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2條詞條名為王立新的結果 展開
- 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
- 中石油集團原紀檢組長
- 廣東省水利廳廳長
-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濟師
- 山東省委黨校教授
-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 德州市發改委副主任
- 山東省樂陵市副市長、市公安局黨委書記
-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 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原黨組成員、副院長
- 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副縣長、公安局局長
- 蘄春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陝西省易新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 懷寧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
- 中國書畫家協會副主席
- 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原總經理
- 無錫市錫山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黨組書記
- 昌吉州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 山西省陵川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 新鄉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 導演、編劇、製片人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普通外科
- 浙江紹興市國土資源局黨委委員
- 新華通訊社處長
- 隴南市紀委副縣級紀檢監察員
- 美國智威湯遜廣告公司北京首席代表
- 著名畫家
- 上海市楊浦區原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
-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思政系副主任
- 宜昌市龍泉中學教師
- 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黨委書記
- 黑龍江省監獄管理局副局長
- 重慶五中院庭長
- 日照市旅遊局局長、黨組書記
- 作家
- 陝西理工大學教授
- 北航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 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員
-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 象山縣農林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 周口師範學院教師
-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
- 甘肅省地震局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
- 聊城大學教授
- 青島科技大學碩士生導師
- 鄭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
- 珠海市交通運輸局綜合行政執法局原局長
- 固始縣慈濟高級中學副校長
- 青海新鋅都物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 中國書畫研究院研究員
- 雲南省維西縣國家稅務局局長
- 安陽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教授
- 中冶勘第一地質勘查院邢台分院長
- 大連工業大學研究生學院教授
-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國際商學部副教授
- 攝影師
- 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
- 齊魯工業大學教授
- 樺甸市人社局黨委委員、就業局局長
- 南京師範大學黨委常委
- 湖北洪湖籍烈士
- 陝西國際商貿學院執行董事
-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 國稅總局吳忠市稅務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
- 長沙市開福區國家稅務局副局長
- 蚌埠醫學院兼職副教授
- 浙江省餘杭臨平地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員
- T3國際藝術區創始人
- 北京婦產醫院護理部主任
- 哈爾濱市第四醫院副教授
- 晉城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三庭庭長
- 鐵嶺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
- 楚雄市公安局治安大隊副大原隊長
- 東華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內蒙古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院長
- 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院長
- 大慶市紅崗區杏樹崗鎮黨委書記
- 響水縣計生委副主任
-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兼職副會長
王立新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立新,1966年10月出生,畢業於:南開大學,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職業: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所屬機構:世界史研究院/專門史研究中心。
1983-1987南開大學歷史學繫世界歷史專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7-1990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世界地區、國別史(美國史)專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93-1996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世界地區、國別史(美國史)專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1990年7月-1993年9月南開大學教務處文科教學科副科長。
1993年9月-1995年12月南開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1995年12月-1996年12月南開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1996年12月-1998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
1998年12月-2002年10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2002年10月至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副理事長。
中國中美關係史研究會理事。
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
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編委。
