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白地黑花
磁州窯白地黑花
磁州窯白地黑花是宋代磁州窯瓷器主要裝飾技法。又稱“白釉釉下黑彩”。在土黃色胎上施白色化妝土,然後繪以黑色或赭石色花紋,再施以透明釉入窯燒制。另有白地黑花、黃地黑花、翠青地黑花等變化。並可與划花、刻花、剔花、填花及釉上加彩等相配合。花紋有人物、山水、翎毛、花草、蟲魚等。構圖自然,色調明快,表現了民間瓷器質樸、粗獷的確良風格。
磁州窯燒瓷的品種很多,“白釉釉下黑彩是磁州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中國陶瓷史》),是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產品。這種瓷器受唐代長沙窯釉下彩繪和在器表題寫詩句裝飾的影響,並把它發揚光大。白釉釉下黑彩瓷器經過磁州窯系眾多窯口宋、金、元三代的發展,在最初單純的黑彩繪畫基礎上創造出各種裝飾方法。今天人們由於對其中一些品種的裝飾工藝缺乏了解,常常把釉下黑彩誤認作黑釉。下面我們來談談這幾種工藝。
白釉釉下黑彩繪畫
白釉釉下黑彩繪畫又叫白地黑花,其工藝過程是在成型的坯上,先敷一層潔白的化妝土,然後用細黑褐 料在器表繪畫紋樣或題寫詩句,再施一層薄而透明的玻璃質釉,入窯燒制。此種瓷器最為常見,特徵明顯,傳世品又多,稍有常識便不會認錯。
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瓷器
另一種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瓷器,工藝過程與白地黑花瓷器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一道工序,用尖狀工具在繪畫好的黑色紋樣上勾划輪廓線和花瓣葉莖,劃掉黑彩,露出白色化妝土,入窯燒制后,黑白兩色對比強烈。這種瓷器是磁州窯瓷器中的高檔瓷,很少見,惟博物館有為數不多的幾件收藏,如上海博物館的元代雲雁紋大罐、首都博物館的元代龍鳳紋大罐,以及日本白鶴美術館收藏的宋代魚龍紋梅瓶,堪稱精品傑作。因為工藝特徵變化不大,故懂得鑒定白釉釉下黑彩繪畫瓷器的人,一般不會把這種瓷器上的黑彩與黑釉搞錯。
釉下黑彩留白瓷器
還有一種釉下黑彩留白瓷器,或叫黑地白花瓷器,它的裝飾方法與白地黑花瓷器相反,先用黑色線條勾勒出圖案紋樣,然後用黑料塗地,留出白色花紋,形成黑地白花相互映襯、對比強烈的效果。這種瓷器十分罕見,1955年安徽巢縣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吉州窯燒造的黑地白花蓮花紋瓶。由於對它的裝飾工藝認識不足,《中國陶瓷史》一書把它誤稱作“醬褐色釉蓮花紋瓶,”“通體醬褐釉地,上畫白色荷花、荷葉與蓮實紋。”另一本《中國陶瓷》?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 在介紹這件瓷瓶時,也把黑地白花認作黑釉,誤稱它為“吉州窯黑釉白花瓷瓶”。1998年出版的《中國古陶瓷圖典》才對黑地白花瓷器的裝飾工藝作出了正確解釋。《中國陶瓷史》斷定這件吉州窯黑地白花蓮花紋瓶燒造於十三世紀初期,磁州窯風格十分明顯。靖康之變,宋室南渡之後,許多北方瓷窯的工人不堪金人壓迫,紛紛南遷,也把燒瓷的技藝帶到了南方,對南方制瓷業的影響重大深遠,為元代景德鎮制瓷業的崛起作出了第一次推動。
釉下黑彩划花瓷器
最後是一種釉下黑彩划花瓷器。它的工藝是在敷有潔白化妝土的器物上再施一層細黑?褐 料,然後用尖狀工具在器物表面勾划圖案紋飾,劃掉黑彩,露出白色化妝土,施玻璃質釉,入窯燒制。這種瓷器文獻沒有記載,國內博物館亦不見有收藏,然民間偶有流傳,擺在古玩市場地攤上無人問津,賣主亦不知其珍貴。《中國宋元瓷器目錄》?南方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一書,介紹了一件這類釉下黑彩划花梅瓶,定為宋代磁州窯產品,雖知其珍貴,把它登在封面上,稱“十分罕見”,但也犯了分不清釉下黑彩與黑釉的錯誤,把釉下黑彩划花叫作“黑釉剔花”,並描述:“通體施黑釉,黑亮光潤,上有棕眼”。
磁州窯系的白釉釉下黑彩裝飾方法還有好幾種,如在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兩種相反的畫法,上、下部分白地黑花,中間主體紋飾部分黑地白花或黑彩划花,此種裝飾吉州窯瓷器中亦有所見,此處不再一一介紹。磁州窯何時開始燒造白釉釉下黑彩瓷器?甘肅省博物館藏有一件磁州窯“張家造”標記款的白地黑花枕,為長方形,枕面繪一虎,右上側題“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筆於沙陽”。明道是北宋仁宗年號,元年為1032年。此枕繪畫筆法熟練,形象生動,燒造工藝已很成熟,因此可以斷定磁州窯燒造白釉釉下黑彩繪畫瓷器的年代在北宋早期,甚至更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黑地白花、釉下黑彩划花等裝飾方法是在白釉釉下黑彩繪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文獻和真正能夠確定年代的博物館藏品來看,磁州窯及磁州窯系燒制此類裝飾工藝瓷器的年代不會很早,大約在北宋晚期或金早期,興盛於金中晚期。準確時間目前還難於確定。釉下黑彩瓷器不論其裝飾工藝千變萬化,從瓷器種類來說,還應該是白瓷中的一種,它的釉是稀薄的透明玻璃質釉,即石灰釉,與含鐵量很高的黑釉——石灰鹼釉有根本性區別,兩者不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