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商學院
高等學院
南開大學商學院(BusinessSchoolofNanKaiUniversity)成立於1929年,是擁有國家級重點學科、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和國家級社科創新基地的實體化學院,是中國大陸最為優秀的商學院之一。
學院擁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圖書檔案學三個一級學科中的十一個本科專業,十三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擁有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包括企業管理、會計學、技術經濟與管理、公司治理、人力資源管理)和圖書館學七個博士學位授權點。
在2012年的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南開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排名全國第六,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排名全國第六。學院現為AACSB、AMBA、AAPBS等國際著名的商學院協會和組織的會員。2013年10月11日,南開大學商學院通過AMBA(英國工商管理碩士協會)國際認證。2016年5月25日,南開大學商學院通過AACSB(國際商學院協會)的現場認證,並於2016年8月收到AACSB認證機構的官方確認函,至此南開大學商學院正式成為通過認證的會員。現任院長為白長虹。
南開大學商學院
目前全院教職工164人。專職教師116人,其中教授38人(博士生導師25人)、副教授55人、講師23人。學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在校人數達到四千八百多人。在南開大學圖書館300餘萬冊圖書的基礎上,學院圖書資料中心共有中外文圖書15萬餘冊,期刊700多種。有35個多媒體教室、11個專業實驗室,近5千平米。
經歷近百年的風雨滄桑,南開大學商學院在改革中求發展,開拓創新,艱苦奮鬥,團結拼搏,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服務經濟主戰場的高速路上駛入快車道,成為一個學科優勢突出,專業設置合理,師資力量雄厚,管理運作良好,綜合實力居於全國前列的商學院。是南開大學最有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學院之一。
南開大學商學院大樓
1980年,管理學系恢復重建。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受國家旅遊局委託和資助,於1981年創建了旅遊學系。1985年受國家審計署的委託,南開大學在我國首批設立審計專業並招生;1987年南開大學會計學系正式恢復重建。1993年後,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信息管理等學科相繼建立。1994年成立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在恢復重建管理學系過程中陳炳富先生提出了“理論與實踐、中與外、古與今、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辦學思想,並在“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校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智圓行方”的育人理念,如今“智圓行方”已成為商學院學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9年1月原屬文學院的信息資源管理系併入國際商學院,調整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和圖書館學系,同年又創辦了人力資源管理系。1999年9月,MBA中心成立,順應社會發展需要學院先後又成立了項目管理工程碩士(MPM)中心、會計專業碩士(MPAcc)中心、高級管理人員培訓中心、中小企業研究中心、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企業文化研究中心、服務管理研究中心、項目管理研究中心及案例中心,使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走上了正規化與快速發展的道路。
本科專業
學院擁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圖書檔案學三個一級學科中的十一個本科專業:
院(系)名稱 | 專業名稱 |
工商管理系 | 工商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
管理工程與科學系 | 信息管理、工業工程、電子商務、物流管理 |
圖書館與檔案學系 | 圖書館學、檔案學 |
會計系 | 國際會計 |
南開大學商學院 學院品牌
會計學系是南開大學成立時最早設立的系科之一,其間因院系調整而中斷。1983年開始在企業管理碩士點下招收會計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1985年在國內首批設立審計本科專業並招生,1986年成為會計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987年會計學系正式恢復重建,2000年開始與加拿大註冊會計師協會(CGA)合作培養國際會計專業方向本科生,2003年成為會計學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2004年和2011年分別成為首批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和審計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2012年會計學系的兩個本科專業通過了香港會計師公會專業資格課程(QP)認證。會計學系現在開設國際會計和會計學兩個本科專業方向,同時招收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財務會計理論與方法、審計理論與方法等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招收公司財務、資本市場與會計、財務會計理論與方法、審計理論與方法、公司治理與公司財務等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市場營銷系創建於1996年,有本科、碩士、博士等多層次營銷人才教育體系。培養人才目標是在信息化、國際化、開放化時代從事營銷學術研究工作和各類組織營銷管理的高端人才。
