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德皇后
唐德宗李適的皇后
昭德皇后(?~786年),王姓,益州新都(僅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唐朝時期皇后,秘書監王遇之女,母為郕國夫人鄭氏。
出身官宦世家,嫁給奉節郡王李適。上元元年,生下皇曾長孫李誦(唐順宗)。母憑子貴,特承寵異。寶應元年,冊封魯王嬪妃。大曆十四年,冊封淑妃,排在眾妃之首,行使皇后權力。涇原兵變,攜帶傳國玉璽,逃往奉天避難,隨駕回歸長安。
貞元二年(786年),冊立皇后,病逝於兩儀殿,葬于靖陵,謚號昭德皇后。永貞元年。祔葬於崇陵。
王氏(?—786),生年不詳,出身官宦世家,秘書監王遇之女,唐德宗李適擔任奉節郡王期間納之。上元元年(761年),王氏為李適生下長子李誦,即後來繼任的唐順宗。母憑子貴,生下李誦后,李適對王氏“特承寵異”(《舊唐書》),或者說“尤見寵禮”(《新唐書》)。寶應元年(762),李適改封魯王,王氏為嬪。大曆十四年(779年),李適即位為皇帝,冊封王氏為淑妃,排在眾嬪妃之首。唐德宗追贈王遇為揚州大都督,其兄弟王果為眉州司馬,甥侄拜官者二十餘人。因唐德宗在位前期沒立皇后,所以王氏行使皇后權力。
783年,涇原兵變(涇原今甘肅平涼),王淑妃把傳國玉璽系在衣帶上,隨唐德宗逃離長安到奉天(今陝西乾縣)避難,784年回到長安。
786年,王淑妃得了重病,12月3日,唐德宗立她為皇后。3天後,即12月6日,王皇后在兩儀殿去世。787年五月,葬于靖陵,謚號昭德皇后。永貞元年(805年)十一月,王皇后徙出靖陵,祔葬於崇陵。其後一百年,唐朝皇帝沒有立過皇后,直到唐朝滅亡的前夕,唐昭宗冊立了何皇后。
關於王氏的生平事迹,各種史料記載較少,《資治通鑒》中找到一段與王氏有關的話。“……至是,上召禁兵以御賊,竟無一人至者。賊已斬關而入,上乃與王貴妃、韋淑妃、太子、諸王、唐安公主自苑北門出,王貴妃以傳國寶系衣中以從。後宮諸王、公主不及從者什七八。”當時,唐德宗的後宮中沒有“貴妃”這一級別的人物,其中的“王貴妃”應系“王淑妃”,即王氏。唐德宗倉皇逃竄,起因就是唐朝歷史上那場著名的“涇原之變”。
建中四年(783),節度使李希烈圍攻襄城(今河南襄城)。十月,唐德宗發涇原(今甘肅涇川)之兵,東救襄城。涇原與襄城相距千里,五千涇原兵冒雨而往,饑寒交迫,路過京城時,本以為能得到朝廷賞賜,而奉命犒師的京兆尹王翃卻只給他們粗飯菜羹,且沒有任何賞賜。軍心嘩變,憤怒的將士們衝進京城,勢不可擋。唐德宗聞訊,忙“召禁兵以御賊,竟無一人至者”。見勢不妙,唐德宗連玉璽都忘了帶,就拚命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
做官掉了印的,史上不乏其人;而當皇帝忘了玉璽的,卻極其罕見。慌亂之中,還是王淑妃沉著冷靜,把傳國玉璽系在衣帶上帶出京城,即《資治通鑒》中提到的“以傳國寶系衣中以從”。逃到奉天后,等唐德宗緩過神來準備下詔平叛,需要玉璽蓋章簽發的時候,這才發現玉璽不見了。關鍵時刻,王淑妃將“國寶”拿出,解了燃眉之急,使唐德宗在狼狽流亡之際,能夠繼續發號施令,最終平息了叛亂。鑒於王淑妃的細心和殊功,唐德宗對她更加寵信。
關於這件事,《唐代宮闈史》記述的比較生動:“……德宗到此時,才想起當時倉促出宮,不曾把御璽帶得,如今詔書上缺了璽文,不能發下去。德宗心裡萬分焦急,回得宮中,只是長吁短嘆。這時王貴妃(王淑妃)……從綉枕下拿出一顆玉璽來。德宗看時,果然是平日常用的那顆御印。……把個德宗歡喜得拉住王貴妃(王淑妃)的手,只是喚愛卿。從此德宗雖在行在,也天天寵幸王貴妃(王淑妃),幾無虛夕。”在流亡的十個月的時間裡,王淑妃又為唐德宗生了一位公主。
唐德宗出逃后,朱泚“自白華殿入宣政殿,自稱大秦皇帝,改元應天”(《資治通鑒》)。為了除掉唐德宗,取而代之,朱泚全力圍攻奉天城一個多月,結果失利。被圍期間,城中糧食早已用光,就連唐德宗本人也只能吃一些野菜和粗米,皇帝如此,包括王淑妃在內的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城外硝煙瀰漫,城內缺少營養,剛出生后不久的公主夭折了。這件事對王淑妃打擊很大,加上近一年的流離驚恐,興元元年(784)年七月,回到長安后,王淑妃便病倒了。
