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霓鎮

白霓鎮

白霓鎮位於鄂南三縣中心,處崇陽盆地東緣,東連咸寧,南接江西,西通湖南,北鄰蒲圻。境內106國道東北橫貫,崇陽至江西公路南北伸展;高堤、大市兩河穿鎮匯合進入長江,自古是崇陽縣東部交通樞紐,周邊鄉鎮物資集散地。歷來商賈雲集,商貿繁榮。全鎮面積149 平方公里,轄22個村,1個社區,19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7萬人。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8億元。白霓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深厚,景觀璀璨。

歷史沿革


白霓鎮
白霓鎮
建於後唐和宋代的崇陽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石梘堰,遠陂堰,至今已越千年,仍灌溉著萬畝良田,瀑布飛流,氣勢壯觀,成為一大奇觀;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陸遜曾屯兵金城山;清朝晚期,太平天國將士與清軍血戰歇馬山。
建於明清時代的石板街,全長317米,青石路、朱大門、馬頭牆、斗拱楣,雕欄畫柱,檐牙高啄,古樸黃雅,巷道曲折,尺度宜人,是中華傳統民居定寶貴遺產。二十世界七十年代建成的大市渡槽,構思新巧,造型奇美,成為一絕。
白霓鎮轄1個居委會、22個村委會:古橋、紙棚、大塘、龍泉、橋頭、浪口、小港、堰下、洪泉、油市、金龍、嚴壠、三溪、余耕、后溪、回頭嶺、金星、楊洪、石山、大市、譚家、白露、白霓。
白霓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明嘉靖40年(公元1561年)邑商熊白霓方便百姓,捐資建橋於大市河上,為銘善舉,故以“白霓”命名。至今已歷明、清、中華民國四百多年的歷史。
白霓文化深厚,景觀璀璨。這裡吟唱出了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崇陽廣泛流傳的民間長篇敘事詩《鍾九鬧漕》。1977年,在本鎮大市出土的商代銅鼓,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成為崇陽古代文明的象徵。

地理環境


全鎮面積149 平方公里,轄古橋、紙棚、大塘、龍泉、橋頭、浪口、小港、堰下、洪泉、油市、金龍、嚴壠、三溪、余耕、后溪、回頭嶺、金星、楊洪、石山、大市、譚家、白露、白霓22個村,1個社區,190個村民小組,1.3萬戶,總人口5.7萬人。白霓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邑商熊白霓方便百姓,捐資建橋於高堤河上,為銘善舉,故以“白霓”命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文化背景


白霓文化深厚,景觀璀璨,是中國民間藝術——提琴戲之鄉,廣泛流傳民間敘事詩《鍾九鬧漕》的產生之地。
1979年,治內出土的獸面紋提梁卣是青銅藝術瑰寶,鎮西南金城山上有宋太史黃庭堅讀書的遺跡——金城墨沼,為“崇陽古八景”之一。

經濟概況


白霓鎮
白霓鎮
白霓商貿活躍,經濟繁榮。農業方面初步形成了雷竹、優質稻、蔬菜、苞谷和油菜五大主導產業,十大林特畜基地和油市、歇馬山、桐梓鋪村“三大農業科技示範園”。企業方面初步形成以毛巾加工為龍頭的紡織業,以低銘磨球為龍頭的機械製造業,以小紅磚、生石灰為龍頭的建築建材業,以麻花為龍頭的副食品飲料加工業,以棕床、傢俱加工為龍頭的竹木加工業等五大工業體系。民營經濟朝著“一村一品,一街一色”的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年產值營業額2.6億元。全鎮擁有綜合農貿市場2個,工業品市場1個,大小商場13個,平價超市7個,臨街門店220個,零售攤點110個,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億元。區域優勢凸顯,輻射作用強勁,吐納周邊物資,聚集四方商貿,已成為修水、港口、金塘、銅鐘、路口等地近20萬人口事實上的經濟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智慧的白霓人民致力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取得了偉大成就。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8億元,財政收入480萬元,農村人均收入2343元,全鎮人民生活基本上達到小康水平。被評為省級文明集鎮、全省40個重點中心鎮之一。
白霓鎮已敞開大門,砍掉門檻,以淳樸的民風、誠信的商風、優惠的政策、良好的條件、優美寬鬆的環境誠邀海內外有識之士來白霓共圖大業、共謀發展。