財務管理系創建於1997年,現已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涵蓋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培養層次,主要教學目標是為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學術研究機構培養具有紮實專業理論基礎、熟練基本技能、寬廣國際視野與戰略眼光的高端理財和研究人才。
人力資源管理系創建於1999年,是全國首批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之一,具有本碩博層次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系列學位培養體系,是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教學與實踐研究會和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勞動關係分會副會長單位。
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成立於1997年,其前身是1984年創辦的經濟信息管理專業。目前該系設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兩個本科專業,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工程管理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和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是國家教育部“管理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單位。管理科學與工程系還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美國德州理工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和美國康州達學等境外高校同類學科建立了穩定的學生交換與聯合培養合作關係。
信息資源管理系成立於1983年,設有圖書館學和檔案學兩個本科專業,擁有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圖書館學、情報學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2010年獲得全國首批圖書情報專業學位授權點。畢業生就業率達100%,是專門培養各類信息資源管理人才以及圖書情報檔案高級專門人才的最著名學府之一,在首次一級學科評估中評為全國第四。
《南開管理評論》創刊於1998年,是國家教育部主管、南開大學商學院主辦的大型管理類學術理論刊物。創刊伊始,就確立了“追蹤國際管理理論前沿,服務中國管理理論與實踐創新”的辦刊宗旨,立足於打造中國工商管理學科學術平台。目前,《南開管理評論》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認定的A類重要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要覽》等核心期刊。2013年,《南開管理評論》榮獲“全國百強社科期刊”稱號。
學院擁有十三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企業管理、會計學、旅遊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技術經濟與管理、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MBA(包括EMBA)、MPACC(會計碩士)、MPM(項目管理碩士)、公司治理。
擁有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包括企業管理、會計學、技術經濟與管理、旅遊管理、公司治理、人力資源管理)和圖書館學七個博士學位授權點。
其中,企業管理為國家重點學科。
國際交流
近年來,商學院在積極引進海外師資的同時,利用“教師海外研修計劃”,每年選派10名左右的中青年教師赴國外一流大學進行學術交流、研修活動。教師還積極參與國家留學基金委、富布萊特項目的交流活動。
商學院積極通過與海外30餘所商學院建立合作與交流關係,每年派出和接收40餘名各層次交換學生。學院開設全球管理教育項目、海外課堂為中國學生走向國際、國際學生了解中國提供了平台。
學院現為AACSB、AMBA、AAPBS等國際著名的商學院協會和組織的會員,是中國高質量MBA教育認證會員。學院積極推進科研的國際化,鼓勵教師在SSCI/SCI國際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參加國(境)外的一些重要國際學術會議。
國際學生交流
自2002年起,南開大學商學院一直致力於積極推進國際學生交換項目的開展,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拓國際視野、增加國際體驗的學習平台。經過10年的發展,商學院國際交換合作院校已達30餘所,遍布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韓國、法國、西班牙、芬蘭、瑞典、挪威、丹麥、日本、台灣、香港等15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學生交換項目是商學院國際化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大約有40個學生交換名額,佔到學生總人數的10%。迄今已有200餘名學生通過各類交流項目前往全球30餘所高校商學院交流學習,為今後的就業、深造獲得了可貴的競爭優勢;同時也接收了60餘名海外學生來該院學習。
