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吳晨的結果 展開
吳晨
腫瘤遺傳學女科學家
吳晨,1982年1月生,2006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英文班),獲醫學學士學位;2011年畢業於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2011至2013年在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並受聘於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任研究員。
吳晨主要從事食管癌、胰腺癌等惡性腫瘤的遺傳學研究,在揭示腫瘤易感基因、基因-環境交互作用以及遺傳變異與患者預后差異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研究成果獲得國內外同行高度認可和廣泛關注。科研成果獲2013年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12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病因及癌 變研究室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6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英文班),獲醫學學士學位;
2011-2013年在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做博士后研究。
2013年入選“協和新星”等人才計劃。目前是中國遺傳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因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 員、《遺傳》雜誌編委,是Human Genetics、PLoS One、Genetic Epidemiology等期刊審稿人。主要從事食管癌、胰腺癌等惡性腫瘤的遺傳學研究,在揭示腫瘤易感基因、基因-環境交互作用以及遺傳變異與患者預后差異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研究成果獲得國內外同行高度認可和廣泛關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師從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林東昕院士,從事食管癌、胰腺癌、胃癌、肝癌和肺癌等常見腫瘤的易感基因研究,成果均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第1作者2篇、並列第1作者3篇、第3作者1篇)。同時系統研究了影響食管癌、小細胞肺癌生存差異的遺傳因素,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第1作者)和Cancer Research(第1作者)等期刊。博士畢業後到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師從生物統計學專家P. Kraft教授,開發了分析腫瘤遺傳和環境病因及其交互作用的多種統計模型,並成功用於食管癌病因學研究,揭示了酒精代謝基因遺傳變異與過度飲酒的交互作用 是食管癌的重要病因,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第1作者)和Genetic Epidemiology(第1作者)。在哈佛大學期間,促成林東昕院士與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 腫瘤研究所C. Fuchs教授和B. Wolpin博士合作,完成了遺傳變異與胰腺癌患者生存的研究,首次發現SBF2基因變異是中西方人胰腺癌共同的預后因素,成果發表在著名醫學期刊Gut(第1作者)。在攻讀博士和博士后工作期間發表的多篇論文被Nature Review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Cancer Discovery等期刊和Nature China,AsianScientist等科學網站作為亮點研究成果介紹。
主要研究個體的遺傳因素如何影響惡性腫瘤發病以及腫瘤患者的療效和預后。惡性腫瘤是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引起的複雜性疾病,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揭示和闡明引起惡性腫瘤的環境因素和個體遺傳因素是腫瘤防治的重要基礎。環境因素是腫瘤發生的始動因素,然而,暴露於相同環境因素和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等)的個體發生腫瘤的風險並不相同。在臨床上,患有相同腫瘤的患者,對於同種治療,其治療反應和預后存在巨大個體差異,這些都說明個體的遺傳因素在腫瘤的發生髮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性別、年齡以及腫瘤分期、淋巴結轉移等指標不能完全解釋同種腫瘤患者療效和預后的異質性,以致難以實現理想的個體化治療。單核苷酸多態(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人類基因組的重要遺傳變異。SNP與疾病包括腫瘤易感性以及患者預后的關係是近年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2020年3月5日 | 被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
2020年4月 | 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
2021年3月 | 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21年度全球青年領袖”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