歷史名人


白霓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饒天民(1502-?),字明先,湖廣崇陽(今崇陽縣白霓鎮)人。明代中書舍人,嘉靖十四年乙未科(1535年)進士,官至河南道御史。劾郭勛,議河套,尋按蘇松,奏表節義,祀文天祥、吳泰伯,治澱山、吳漆諸水,為名御史。曾為黃訓所編的《皇明名臣經濟錄》作序。明穆宗時期(1567—1572),饒天民編纂了一屆《崇陽縣誌》,稱為《隆慶年志》。
饒仁侃(1519-1584),字近剛,號城山。湖廣崇陽(今崇陽縣白霓鎮)人,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1562)進士,官至雲南巡撫,饒仁侃墓在今崇陽縣之第二招待所,有清咸豐九年所立之墓碑。
清京劇名伶米應生,白霓麻石米家人,為京劇創始人之一;清道光年間邑人鍾人傑聚眾萬餘,發動抗漕賦反清廷起義,攻克五縣,波及湘、鄂,震驚朝野;邑人王世傑曾任武漢大學第一任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國民黨宣傳部長、外事部長;邑人殷承楨1934年參加紅軍長征,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總後財務物資部長;
王世傑(1891年3月10日-1981年4月21日),字雪艇,湖北省武昌府崇陽縣人。中華民國官員、憲法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首任校長。早年就讀於湖北優級師範理化專科學校,1911年肄業於天津北洋大學(今 天津大學)採礦冶金科,后留學英、法,1917年獲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士,1920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法學研究所法學博士。回國后曾任教於北京大學,與胡適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後轉投國民黨,進入政界。歷任國民黨政府法制局局長,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海牙公斷院公斷員,武漢大學校長,教育部長,軍事委員會參事室主任兼政治部指導員,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中央設計局秘書長。曾一度任國民參政會主席團主席。1945年當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並出任外交部長,1945.8.14赴蘇代表蔣介石簽定不平等的“中蘇友好條約”,嗣任巴黎和會代表團團長。1946年選任“制憲國代”,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赴台後,於1950年出任“總統府秘書長”,后因案辭職。1958年復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1962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兼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常委。1970年受聘任“總統府資政”。國民黨第七至十二屆中央評議委員。1981年4月21日病逝台北榮民醫院。臨終前立下遺囑,將其一生所收藏的所有字畫書籍贈與武漢大學,終年九十一歲。
殷承禎(1915-1990),湖北省崇陽縣白霓橋咀上殷家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團隨營學校排長、司務長,紅軍學校青年幹事、出納,軍委總供給部會計、材料科科長、會計科科長、軍實科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後任陝北獨立第1師供給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會計科科長,駐桂林辦事處交通運輸科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遼吉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政治委員、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後勤部供給部副部長。參加了遼瀋、平津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南軍區後勤部營房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財務局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物資計劃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財務物資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司令部顧問。1967年7月1日至1975年1月17日任財政部軍管會主任、財政部革命委員會主任、黨的核心小組組長。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64年晉陞為少將。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1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
人文
人文
顏邦屏,生於1906年11月25日農曆十月初十,譜名良寬。湖北崇陽縣白霓鎮杉木橋人,畢業於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漢六期),高等教育班一期,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第十七期,曾任排長,連長,營長,師政治部主任,陸軍大學政治部指導員,軍委會政治部秘書,青年軍政治部設計指導委員會主任秘書,國防部新聞訓練班第一分班主任秘書,人民服務總隊第二總隊少將總隊長,青年救國團第四總隊少將總隊長,武漢《民言報》 發行人,政工團常務中將副團長兼第二總隊總隊長。
邑人丁先覺積極參與我國的經濟改革和發展,現任中國建設銀行監事會主席;
邑人丁化國被授予全國戰鬥英雄,受到鄧小平主席的親切接見。
白霓鎮
白霓鎮
白霓土壤肥沃,物產富饒。白霓位於崇陽盆地東部,岩性主要由第四系形成。高堤、大市兩河兩側平坦地帶,為第四系全新沖積層,河網、渠道密布,灌溉便利,土壤肥沃。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6℃,年降雨量在1500mm左右,全年無霜期長達270天。氣候、土壤適宜多種農作物栽培種植,是崇陽縣重要的產糧區。盛產稻米、紅苕、茶葉、花生、桂花、油菜籽、雷竹筍,特別是其中的“小港毛尖”,早在明、清時期就欽定為貢品,久負盛名。現有雷竹面積6100餘畝,其中受益面積達到3000畝,已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雷竹鎮。大市、謝家橋有桂花樹上萬棵,有的樹齡近百年,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境內礦藏豐富,已發現煤礦37處,儲量達925萬噸;石灰石蘊藏最多,且運輸方便,極易開產;大白浪口溫泉日出水量1300——1600噸,水溫達42℃,其水質純正,色澤晶瑩清亮,口感良好,經專家監測,完全符合國家頒布的《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富含20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境內特產棕床、竹木加工品、麻花、千張豆腐等,採用傳統工藝製作,歷史悠久,聞名遐邇。