全球管理教育
全球管理教育項目
住友冠名課程
2006年11月,天津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南開大學同日本住友商事三方簽字設立了“南開-住友”冠名講座,時任天津市長戴相龍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2007年以來,該項目先後邀請了日本駐華大使宮本雄二先生以及中國著名外交家李肇星院長等舉辦了一系列專題講座,受到廣泛關注和歡迎。
自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該項目在南開大學商學院正式設立面向全校二、三年級本科生的冠名公選課程——企業的社會責任。開辦兩年來,該課程將圍繞當前全球範圍內廣受關注的“社會責任和商業倫理”這一主線,每年特邀10餘位國內知名學者和企業高管聯袂主講。這是富有特色的新型教學模式,旨在為南開學子搭建一個名家薈萃、觀點紛呈的互動學習平台。
2012年度,該項目在順利完成第一個五年合作協議的基礎上,順利續簽協議,進入到第二個五年合作階段,結合當前時事熱點,特確定以“全球化與創新”為新一個五年的課程主題。
公司治理研究中心 | 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是1997年11月在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現代管理研究所的公司治理研究室的基礎上與國家審計署共建成立的,公司治理中心下設公司治理理論、公司治理原則與評價、跨國公司與企業集團治理、公司治理與企業管理創新等專門研究室。 |
案例研究中心 | 南開大學商學院案例中心是商學院系統收集和整理企業管理案例資料的機構,也是商學院長效發展的一種“造血”機制。南開商學院案例中心在建設過程中,旨在為商學院各個層次的教育,特別是專業學位教育,提供豐富、模擬和可操作的案例材料,為商學院全體師生提供案例導向的管理學研究方法視角。 |
企業文化研究中心 | 南開大學商學院企業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於2002年,是教育部"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南開大學企業文化研究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陳炳富先生率先進行研究,尤其是結合企業管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的挖掘,取得了突出成果。本著"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從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借力,借鑒國外企業優秀文化管理經驗,通過總結凝練企業實踐經驗,齊善鴻教授致力於探討"精神管理"與"道本管理"學說,為解決企業文化缺乏雄厚理論基礎做出了貢獻。 |
中小企業研究中心 | 中國經濟在轉軌和持續增長的過程中,中小企業的優良貢獻逐漸被業界、政府所重視,政府的相關政策、業界的相關規則非常需要理論研究的指導,因此對中小企業的專門研究有著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南開大學長期以來一直重視中小企業的研究工作,並切實開展實踐調研研究。 |
創業管理研究中心 | 南開大學商學院創業管理研究中心於2003年成立,9月1日,張玉利教授同徐海林博士共同編著的《企業成長管理九講》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
服務管理研究中心 | |
澤爾騰實驗室 | 2003年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澤爾騰、南開大學李維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唐方方教授、香港大學張俊喜教授和宋敏教授共同發起的"澤爾騰實驗模擬研究室"落戶南開大學,這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首家以諾貝爾獎得主名字命名的實驗室,而且澤爾騰將親自擔任實驗室主任。 |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管理創新研究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主管)是指1999年以來教育部在全國66所高校相繼設立的151個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按照"一流"和"唯一"基地建設標準,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構建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和開創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新局面。 |
陳炳富先生
陳炳富先生
陳炳富先生1920年12月出生於安徽和縣。少年時代家境貧寒。他學習刻苦認真,學業成績優異,從1934年在縣立初中求學起,曾多次獲得獎學金。1937年,就讀於湘西高中。1940年考入內遷貴州湄潭的浙江大學外文系。翌年,轉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經濟學系,1945年畢業,1946年冬,到南開大學任教,曾先後在經濟研究所、經濟系、管理學系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任新創辦的管理學系主任。
