒能力。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4.及時給麥菜蓋土,提高禦寒能力,若能用豬牛糞等有機肥覆蓋,保苗越冬效果更好。
5.要做好大棚的防風加固,並注意棚內的保溫、增溫,減少蔬菜病害的發生,保障春節蔬菜的正常供應。
強冷空氣侵襲時的健康防範措施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為寒冷的季節,當強冷空氣侵襲時,還常常伴有大風、雨雪、冰凍等惡劣天氣。這種低氣溫環境,可以大大削弱人體防禦功能和抵抗力,從而誘發各種疾病,甚至發生生命危險。有幾種看似小小的健康問題,防範不好也會引起大毛病。下面一組應對策略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幫助。
1.鼻子出血:輕微的出血可採取讓患者半坐卧或側卧位,頭部稍向前低的姿勢,改用嘴巴呼吸來保持氣道通暢,並以手指壓迫鼻翼止血,約10分鐘左右流血量多自然減少或停止。多量或快速的出血,尤其是合併高血壓或其他病症,往往需要緊急請醫生幫助。
2.呼吸疾病:不要因為怕冷就一下子穿上很厚的衣服,也不要整天縮在空調房裡享受空調製造的溫暖。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動起來,因為運動不僅能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對我們的呼吸系統也是一個很有益的鍛煉。愛上運動的你很快就會發現,自己不用再穿成個球也能出門了。當然,進入流感高發的季節,注射流感疫苗也是對健康必要的保護。
3.皮膚乾燥:冬季里,愛清潔的你更要講究洗澡的章法和頻率,洗澡次數不要太頻,一天一次就夠了,而且最好不要用香皂洗澡(因為香皂一般呈鹼性,容易讓皮膚表層的PH值失衡),水溫也不要太高,盡量用含有滋潤成分的浴液,洗過澡后應塗抹含有保濕成分的潤膚膏,例如凡士林。
4.手腳冰涼:平時不要吸煙,避免攝入過多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濃茶、可樂等等,多吃性溫熱的活血食物,多穿保暖的衣服,多做伸縮手指、手臂繞圈、扭動腳趾等暖身運動,避免長時間固定不動的姿勢和精神集中,尤其是持續使用電腦達7小時以上。當然,如果能讓自己在秋風瑟瑟的季節動起來,更是一種最自然且效果立竿見影的好辦法。
5.關節疼痛:平時除了注意肢體保暖外,更可利用護膝、護肘等用品。有規律地進行運動,可以強化腿部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在溫水泳池中做水中運動,游泳是比較不錯的選擇。也可依據天氣預報,在天氣變化前採取保暖、祛濕措施。
6.情感失調:除了參加心理輔導,一定的抗憂鬱劑藥物治療外,光療可以作為有效輔助療法。在蕭瑟的冬季里,讓自己多曬太陽非常必要。陽光不僅能曬乾抑鬱,還能藉助陽光合成體內的維生素D,對補鈣也一樣好處多多。
雪災評估是災害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政府和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對科學準確地制定防災備災措施,及時組織開展雪災應急救助工作以及災后的恢復重建決策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根據災害孕育和發展過程,雪災評估大致可以分為災前、災中和災后三個階段災前主要是開展雪災風險評估,即評估某一區域遭受雪災的可能性、風險的高低以及可能的災害損失等,這是提高防災備災能力的重要方面在雪災發生后,主要開展災中的應急評估和災后的綜合評估,重點就是要進行災情的動態評估災中的應急評估是在雪災發生過程中依據不完備信息快速及時地對災害範圍強度以及造成的損失進行評價,分析次生災害的風險,這是開展抗災救災災害應急指揮調度的基礎災后的綜合評估是指在雪災災情穩定后,通過各種觀測手段實地核查統計等方式,對整個災害過程所造成災情進行綜合評價,為災后恢復重建和災害保險補償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務歸納起來,雪災評估主要包括風險評估和災情評估兩大方面。
對於災害風險,不同的行業學科在理解上會有所不同,一般包含有致災可能性和風險損失等2方面的含義。災害風險表達式較為普遍觀點是致災因子危險性承災體的暴露與脆弱性等三個因素的乘積。
據此,雪災風險可認為是由區域內積雪危險性承災體的暴露性和脆弱性等三個因素綜合作用而形成,雪災風險評估也應包括這三個方面內容風險評估是一種通過分析潛在的致災因子,評估能夠對人員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造成危害的脆弱性存在條件,來確定風險性質和範圍程度的方法。