暨南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北大史學》執行主編之一。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弗里曼訪問研究員(FreemanFellow,2000-2001)。
香港中文大學王寬誠訪問學人(2002年5月)。
香港浸會大學講學王寬誠訪問學人(2002年5月)。
美國耶魯大學(YaleUniversity)富布賴特訪問學者(FulbrightVisitingResearchScholar,2007-2008)。
國際(國外)學術會議:
2001年6月參加芝加哥召開的"基督教與中國:政治、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1年6月參加美國對外關係史學家組織年會
2003年10月參加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年會
2007年10月在洛杉磯召開的"基督教與東西方文化交流"學術討論會
2008年4月在奧伯林學院(OberlinCollege)召開的紀念奧柏林-山西成立100周年學術討論會
2008年7月在波士頓召開的"基督教與中國"學術討論會
國內學術會議:
2002年10月參加上海召開的"基督教與東西方文化交流"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2年10月參加西安召開的中國美國史學會年會暨學術討論會。
2002年10月參加廈門召開的"東亞國際關係中的中美關係"學術討論會。
2003年4月參加天津召開的"面向21世紀的美國與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做大會主旨發言。
2004年1月參加哈爾濱召開的"美國與20世紀亞洲的衝突與戰爭"學術討論會。
2004年5月參加上海召開的"宗教與美國社會"學術討論會。
2004年8月參加第一屆"北京論壇"。
2005年10月參加於蘇州大學召開的中國美國史學會年會。
2006年8月參加在天津南開大學召開的"從國際視野重新思考美國歷史"國際研討會。
2006年10月參加在南開大學召開的世界史論壇。
2006年10月參加第三屆北京論壇。
2006年11月參加在北京大學召開的"基督教在中國:比較研究的視角與方法青年學者研討會",擔任大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7年3月參加在杭州召開的"國內政治與中美關係"學術研討會。
2007年4月參加在首都師範大學召開的"世界歷史上的文明與文化交流"學術討論會。
2008年11月參加第五屆北京論壇。
擔任本科教學:美國史、美國對外關係史專題、中美關係史。
為美國對外關係史、中美關係史、基督教在華傳教史。
我們是誰?威爾遜、一戰與美國國家身份的重塑,《歷史研究》2009年第6期。(英文版刊於SocialSciencesinChina,Vol.31,No.2,May2010)。
在龍的映襯下:對中國的想象與美國國家身份的建構,《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英文版"WiththeDragonasFoil:AmericanImaginingofChinaandtheConstructionofAmerican'sNationalIdentity"發表於SocialSciencesinChina,Vol.29,No.4,Winter2009。)。
試論全球化背景下美國外交史的國際化與文化轉向,《美國研究》2008年第1期。
意識形態與美國對華政策――以艾奇遜和承認問題為中心的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外交》2005年第8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4期部分轉摘)(英文版"IdeologyandAmerica'sChinaPolicyatthetimeoftheFoundingofNewChina:AReexaminationofAchesonandtheQuestionofRecognition"發表於SocialSciencesinChina,Vol.26,No.3,Autumn2005.)。
美國國家認同的形成及其對美國外交的影響,《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世界史》2003年第10期和台北聯合報系的《歷史月刊》轉載)。
"文化侵略"與"文化帝國主義":美國傳教士在華活動兩種評價範式辨析,《歷史研究》2002年第3期。
華盛頓體系與中國革命:二十年代中美關係新探,《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
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與抵制美貨運動,《歷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十九世紀基督教在華的兩種傳教政策,《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
"使種族和國際上的一切關係基督化":對一戰的反思與美國傳教團體內國際主義的興起,李靈主編:《現代化視野下的教會和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美國的冷戰意識形態:內容與作用,《史學集刊》2011年第5期。
美國的國家認同及其面臨的挑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8月24日。
史學界的仁者和智者――悼念恩師楊生茂先生,《史學月刊》2010年第7期。
跨學科方法與冷戰史研究,《史學集刊》2010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6期轉載,複印報刊資料《世界史》2010年第7期轉載)。
新視角下的20世紀國際史――入江昭和他的《全球共同體》,《世界知識》2009年第6期。
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美國史研究,《史學集刊》2009年第2期。
譯序:對20世紀國際史的另一種解讀,(美)入江昭:《全球共同體:國際組織在當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劉青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
中國文化在美國的早期傳播及其影響,何芳川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美關係,《觀察與思考》(2007年第10期)雜誌社採訪。
《美國與中國》導讀(合著),馬抗美、劉斌主編:《百部人文名著導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
自由主義於美國的國家安全觀念:一個歷史的考察,《西學研究》(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6年。
美國例外論與美國外交政策,《南開學報》2006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全文轉載)。
莫讓'美國遏制中國'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新京報》2005年7月3日。
一個文化國際主義者的學術追求和現實關懷:入江昭與美國的國際關係史研究(代譯序),入江昭著、李靜閣譯:《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
試論美國外交史上的對外干預,《美國研究》2005年第2期。
洛克思想對美國人戰爭與和平觀的影響,《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第二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碩士文庫續編·歷史學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伍德羅·威爾遜承認中華民國問題再研究,《求是學刊》2004年第6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5年第4期全文轉載)。
大陸研究近代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的主要範式述評,《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集刊》(香港),第5期(2004年)。
基督教在華傳教史主要研究範式述評,陶飛亞編:《東亞基督教再詮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
