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飛雲

新西湖十景之一

玉皇飛云為新西湖十景之一。該名出自揚眉詩“錢王功業後世蔭,阿育佛法揚善心,飛龍洞中升氣紫,玉皇山巔攬飛雲。”

介於西湖與錢塘江徠之間的玉皇山,海拔二百三十九米,凌空突兀,襯以藍天白雲,更顯得山姿雄峻巍峨。每當風起雲湧之時,佇立山巔登雲閣上,耳畔但聞習習之聲,時有雲霧撲面而來,飛渡而去。湖山空闊,江天浩潮,此景此境被命名為“玉皇飛雲”,以其壯闊、崇高而入選新西湖十景。

簡介


新西湖十景之四
玉皇山位於西湖之南,介於西湖與錢塘江之間,海拔二百三十九米,五代吳越王錢氏迎明州(今寧波)阿育王寺佛舍利於此供奉,始有“育王山”之稱。明代創建福星觀,尊祀玉皇大帝,位於玉皇山頂,原名玉皇宮,后改建為庭院。育王隨之更名玉皇山。
山上遺存有天池、白玉蟾井等古迹,山腰有八仙聚會之所---紫來洞。每當風起雲湧之時,佇立山巔凌空突兀的登雲閣上,襯以藍天白雲,四周山姿雄峻巍峨,耳畔但聞習習之聲,時有雲霧撲面而來,飛渡而去,頓覺湖山空闊,江天浩淼。
揚眉詩云:
錢王功業後世蔭,
阿育佛法揚善心,
飛龍洞中升氣紫,
玉皇山巔攬飛雲。
故稱為“玉皇飛雲”。

飛龍洞


玉皇飛雲
玉皇飛雲
玉皇山海拔237米,巍然矗立在西湖與錢塘江之間,它與東側的鳳凰山岡巒相連,勢若飛龍舞鳳,故晉代郭璞有詩云:“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鳳舞到錢唐”。
玉皇山巔建有登雲閣、江湖一覽亭,於此登高四顧,但見山腰嵐霧繚繞,雲煙縹緲,左眺錢塘江,右瞰西子湖,給遊人凌空欲飛的感覺。玉皇山名勝古迹頗多。主要景點有慈雲嶺造像、五代石刻、紫來洞天、七星列宿(即七星缸)、八卦田、日月井、天一池等,以及眾多的寺觀、樓閣景觀。登臨山頂,東攬杭城雄姿,南瞰錢江浩瀚,西望茶鄉煙雲,北眺西湖秀色,杭城山水佳景盡收眼底,宋·蔡攀龍有《江湖一覽亭記》文,細緻地描寫了這一景色。

慈雲嶺造像

玉皇飛雲
玉皇飛雲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杭州玉皇山慈雲嶺南坡石壁間。為五代後晉天福七年,吳越王錢弘創建資賢寺時所雕鑿。現寺已不存,岩壁造像保存完好,有大小兩龕。主龕坐東朝西,龕形橫長,寬10米,高5.8米。龕內造像7尊,彌陀居中,左側是觀世音菩薩,右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彌陀三尊”。兩側還有菩薩和天王各兩尊。小龕坐北朝南,高2.6米,寬2.3米。正中雕地藏王菩薩坐像,光頭大耳,容貌端嚴。兩側侍立供養人,龕楣浮雕“六道輪迴”。

五代石刻

玉皇飛雲紫氣東來
玉皇飛雲紫氣東來
杭州碑林薈萃了不少自五代到清代的名家手跡石刻。特別珍貴的有五代石刻星象圖和貫休畫十六羅漢刻等。由五代畫家、詩人貫休所畫十六羅漢刻石,共16方,每方刻一羅漢像,胡貌梵像、龐眉大眼、豐頤隆鼻,形象奇特。五代石刻星象從吳越國王錢元瓘墓中出土,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一塊石刻星象圖,是研究我國天文歷史的珍貴文物資料。

紫來洞

是清代福星觀道長紫東在玉皇山頂用人工依勢開闢而成,又名飛龍洞。特點是洞中有洞,深邃幽奇,濕潤涼爽,是夏日消暑勝地。斜壁上寫有“紫氣東來”四個大字,巧妙地嵌入“紫來”二字,同時起洞名為紫來洞。