其中,危險性評估是對積雪及其變化的規模強度和發生頻率等進行預測分析一般地,降雪強度越大,積雪越深,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就越嚴重,雪災的風險也就越大暴露性是致災因子與承災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承災體的暴露性評估是指對積雪影響下的人口和社會經濟總量進行估算,積雪覆蓋的承災體越多,雪災風險也就越大對脆弱性的含義內容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但一般是指在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某孕災環境區域內特定承災體對自然災害表現出的易於受到傷害和損失的性質,是區域自然孕災環境與各種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綜合產物。脆弱性的結構包括敏感性應對能力和恢復力。因而,脆弱性評估主要是評價某一區域或承災體自身遭受雪災的損失程度,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和災后的恢復能力雪災風險評估是一個連續動態的過程,不僅是在雪災發生前,也包括在災害持續過程中,對雪災的發展趨勢進行評估,開展雪災風險評估,能夠科學準確地預測雪災危險程度和損失強度,有利於有針對性地採取風險控制措施,降低災害風險。
災害系統是由孕災環境、承災體、致災因子與災情共同組成具有複雜特性的地球表層異變系統,災情是孕災環境、致災因子、承災體相互作用的產物。雪災的災情評估主要是對雪災範圍造成的損失和等級進行評估其中,雪災損失評估內容有人口畜牧生命線工程農作物林木等承災體損毀評估和直接經濟損失評估等。通過確定評估指標體系,建立評估模型和方法,進行損失核算,評價雪災過程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這是開展災區重建和應急救助的基礎。
《資治通鑒》等書記載,長沙地區最早的大雪記錄當在二千年前,即公元前37年,西漢建昭二年,包括湖南長沙在內的楚地,降了一場深五尺、形成災害的大雪。因為文獻失記,直到唐帝國以後的五代十國時期(950年),史書才第一次明確標記發生在長沙城的大雪,即:“潭州大雪,盈四尺。”潭州治地即今天的長沙。
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長沙、善化、益陽、瀏陽等地大冰雪,在善化(即今天的南長沙)大椿橋劉宅,“六人,一夜俱凍死。”;康熙年間湘江冰上“人馬可行”;清嘉慶五年(1800年),“長沙、善化、平江、湘鄉、晃州廳,九月大雪,深尺許”。
1954年的“大冰凍”起於1954年12月26日。當天晚上,“寒流開始第二次襲擾洞庭湖,洞庭湖全部堤垸很快就冰封雪蓋了,堤岸上的樹木被冰雪壓得弓變低垂,數十里電線被冰凌墜折。氣溫由20℃,驟然降到-8℃,風雪持續了11天,湖上的老人們說:這是洞庭湖20多年沒見過的大嚴寒大冰凍。”
1961年湖南歷史考古研究所編撰的《湖南自然災害年表》記載: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湖南地區,有40日未解凍的(平江),冰凍達三個月之久。在冰雪為災的日子裡,湖南的冰凍,時常有大雪或連續降雨,有降雪連續四十餘日的(永州)、有積雪由小除日至次年二月始霽的(安化),有大雪深四五尺的(湘鄉、湘陰、平江、邵陽)。不僅損害林木果蔬,冰斃人畜,而且阻礙交通。
西藏大約1~2年出現一次冬春大雪
1956-1957年、1965-1966年、1976-1977年冬春季,西藏出現了三次範圍廣、強度大、積雪深、持續時間長和災情嚴重的雪災。
1969年新疆北部連續降雪
新疆北部的伊犁地區自1月中旬後期開始連續降雪10天,總降水量達80mm以上,且最低氣溫降至-40.4℃,新疆因積雪、雪崩,交通電訊中斷,機場停航6天,死亡82人,羊只普遍出現死亡現象。
1977年北方大部爆發區域性寒潮
1977年10月24-29日,北方大部地區降了雨雪,華北、華東北部降了大暴雨(雪),其中內蒙古普降暴雪,錫盟北部最大,過程降雪量達58mm,烏盟北部、赤峰市北部、哲盟北部及興安盟、呼盟牧區降雪量25~47mm,上述地區積雪厚度達16~33cm,局部60~100cm,為近40年罕見,大雪封路,交通中斷,造成嚴重特大雪災。據不完全統計,錫盟牲畜死亡300餘萬頭,占牲畜總數的2/3;烏盟牲畜死亡56萬頭,(只),死亡率達10.8%;赤峰市60萬頭(只)牲畜處於半飢餓狀態,30萬頭(只)牲畜無法出牧,死亡牲畜10萬頭(只);昭盟北部下了凍雨,造成電線嚴重結冰,個別地區郵電通信中斷。
1983年南疆西部山區遭遇寒潮大雪
1983年4月初,南疆西部山區寒潮大雪厚度達1m,僅溫宿縣就損失幼畜30%左右。
在2008年1月10日,雪災在南方爆發了。嚴重的受災地區有湖南,貴州,湖北,江西,廣西北部,廣東北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河南南部。截至2008年2月12日,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已造成21個省(區、市、兵團)不同程度受災,因災死亡107人,失蹤8人,緊急轉移安置151.2萬人,累計救助鐵路公路滯留人員192.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77億畝,絕收2530畝;森林受損面積近2.6億畝;倒塌房屋35.4萬間;造成1111億元人民幣直接經濟損失。
雪災
2009年11月10日-12日,一場暴雪襲擊北方,波及河北,陝西,山西,山東,河南等省。