唐德宗擺脫困境后,本想立即冊立王淑妃為皇后。由於王淑妃的身體一直沒有康復,冊立皇后的事情就耽擱了下來。在以後的兩年裡,王淑妃的病情一天天加重,直至病入膏肓。既出於發自內心的“念之”,也是為了通過辦喜事來驅除病魔的所謂“沖喜”,貞元二年(786)十一月,唐德宗宣布立王淑妃為皇后,加冕儀式非常隆重,重病中的王皇后掙扎著與百官見面,然而加冕典禮剛落下帷幕,王皇后便撒手人寰。紅事轉眼變成了白事,唐德宗悲痛萬分,又為王皇后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王皇后的去世時間,各種史籍記載有差距。《資治通鑒》和《新唐書·德宗紀》均稱“十一月甲午,立淑妃王氏為皇后。……丁酉,皇后崩。”意思是說王皇后當了三天皇后。而關於王皇後生平的第一手資料《舊唐書·后妃傳》卻稱“十一月甲午,冊為皇后,是日崩於兩儀殿。”對此,《新唐書·后妃傳》中的“冊禮方訖而後崩”以及《舊唐書·德宗紀》中“丁酉,冊皇后王氏。是日後崩”也可以佐證。所以,王皇后應於被立為皇后的當天死亡。
王皇后薨逝,百官“服三日”,唐德宗為其素服七日,並“發哀三日”,謚為“昭德皇后”。在為王皇后撰寫謚冊時,唐德宗覺得李紓在冊文中稱王皇後為“大行皇后”不恰當,又認為吳通玄修改的“咨后王氏”不理想,最後選用了“貞觀中岑文本撰文德皇后謚冊曰‘皇后長孫氏’”的模式,即稱王皇後為“皇后王氏”才算滿意。此外,唐德宗命人撰寫《昭德皇后廟樂章》時,也是經過幾番修改才定稿。可見,唐德宗對紅顏薄命的王皇后之定位之高,情意之重。
王皇后死後,初葬靖陵。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李適駕崩,葬崇陵。李誦即位后,將生母王皇后的棺槨從靖陵遷出,祔葬於崇陵,與唐德宗葬在了一個陵區。王皇后雖然在位只有半天,但她生前能得到正式冊立,這在唐朝中後期的後宮妃嬪中算是幸運的了。
舊唐書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后妃下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父遇,官至秘書監。德宗為魯王時,納後為嬪。上元二年,生順宗皇帝,特承寵異。德宗即位,冊為淑妃。貞元二年,妃病。十一月甲午,冊為皇后,是日崩於兩儀殿。臨畢,素服視事。既大殮成服,百僚服三日而釋,用晉文明后崩天下發哀三日止之義,上服凡七日而釋。謚曰昭德。初,令兵部侍郎李紓撰謚冊,文既進,帝以紓文謂皇后曰"大行皇后"非禮,留中不出。詔翰林學士吳通玄為之,通玄又雲"咨后王氏",議者亦以為非。知禮者以貞觀中岑文本撰文德皇后謚冊曰"皇后長孫氏",斯得之矣。五月,葬于靖陵。後母郕國夫人鄭氏請設祭,詔曰:"祭筵不可用假花果,欲祭者從之。"自是宗室諸親,及李晟、渾瑊、神策六軍大將皆設祭。自啟攢后,日數祭,至發引方止。宰臣韓滉為哀冊。又命宰相張延賞、柳渾撰《昭德皇后廟樂章》,既進,上以詞句非工,留中不下,令學士吳通玄別撰進。初,後為淑妃,德宗贈後父遇揚州大都督,遇子果眉州司馬,甥侄拜官者二十餘人。永貞元年十一月,徙靖陵,祔葬於崇陵。
新唐書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后妃下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本仕家,失其譜系。帝為魯王時納為嬪,生順宗,尤見寵禮。既即位,冊號淑妃,贈其父遇揚州大都督,子姓姻出悉得官。
貞元三年,妃久疾,帝念之,遂立為皇后。冊禮方訖而後崩,群臣大臨三日,帝七日釋服。將葬,後母郕國鄭夫人請設奠,有詔祭物無用寓,欲祭聽之。於是宗室王、大臣李晟渾瑊等皆祭,自發塗日日奠,終發引乃止。葬靖陵,置令丞如它陵台。立廟,奏《坤元之舞》。敕宰相張延賞、柳渾等制樂曲,帝嫌文不工;李紓上謚冊曰"大行皇后",帝又謂不典。並詔翰林學士吳通玄改撰,冊曰"咨后王氏"。然議者謂岑文本所上文德皇后冊言"皇后長孫氏"為得禮。永貞元年,改祔崇陵。
父親:王遇,秘書監、郕國公,追贈揚州大都督。
母親:滎陽鄭氏,郕國夫人。
哥哥:王杲,左衛上將軍、雅州刺史、太原縣男。
丈夫:唐德宗李適。
兒子:唐順宗李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