七星缸

在玉皇山側按北斗星座形狀放置的,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七星缸”的來歷和缸體上所鐫刻的八卦圖所含的深刻文化內涵。相傳,舊時杭城火患頻頻,前人信形家之言,謂玉皇山山勢如龍所致,乃鑄缸七口,置於玉皇山紫來洞東北角,以鎮‘離龍’,消除火災。傳統八卦有兩種排列方法,一為伏羲八卦(即先天八卦),二為文王八卦(即後天八卦),而七星缸體上那個讓人費解的八卦圖形,與傳統的、僅有的兩種排列方法不同,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八卦田

八卦田是南宋年間開闢的“籍田”,呈八卦狀,九宮八格,總面積約90餘畝。
玉皇飛雲
玉皇飛雲
爬上玉皇山半山腰的紫來洞,從山上往下望去,就可以望見山下有一塊八卦田。八卦田齊齊整整有八隻角,把田分成八丘。八丘田上種著八種不同的莊稼。一年四季,八種莊稼呈現出八種不同的顏色。在八丘田當中,有個圓圓的土墩,那就是半陰半陽的一個太極圖。田地在中央圓台處按照原有的太極圖式陰陽魚的圖案對古遺址區內的綠化植被適當地進行了充實和調整。八卦田的農作物種植以展現農耕文化為主線,綜合考慮了立地環境、作物生長的自然規律、“南宋九穀”品種的發展演變等因素,將種植區域分為環核心區、中心區和外圍區塊。環核心區佔地5畝,主要種植龍井茶等具有杭州本土特色的農作物以及部分時花;15畝的外圍區配置紫綠二色甘藍等經濟類蔬菜;中心區佔地20畝,為面積最大區域。按卦位分別種植了秈稻糯稻、大豆、茄子、綠豆、粟、紅辣椒、四季豆等農作物。八卦田四周邊種植了大量的喬灌木植物作軟隔離,水面上種植了野茭白、蘆葦、荷花等水生植物,

日月井

在玉皇山山間,水清甘甜,容納日月。

天一池

位於福星觀前,天一池,池很大很深,裡面養了些金魚,有塊石崖突出池壁之外,中間有個窟窿,站在上面可以望到腳下的池水,清幽含遠。
近人代文豪郁達夫在《玉皇山》遊記中寫道:“登高一望,西北看得盡西湖的煙波雲影……;西南是之江,葉葉風帆……;向東展望海門,一點異峰,兩派潮路,氣象更加雄偉。”
景點交通信息:做Y3在“絲綢博物館”站點下。

相關作品


江湖一覽亭記

宋·蔡攀龍
江湖一覽亭者,樞密韓公服政之日所肇建也。初固無江湖一覽之名,韓氏宗人以通冠蓋以便往來而已,故鄉人稱為著戴亭雲。迨伊孫德麟始匾其上,曰江湖一覽,而更高廠焉。德麟據海內文名,奄勿去塵世,而乃弟德和君秉教蕭邑。偶于振鐸之暇,邀予同樂,杯斝相歡於江湖一覽亭之上。時孟冬已盡,寒氣蕭蕭,憑欄一顧,具見霜葉掩映於稀林,落霞點綴乎天際,蘆荻漁舟,卷西風之撲簌;汀沙雁影,放淺渚之縈洄。野曠而四顧,雲煙平原,積翠天高,而斜陽返照,澤壑舒金。爰舉首焉,長江在前,濤聲振耳,恍疑數部笙歌;載凝眸矣,巨湖在側,水色侵人,知是何年圖畫。點點潑來忘錯愕,戲浪輕鳧;層層舞出擁雲衢,零風墮葉。疊嶂遐嵐,映湘湖之豪氣;懸崖飛瀑,分山水之奇觀。虯松與虎石相依,修竹偕老梅共峙,片帆疾去,陣鷁低飛,是皆亭中寓目逼真注睛即是也。
噫!夫一年為季者四,覽於冬日如此,而春而夏秋可知。陰晴不定,覽于晴日如此,則慘風陰雨之際可知。晝夜何常,覽於晝日如此,而皎月光風之下可知。所稱一覽靡遺者,是耶?非耶?額曰江湖一覽亭,蓋不虛矣。德和君於耳熱之候,握予手而言曰:有亭有名,有名有記,此先伯氏未竟之志,子曷為我成之。欲構思而未能,遂援筆而述事,若夫題詠文章,則有望於作者,龍敢濫竽哉?皇宋咸淳七年辛未十月下浣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