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山群島
省級風景名勝區
長山群島,曾名長山列島,是黃海最大島群,位於遼東半島東側的黃海北部海域,共由200多個海島組成,屬我國八大群島之一,是我國黃海最大島群和重要的漁業基地,盛產魚類、海參、牡蠣等。總面積約170平方公里,有居民居住的島嶼有22個,人口約8萬,原隸屬遼寧省長海縣管轄(1949年建縣,始稱長山縣,1954年改名為長海縣),2004年9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將大連市長海縣的石城鄉和王家鎮(石城列島)劃歸庄河市管轄,行政區劃已進行調整。
長山群島[黃海最大島群]
亦作Ch'ang-shanCh'un-tao或ChangshanArchipelago。
中國遼東半島東南海上的島群。由200多個島嶼組成,包括大長山島、小長山島、廣鹿島、獐子島、海洋島、石城島等。大長山島陸域面積最大,海洋島最高(山峰海拔388公尺)。日俄戰爭後為日本強佔。1945年後由中國政府收回。1949年後設置長山縣,1954年改為長海縣,為黃海北部的重要漁業基地,盛產魚類、海參、牡蠣等。
長山群島中面積超出25平方公里的有大長山島、廣鹿島和石城島,其中大長山島面積是31.79平方公里,為長山群島中第一大島,是長海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積在15平方公里左右的有小長山島、海洋島和獐子島。上述六大島各自又有其附屬島嶼。
里長山列島
石城列島
長山群島地處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的中緯度,四面臨海,故具備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特點,又因受海洋的調劑,氣候溫和適中。冬季不冷,夏季不熱,年平均氣溫10℃,一月份平均氣溫-4.9℃。全年降水量640毫米,無霜期213天,是遼寧省無霜期最長的地區。根據海島的自然條件,海島人民把群島的山山水水安排得井井有序。島上的大小山頭,全是松、槐、柞等樹木覆蓋;大約海拔50米以下是層層梯田,再往下直延伸到海邊則是平整的園田,近海建有人工養殖場。
長山群島
暖流與寒流交匯是構成長山群島水產資源豐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每年4、5月份黃海暖流(黑潮在日本九州島西部的分支)和台灣暖流先後在這裡與我國北方沿岸寒流交匯,這時不僅水溫適中,而且下層的營養物質泛到上層,上層海水中浮游生物特別豐富,有利於大批魚蝦生息繁殖。
另外,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上的大小河流給這裡送來了大量腐殖質,使這裡水肥灘沃,浮游生物甚多,集中了大量魚蝦並促使它們迅速生長。
長山徠群島系大陸島嶼,原屬中朝古陸,后經斷裂作用與遼東半島分離。群島所在的大陸架,主要為震旦系和寒武系,X型斷裂非常發育,一組為北東東向,另一組為南東東向,還有一組為北北西向,半島與群島之間的里長山海峽,可能就是一條北東東向的深大斷裂帶。在這種斷裂構造控制下,原先地面的嶺谷排列成棋招‘形。冰後期的海浸,使高起的嶺峰成為海島。海辱周緣受海浪侵蝕,崖壁峭立;而泥沙的堆積,又把鄰近的一些小島連成大島,如大、小長山島、石城島和廣鹿島等。海島之間的海底,除局部深水道受海流沖刷外,大部分基岩為淺海相的細沙和淤泥所覆蓋。
鮑魚
海參以刺參最為名貴,在我國主要分佈在遼東半島南端和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其中長山群島產量大,質量也最好,歷年來長山群島的海參產量約佔全國的35%左右。鮑魚素稱海味之冠,其肉細嫩而鮮美,有極高的營養價值,目前我國的鮑魚以皺紋招‘鮑產量最大,主要產於長山群島的璋子島和海洋島,產量約佔全國皺紋招‘鮑產量的60%以上。對蝦是人們所喜愛的海珍之一。我國對蝦的產量高、價值大,每年都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長山群島和渤海灣是我國兩大主要產蝦區。1979年長海縣產對蝦4000餘噸,約佔全國產對蝦總量的13%。
海參
相傳數百年前,人煙稀少的獐子島上棲息著大量的鳥獸,是一座天然的動物園。最多的是獐子,到明末清初,約達6000多隻。傳說要獵取獐子是毫不費力的事,只要拿土木棒來打就是了。如今,獐子不見了,但獐子島四周的廣闊海域,有著極為豐富的水產資源,不僅盛產各種魚類、蝦蟹、貝類及藻類等,而且還盛產海參、鮑魚、於貝等海珍品。機械化捕撈和養殖的普及,如今的獐子島是遠近聞名的富裕島了。
長山群島,宛如一顆顆未經雕琢的明珠鑲嵌在我國北方沿海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度假者。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這裡必將發展成為我國北方的一個新興的海島旅遊區,散發出其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