傳教運動與中美關係:一個初步的闡釋框架,徐以驊編:《宗教與美國社會》(第二輯),時事出版社2004年版。
現實關懷、中國特色與美國史研究,《史學月刊》2003年第9期(《新華文摘》2004年第1期轉摘)。
中美關係史研究中兩個問題的反思,《社會科學論壇》2003年第2期。
后殖民理論與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1期。
美國的世界秩序觀與東亞國際體系的演變(1900-1945),《東南亞研究》2003年第4-5期連載。(收入秦亞青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國際秩序卷),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美國:優越感根深蒂固,帝國論花樣翻新,《環球時報》2002年4月15日。
學術創新與21世紀的世界史研究,《光明日報》2000年3月24日《歷史周刊》。
美國政府對1905年抵制美貨運動的反應和政策,《世界歷史》1999年第4期。
1905年的抵制美貨運動對中美關係的影響,《美國研究》1999年第2期。
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與近代中西方關係,《史學理論研究》1998年第3期。
五四時期的民族主義運動與美國,陶文釗主編:《中美文化關係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試論早期美國人的中國觀,庄建平主編:《世紀之交的中國史學――青年學者論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美國外交官對五四運動的認知和反應,《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中美關於粵漢路權交涉與中國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鑒往知來:百年來中美經濟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試論林樂知的中西文化觀,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中心主編:《社會轉型與教會大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美國傳教士與近代中國城市改良,王旭等編:《城市社會的變遷――"中美城市化比較"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試論美國人中國觀的演變,《世界歷史》1998年第1期(《新華文摘》1998年第5期轉載)。
英美傳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會通,《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
美國傳教士與鴉片戰爭后開眼看世界思潮,《美國研究》1997年第2期。
傳教運動與近代美國在華商業擴張,《世界歷史》1997年第2期。
美國教會女學與近代中國婦女解放,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編:《美國歷史問題新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傳教士與維新派,章開沅主編:《文化傳播與教會大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晚清政府對基督教和傳教士的政策,《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
傳教士與洋務運動,《南開學報》1995年第4期。
晚清在華基督教教育團體述評,《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二十世紀美國在華高等教育事業(摘要),載中華美國學會編:《"二十世紀美國與亞太地區"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現代出版社1993年版。
美國傳教士與近代中國教育變革,《南開學報》1993年第5期。
近代美國在華傳教運動述評,《歷史教學》1991年第4期。
美國教會在華高等教育事業的考察,《學術季刊》1991年第3期。
美國教會在近代中國辦學述論,《南開史學》1991年第2期。
《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008年修訂版。
《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知識分子》(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美國對華政策與中國民族主義運動(1904-1928)》,中國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
《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以20世紀美國對華政策為個案的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項目負責人),項目經費5萬元。
教育部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分項目負責人),經費3萬元。
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冷戰時期美國重大外交政策研究"(參加者),經費1萬元。
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5月,題目:"近代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研究的主要範式"。
香港浸會大學,2002年5月,題目:"近代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研究的主要範式"。
杭州師範大學,2007年3月,題目:"意識形態與美國對華政策:一個歷史的考察"。
美國AlbertMagnusCollege,2008年3月,題目:"一個中國歷史學家的學術經歷及其對歷史的理解"。
美國科爾蓋特大學(ColgateUniversity),2008年4月,題目:"關於美國的輸出民主"。
美國克拉馬祖學院(KalamazooCollege),2008年4月,題目:"中國人如何看美國:歷史的視角"。
美國耶魯大學(YaleUniversity),2008年7月,題目:"中國的崛起與中美關係:回顧與前瞻"。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1年4月,題目:"自由國際主義與20世紀美國外交政策"。
和暨南大學,2011年4月,題目:"自由國際主義與20世紀美國外交政策"。
武漢大學,2011年11月,題目:"不情願的霸權:1890-1945年間的美國外交探析"。
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11月,題目:"從自由到權力:美利堅帝國的崛起之路"。
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11月,題目:"帝國統治術:國際秩序構建與美國對世界的管理"。
專著《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以20世紀美國對華政策為個案的研究》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專著《美國對華政策與中國民族主義運動(1904-1928)》獲第三屆全國高校優秀人文與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專著《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獲天津市優秀社科圖書二等獎。
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百名中青年理論人才工程"。
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人事部等七部委"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北京大學傑出青年人文學者獎。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