陳先生早年在西南聯大求學時便傾向革命,參加進步讀書會,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當時他主編的壁報《論衡》和《經濟論衡》,曾經常發表進步言論,受到校內師生的注目。
早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陳先生在“指數”理論、“指數”的恢復、編纂以及編製方法、公式的論證方面,發表了十幾篇研究文章。50年代初,他轉入經濟效果問題研究,他的《關於工業品產品品種變動對成本影響指數的幾個問題》一文曾引起國內學術界的討論。60年代寫的《社會主義經濟效果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一文,把用最小耗費取得最佳收益問題作為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內容進行闡述。他指出,“講求經濟效果不能僅局限在生產領域內,還應包括國家管理機關、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部門。”文章後來被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中國展望出版社分別選入《解放以來有關經濟效果文選》和《建國以來有關經濟效果文集》。
進入80年代,隨著四化建設的深入和國家對管理科學的需求,陳炳富教授的才華方得以充分施展,並取得豐碩的成果。
1981年在瑞典參加“中國——歐洲技術與工業政策”國際學術會議,他宣讀的論文《論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受到與會代表的稱讚,被列在會議論文集的首篇。瑞典隆德(Lund)大學校閱曾發表文章給予高度評價。1984年初,應中國科學院第五次學部委員大會的邀請,他在會上做了題為“要開展中國管理史研究”的學術報告。在報告中他列舉大量事實,指出在古代和近代,我國有許多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值得探討、研究、總結,要創造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管理理論,必須結合命西,融匯古今。《瞭望》雜誌以《從<孫子兵法>說到中國管理史》為題編髮了他的報告,在海內外學術界引起較大的反響。1987年他在加拿大、美國考察、講學,光后做了“《孫子兵法》與現代管理”、“中國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學術演講,引起西方學者的濃厚興趣。講學期間,他還參加了歐洲國際市場學會,被推選為該學會的唯一的亞洲理事。
理論聯繫實際、思想敏銳、視野開闊、富於創新,是陳炳富教授治學的特點。他說:“中國有悠久的管理史,但現代化管理始於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許多新的管理問題,新問題的解決要與之相適應的新的管理思想。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建立一門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學。”其實,陳炳富教授有志於斯者可謂久矣。早在60年代國家三年困難時期,他就強忍飢餓,擰緊眉頭思索:怎樣才能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在夕陽殘照下的校園裡,他不知度過多少苦思的黃昏。必須走經濟技術相結合的路子——這是他最初萌動的管理學思想。可惜,他的思想在那個時代沒有一點反響。70年代末,他重提舊論,並上書中國科學院,呼籲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這一次,他急切的呼聲被傳遍全國,最終促成“技術經濟研究所”的誕生。1980年,南開大學授命陳先生籌備建立企業管理系。老先生來了拗脾氣:“不能叫企業管理系,應該叫管理學系!”此時,管理學在中國還很新鮮,還有人不承認有這麼一門獨立學科。他不辭勞苦,四處遊說。於是,中國有了第一個大學管理學系。他孜孜以求的,是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學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這就是古今結合、中外結合、學科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中外比較研究,把國外先進的、適合國情的經驗學到手;通過古今結合,體現一種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特點,體現中國成功的管理實踐,從而造就培養和指導中國自己的管理專家。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完成這個系統工程,一靠管理實踐,二靠管理思想。
1984年初在中科院第五次學部委員大會上,特邀參加大會的陳炳富就向全世界宣布:“當代最新的管理思想,都能在《孫子》那裡找到痕迹!”從此,在對中國文化重新估價和反思的歷史背景下,在被人忽視的一隅,開始了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而這位開拓者更是筆耕不輟,連連發表功力深厚、多有新意的著述:《<孫子兵法>及其管理中的—般應用》、《現代化與<孫子兵法>》、《從<孫子兵法>到中國管理史》、《<孫子>的全局系統觀》……在中國軍事科學院組織編纂的包括十四分冊、數百萬字的《孫子兵法大全》中,他承擔了《經營管理》分冊的編寫。
陳先生十分重視學科的協調性和知識的廣博性。他認為,管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也是一門橫跨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科,管理不僅與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有關,還和經濟發展情況、文化科學水平以及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有很大關係。他招收的管理學研究生,有學經濟的,也有學理工、技術的,還有學中文、歷史的。他組織他們搞管理研究,發揮各學科特長,以多學科結合的優勢,去解決定性和定量兩方面的問題。
