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

前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

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ylovich Molotov,1890年3月9日-1986年11月8日)男,生於俄羅斯維亞特州庫卡爾卡鎮。蘇聯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曾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員,人民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39-1949及1953-1956年任蘇聯外交人民委員(外交部長),是斯大林國際談判的主要代言人和顧問。戰後,莫洛托夫歷任蘇共中央委員和中央委員會主席團委員、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兼外交部長、監察部長等職。1957年6月被打為“反黨集團”頭目,被降為駐蒙古大使。1964年被開除黨籍,勒令退休。1984年被恢復黨籍。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莫洛托夫一家合影
莫洛托夫一家合影
1890年3月9日出生在維亞特卡省庫卡爾加鎮的一個店主家庭。在喀山上了中學。
1905年參加了喀山布爾什維克小組。
1906年加入社會民主工黨。
1907年遭逮捕,被流放到沃洛格達。
1911年來到彼得堡,成為該地工藝學院的一名學生。
1912年在《明星報》工作,后在《真理報》任編委和秘書,同時還任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黨委委員。
1913年-1914年又被捕過幾次。
1915年被判決充軍3年,流放伊爾庫茨克

從政經歷

1917年10月10日當選為彼得格勒成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參加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領導工作。
1918年-1919年先後任北方地區國民經濟委員主席、俄共(布)中央和蘇俄政府駐伏爾加河地區全權代表,領導人民同飢餓作鬥爭。
1919年底調任蘇維埃下戈羅州執行委員會主席。
1920年4月在俄共(布)第9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同年9月任頓涅茨州委書記,負責該地區工業的恢復工作。
莫洛托夫與納粹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
莫洛托夫與納粹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
1924年出任黨的中央農村工作委員會領導職務,主管農業。
1926年起任政治局委員。
1927年-1928年兼任聯共(布)莫斯科委員會書記。
1930年出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基洛夫被害事件發生之後,莫洛托夫成為三十年代蘇聯肅反運動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1939年8月31日擔任外交人民委員。同年5月兼任外交人民委員。
莫洛托夫個人照
莫洛托夫個人照
1941年改任蘇聯人民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員(外交部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任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1964年被開除黨籍,勒令退休。
1984年被恢復黨籍。

政治舉措


軍事方面

1939年8月31日擔任外交人民委員的莫洛托夫與德國外長會晤,簽署密約,劃分了在東歐的勢力範圍。根據這項協定,蘇聯的勢力範圍涵蓋了波蘭、波羅的海三國、比薩拉比亞和芬蘭。正是為了佔領芬蘭,並在那裡建立蘇維埃政權。11月30日蘇芬戰爭爆發。
莫洛托夫在代表蘇聯政府發表聲明時稱,蘇聯飛機向芬蘭投下的不是什麼炸彈,而是為飽受飢餓煎熬的芬蘭工人提供的救濟糧。這些話引起了芬蘭人的極度憤怒,莫洛托夫頓時成了芬蘭人漫畫和諷刺歌曲貶損的對象。芬蘭軍民將蘇聯投下的燃燒彈稱為“莫洛托夫麵包籃”。
為爭取時間,延緩戰爭的到來,蘇聯同意和德國締結互不侵犯條約。8月23日中午,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到達莫斯科。當晚,莫洛托夫與斯大林同他進行會談,並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外交方面

1942年5-6月莫洛托夫訪問倫敦和華盛頓。5月26日莫洛托夫和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在倫敦簽署《關於在反希特勒德國及其歐洲僕從國戰爭中結盟及戰後合作互助條約》。條約規定兩國"互相承
莫洛托夫和斯大林
莫洛托夫和斯大林
允給予彼此軍事及其它一切援助與支持","戰後共同行動與合作,互相給予經濟援助"。5月29日在白宮會見美國總統羅斯福、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及霍普金斯等人,就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問題舉行會談。雙方就"1942年在歐洲建立第二戰場的迫切任務達成圓滿協議"。6月9日回到倫敦繼續談判並取得一致意見。會談公報根據莫洛托夫的建議,也寫上了關於1942年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業已"達成圓滿協議"。蘇美、蘇英會談公報在莫洛托夫6月12日抵達莫斯科后發表,進一步鞏固了反法西斯同盟。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參加德黑蘭會議,同英美兩國首腦丘吉爾及羅斯福會晤。會議最後確定美英軍隊應於1944年5月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同時還就戰後對德國的安排等問題交換意見。美、英盟軍於1944年6月6日在諾曼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蘇美英三國首腦於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會議。雅爾塔會議討論了蘇聯對日本作戰的可能與前提條件,通過了關於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嚴懲戰犯及戰後德國民主化等決議。決議規定德國投降后將由盟國軍隊分區佔領,在柏林設立由盟國最高司令部代表組成的管制委員會。會議還決定在戰後建立聯合國這一新的國際組織。
到達莫斯科,與斯大林進行會談,並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莫洛托夫之墓
莫洛托夫之墓
1986年11月8日在莫斯科病逝。

獲得榮譽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表彰莫洛托夫在戰爭期間的工作,蘇聯政府在11月授予他第3枚列寧勳章。
1950年3月蘇聯政府授予他第4枚列寧勳章。

人物評價


時代周刊上的莫洛托夫
時代周刊上的莫洛托夫
波蘭托派歷史學家伊薩克·多伊徹:莫洛托夫則全然缺乏特色,與捷爾任斯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不到30歲時就已在領導集團中佔據高位了,當斯大林成為總書記之前,他就已是中央委員會書記了。後來他在斯大林手下成了後者的主要助手。甚至在這個時期內,他的狹隘和遲鈍就已在布爾什維克圈子裡傳為笑談。他似乎缺乏任何政治才能和創造性。在黨的代表大會上,他通常以第二流或第三流報告人的身份出場講話,而他的發言總是那樣枯燥乏味,令人厭煩。他是一個知識分子家族的後裔,偉大的作曲家斯克里亞賓的親戚。但他卻根本不像是一位知識分子,而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他並非完全沒有一點閃光—這閃光曾在1917年閃耀過一陣—可現在已完全熄滅了。
溫斯頓·丘吉爾:“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爾洛維奇·莫洛托夫是一個具有卓越才能、極其冷靜和毫不留情的人。他順利地經受了所有布爾什維克領袖人物在革命取得勝利的年代所遭受到一切可怕的意外和考驗。他曾經在那樣一個利益經常發生變化、個人生存不斷受到威脅的社會裡生活並飛黃騰達。他那黑色的短須、深邃的目光、毫無表情的面孔、雄辯的口才和泰然自若的神情都極好的反映了他的尊嚴和才能。在所有適用於充當那部行動難測的機器的政治代理人的人當中,莫洛托夫比誰都站得更高,是一位理智的、受過精心訓練的外交家。毫無疑問,莫洛托夫是蘇維埃政權一個有能力的,而且在許多方面又是很典型的代表人物——忠實的黨員和共產黨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