在冰雪路面上行駛,要注意以下幾點
起步或行駛過程中禁止猛抬離合器和急加速,應穩定油門勻速駕駛;避免猛打方向盤;控制車速不要太快,車輛須減速時應採用換低擋的方法,充分使用發動機制動。盡量少用剎車,若必須時要採用點剎的方式;適當加大行車安全。南方遭遇雪災給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不便。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如何應對這種惡劣天氣,保證人身安全和健康呢?專家溫馨提示,請網友們注意以下事項。
了解信息防寒保暖注意安全
要注意關於暴雪的最新預報、預警信息;要準備好融雪、掃雪工具和設備;要減少車輛外出;要了解機場、高速公路、碼頭、車站的停航或者關閉信息,及時調整出行計劃;要儲備食物和水;要遠離不結實、不安全的建築物,要為牲畜備好糧草並收回野外放牧的牲畜;對農作物要採取防凍措施。
雪災一旦發生,應該積極應對:要做好道路掃雪和融雪工作,居民和商鋪也要積極配合,"各人自掃門前雪"是必要的;外出時要採取防寒和保暖措施,在冰凍嚴重的南方,盡量別穿硬底鞋和光滑底的鞋,給鞋套上舊棉襪,是很多人在這場冰雪災害中摸索出來的好辦法;駕車出行,慢速、主動避讓、保持車距、少踩剎車、服從交警指揮和注意看道路安全提示是關鍵;給非機動車輪胎稍許放點氣,以增加輪胎與路面摩擦力,也能防滑。
如果遭遇了暴風雪突襲,除了上述注意事項外,要特別注意遠離廣告牌、臨時建築物、大樹、電線桿和高壓線塔架;路過橋下、屋檐等處,要小心觀察或者乾脆繞道走,因為從上面掉落的冰凌,在重力加速度作用下,殺傷力不次於刀劍。
應對雪災必須特別注重膳食營養
寒冷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影響機體激素調節,促進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的代謝分解加快,尤其是脂肪代謝分解加快;其次是影響機體的消化系統,使人提高食慾並消化吸收也較好;第三是影響機體的泌尿系統,排尿相應增多使鈣、鉀、鈉等礦物質流失也增多。因此,這些變化都需要相應的營養素進行合理調節,以防機體在寒冷環境中出現上述一些生理變化,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增加禦寒食物的攝入
在寒冷的冬季,往往使人覺得因寒冷而不適,而且有些人由於體內陽氣虛弱而特別怕冷。因此,在冬季要適當用具有禦寒功效的食物進行溫補和調養,以起到溫養全身組織、增強體質、促進新陳代謝、提高防寒能力、維持機體組織功能活動、抗拒外邪、減少疾病的發生。在冬季應吃性溫熱禦寒並補益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魚、蝦、鴿、鵪鶉、海參、枸杞、韭菜、胡桃、糯米等。
增加產熱食物的攝入
由於冬季氣候寒冷,機體每天為適應外界寒冷環境,消耗能量相應增多,因而要增加產熱營養素的攝入量。產熱營養素主要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因而要多吃富含這三大營養素的食物,尤其是要相對增加脂肪的攝入量,如在吃葷菜時注重肥肉的攝入量,在炒菜時多放些烹調油等。
補充必要的蛋氨酸
蛋氨酸可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耐寒所必需的甲基。寒冷的氣候使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謝加快,而合成肌酸及脂酸、磷脂在線粒體內氧化釋放出的熱量都需要甲基,因此,在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籽、乳製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多吃富含維生素類食物
由於寒冷氣候使人體氧化產熱加強,機體維生素代謝也發生明顯變化。如增加攝入維生素A,以增強人體的耐寒能力。增加對維生素C的攝入量,以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食物,維生素C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等食物。
適量補充礦物質
人怕冷與機體攝入礦物質量也有一定關係。如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人體的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補充鈣可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含鈣豐富的食物有牛奶、豆製品、海帶等。食鹽對人體禦寒也很重要,它可使人體產熱功能增強,因而在冬季調味以重味辛熱為主,但也不能過咸,每日攝鹽量最多不超過6克為宜。
注重熱食
為使人體適應外界寒冷環境,應以熱飯熱菜用餐並趁熱而食,以攝入更多的能量禦寒。在餐桌上不妨多安排些熱菜湯,這樣既可增進食慾,又可消除寒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