軼事傳說


白霓鎮湧現的史詩雙璧
——《雙合蓮》、《鍾九鬧漕》
一個聲音變得越來越急促、越來越強烈:拯救、保護、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
咸寧是湖北的南大門,更是民間文學極其發達的地區。特別是長篇敘事詩,是全省乃至全國最有名的地方之一。
《雙合蓮》的故事
發生在1851年前後,地點就在崇陽縣三源港桂樹泉村鄧家(現桂花泉鎮三山源村),勤耕苦讀的男青年胡道先(胡三保)與聰明漂亮且剛烈賢淑的女青年鄭秀英(鄧秀英)相遇相愛,他們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用鄭秀英精心綉制的一朵蓮花的絲帕剪開,各執一半作為定情物,二人自訂終身,結果遭到封建勢力的瘋狂反對和橫加迫害,最後秀英含恨自盡,道先也被折磨而死。故事跌宕起伏,凄慘動人,有很高的思想藝術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鍾九鬧漕》又名《搞糧傳》。范文瀾著《中國近代史》上編第一分冊記載:“1841年,湖北 崇陽白霓嚴壠的鐘人傑聚眾數千人起義,自稱‘鍾勤王’,並豎起都督大元帥紅旗,次年戰敗被殺。”長詩取材於真人真事,敘述了這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結構嚴謹完整,語言樸實優美,具有極高的史學、藝術價值。
專家學者一致認同崇陽縣的《雙合蓮》和《鍾九鬧漕》為近代民族民間長篇敘事詩的代表作。華師大教授、湖北省民間文學研究會主席劉守華撰文指出:“它們和其他兄弟民族中流傳的許多民間敘事詩一道,構成我國詩歌藝術寶庫中一份極其珍貴的財富,具有千古不朽的價值。”
《雙合蓮》、《鍾九鬧漕》——史詩雙璧,藝苑連理,永遠芬芳四溢,光彩熠熠,成為崇陽的驕傲!

教育事業


白霓鎮中小學校
崇陽縣白霓鎮三溪小學崇陽縣白霓鎮嚴壠小學崇陽縣白霓鎮烏土山小學
崇陽縣白霓鎮余耕小學崇陽縣白霓鎮內洲村小學崇陽縣白霓鎮后溪村小學
崇陽縣白霓鎮回頭嶺小學崇陽縣白霓鎮堰下小學崇陽縣白霓鎮大塘村小學
崇陽縣白霓鎮白霓鎮小崇陽縣白霓鎮夾澤村小學崇陽縣白霓鎮龍泉村小學
崇陽縣白霓鎮峽山村小學崇陽縣白霓鎮小港村小學崇陽縣白霓鎮新河小學
崇陽縣白霓鎮楊洪小學崇陽縣白霓鎮桂泉小學崇陽縣白霓鎮桐梓鋪村小學
崇陽縣白霓鎮橋頭小學崇陽縣白霓鎮歇馬山村小學崇陽縣白霓鎮油市小學
崇陽縣白霓鎮洪泉小學崇陽縣白霓鎮浪口村小學崇陽縣白霓鎮白路小學
崇陽縣白霓鎮白霓小學崇陽縣白霓鎮石山村小學崇陽縣白霓鎮紅石橋村小學
崇陽縣白霓鎮紙棚村小學崇陽縣白霓鎮老鴉小學崇陽縣白霓鎮謝家橋小學
崇陽縣白霓鎮譚家小學崇陽縣白霓鎮金龍小學崇陽縣白霓鎮黃沙小學
崇陽縣白霓鎮龍下村小學 崇陽縣白霓鎮白霓中學 崇陽縣白霓鎮白霓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