他長期超負荷地承擔教學任務,先後為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開設了《管理學概論》、《比較管理學研究》等10多門課程。每學期都同時講授2—3門課。1983年以來,以他為首招收了經濟管理、技術經濟等六個專業方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經他親自指導已取得碩士學位的研究生32名,博士學位的一名,目前在學博士生12名,其中包括一名美國博士留學生。他還熱心幫助指導中、青年教師,帶出了一批很有發展前途的教師。
陳先生看到開放后的中國,在培養管理人才方面作了種種嘗試,但還遠遠不能滿足。於是,他不失時機地與來訪的加拿大幾所大學商定共同培養現代化管理人才。此後又陸續與美國、日本及歐洲一些高校建立關係。他講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外國專家講西方的管理思想,讓莘莘學子吸吮著東西方文化撞擊而釀成的瓊漿。這種中外合作培養管理人才的作法,被稱為“南開——約克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培養的學生,普遍為國內外重用。
陳先生是國內校早研究經濟效益的學者之一。在他50年代的研究里,即已切入這一主題。1978年他曾建議國家組織領導全國經濟效果研究。根據現代化管理的特點和要求,他倡導經濟管理與技術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並討論教學與科研的實踐。70年代末以來,他主持舉辦過多期“成本管理”、“技術經濟”、“引進技術”等研究班,為全國各地培訓了上千名高級技術經濟人才和管理人才。
李維安教授
李維安教授
李維安教授長期以來一直從事公司治理與企業集團管理、網路組織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國家教委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基金、國家教育部優秀年輕教師基金、國家軟科學項目基金、211工程等24項國家及省部級縱向課題,10餘項與大型企業合作的橫向課題,並先後承擔多項國際合作項目。
李維安教授在國內較早開展對公司治理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在理論上,初步構築了以公司治理邊界為核心範疇的公司治理理論體系,並進一步拓展了公司治理的研究領域,實現了從公司治理結構到公司治理機制,從單法人治理到集團治理、跨國治理、網路治理的突破。在實踐上,率先在國內提出並組織制定了《中國公司治理原則》,推動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步入公司治理改革的新階段,為我國上市公司引入獨立董事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提供了重要依據。近期,李維安教授及其領導的課題組,在多年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推出了國內的第一個作為上市公司治理狀況的“晴雨表”的中國公司制理評價指標體系,2003年11月,在第二屆公司制理國際研討會上,又推出系列公司制理評價體系研究成果,引起理論界與實務界的廣泛關注與報道,同行專家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李維安教授的專著《公司治理》獲中國經濟界最高獎項——第十屆(2002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著作獎,並獲天津市第八屆優秀社科成果惟一的一項特等獎;專著《股份制的安定性研究》獲第二屆蔣一葦企業改革與發展基金優秀著作獎和天津市第七屆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專著《現代公司治理研究:資本結構、公司治理與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入選獲國家圖書獎的管理科學文庫;論文“改革實踐的呼喚:中國公司治理原則”獲教育部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作為國內最早出版的公司治理教材《公司治理教程》獲教育部推薦研究生教材。
李維安教授歸國數年來,不僅為南開大學管理學科的振興,也為我國管理學科的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他擔任主編的《南開管理評論》作為管理學的核心期刊,已經成為國內工商領域有影響的學術交流平台之一;他創立的國內第一所從事公司治理研究的學術機構“南開大學公司治理中心”,在與國家審計署共建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公司治理領域的學術研究基地,李維安教授獲得國家各級頒發的多種榮譽稱號。
南開大學EMBA俱樂部
南開大學商學院MBA項目
南開大學的MBA教育在國內外各項MBA項目評比中屢獲殊榮。在國務院學位辦組織的唯一一次中國高校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教學合格評估中,南開大學MBA教育獲得全國第三名、綜合院校第一名。
在國內外眾多知名媒體、社會調查機構舉辦的涵蓋企業滿意度、MBA學員滿意度、社會綜合評價等重要指標評估中,南開大學MBA教育均名列前茅。
2005年至2007年,南開大學連續三年在《福布斯》雜誌“中國最有價值商學院”調查中,位居中國一流MBA院校四強之列。
2007年至2012年連續五年,南開大學MBA教育在由《世界經理人》周刊、《世界企業家》雜誌等媒體合辦的“中國最具影響力MBA排名榜”中榮獲前三名。
2011年7月,在北京舉行的2011(第七屆)《MBA成就獎》,(第八屆)《中國市場最具領導力EMBA》特評選出《MBA頂級院校》(10家),南開大學商學院位列MBA頂級院校前四位。
南開大學商學院MBA活動
2021年2月,位列《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款·2021胡潤百學最具財富創造力中國商學院》前3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