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壩遺址

羅家壩遺址

羅家壩遺址,位於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地處秦、楚、巴、蜀文化交界處,距今有5300年歷史,1999年首次發掘了涵蓋東漢、西漢、周、商、夏、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堆積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遺址。2000年,考古發掘被評為“1999年四川省十大文物工作成果”。2001年6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家壩遺址,2016年6月,第四次考古發掘發現了一批新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存,為證明巴文化可能起源於川東北提供了考古證據。 2016年11月,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名單。2017年11月,羅家壩考古遺址公園暨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建設啟動。 2017年12月,新發現距今5300年至45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遺存。羅家壩遺址,出土的眾多巴人文物、墓葬及在羅家壩首次發現的許多器物,都堪稱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神品。這些文物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最具歷史科學文化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這處被公認的、20世紀末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古代巴人中心文化遺址同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遺址一樣,改寫了長江上遊人類文明史。

羅家壩文化遺址,並和成都金沙遺址、成都商業街古蜀大型船棺獨木棺葬遺址一道,被稱為“繼三星堆遺址之後古巴蜀文化的三顆璀璨明珠”,它的價值震驚了世界。雖然巴人和巴文化的起源、發展、消亡,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留給我們很多疑問。但是我們談起巴人文化,也是無比自豪。

遺址介紹


羅家壩遺址
羅家壩遺址
羅家壩遺址總面積60萬平方米,1999年,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文化堆積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遺址,文化堆積為11層,文化層最深達2.75米,涵蓋了東漢、西漢、周、商、夏、新石器時代晚期。這次發掘,使羅家壩遺址名聲大振,這段塵封五千年的古文明也隨之被揭開,它的價值震驚了世界。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並和成都金沙遺址、成都商業街古蜀大型船棺獨木棺葬遺址一道,被稱為“繼三星堆遺址之後古巴蜀文化的三顆璀璨明珠”。
至2004年,已發現生活遺址區和墓葬區共2萬多平方米,灰坑24處,墓葬23座,這些墓葬具有典型的巴人墓葬特點:集中排列有序,墓向或坐北向南偏東,或坐南向北偏西,均是狹窄豎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骨骸多數清楚,墓葬與墓葬之間多次疊壓打破,時代都為戰國中晚期。所有發掘的墓葬都具有巴人墓葬典型的組合器。

墓葬習俗


羅家壩遺址,至2004年,已發現生活遺址區和墓葬區共2萬多平方米,灰坑24處,墓葬23座,這些墓葬具有典型的巴人墓葬特點:集中排列有序,墓向或坐北向南偏東,或坐南向北偏西,均是狹窄豎穴土坑墓,仰身直肢葬,骨骸多數清楚,墓葬與墓葬之間多次疊壓打破,時代都為戰國中晚期。所有發掘的墓葬都具有巴人墓葬典型的組合器。
男性墓葬以兵器為主,有青銅劍、矛、箭鏃及陶器釜、罐等,女性墓有紡輪、串珠、玉管等。據初步統計,該遺址已出土青銅器30多件、陶器40多件和數百件陶器殘片,許多器物在羅家壩是首次發現。
羅家壩遺址
羅家壩遺址

地理位置


羅家壩巴人遺址距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城35公里,該遺址曾為東鄉縣縣城,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以其宗姬封於巴”(《華陽國志》),宣漢縣地即屬巴國領域,該遺址所在地為古代東鄉廢縣治地。從西魏恭帝二年至元二十年(公元555年-1283年),建縣長達728年。
廢縣治地,古籍明載位於益迂(今中河)下蒲(今後河)兩水間,也就是今天的普光鎮對岸。
初為羅家壩,唐代德八年(625年),移治於東一里,安養故城,即張家壩,宋初復還羅家壩舊治。
羅家壩遺址
羅家壩遺址
明:《羲州府志》記載為:東鄉八景之一,其名曰:花港流杯。該遺址在後河,中河交界處。三面環水,背靠淺丘山地。

發掘歷程


偶然發現

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前河、后河在此交匯。這裡土地平曠,田疇交錯,綠樹掩映。當地村民世代以打漁和農耕為生,日子過得安詳而寧靜,上世紀80年代前,誰也不知道他們每天路過無數遍的土裡埋藏著驚世之謎!
羅家壩遺址
羅家壩遺址
1975年冬季,羅家壩幾位村民踩瓦泥時先後拾得青銅器40多件,主要是劍、矛、鉞。因不清楚是何物,這些東西大多被村民丟棄或是拿到廢品站換了煙酒。省市文物專家前往羅家壩考察並採集標本,認定這裡為戰國時期的土坑墓群和漢代遺址。
1987年,四川省解放以來最大規模的文物普查如火如荼。宣漢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田野普查中了解到:當地一名教師反映羅家壩村民在修房建屋、耕田翻地時經常發現陶片、漢磚和銅器,而且洪水過後,村民們曾揀到過青銅罐等。
1996年,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發掘羅家壩戰國土坑墓群,但是由於三峽考古遺址的搶救性發掘,羅家壩發掘工作一拖再拖。

深入發掘

羅家壩遺址
羅家壩遺址
1999年9月至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達州市文物管理所、宣漢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羅家壩遺址進行首次發掘,清理墓葬6座、灰坑19個、房址1座,出土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等100餘件,包括一柄巴人的標誌性兵器——柳葉劍。這次試掘艷驚世人,首次發現了有明確地層關係的“周——商——夏——新時器晚期”文化層壘壓,首次對川東春秋戰國巴人墓葬的葬制、葬俗和器物組合有了清晰了解。
2003年3月至7月,羅家壩遺址再次發掘,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個,出土青銅器、陶器、骨器、鐵器、玉石器等隨葬品600餘件。兩次發掘陶片標本3000餘件。專家鑒定,這些文物涵蓋新石器至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時期,歷史年代久遠,文化積澱深厚。特別是疑為巴國王侯墓的33號大墓,出土的大型青銅禮器、巴式青銅兵器、彩色陶器和巴人印章等,具有顯著的巴人文化和土著文化特徵,填補了巴文化研究空白。
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在530平方米的發掘面上,共清理了36座墓葬和13座灰坑,出土各類文物500多件,其中包括224件銅器、195件陶器和近百件玉、石、骨器。首次在羅家壩遺址發現了雙棺合葬墓、三棺合葬墓各1座,豐富了羅家壩遺址的東周墓葬材料,對進一步研究該區域巴文化的內涵特徵及其族屬有重要意義。這批墓葬出土的器物以巴蜀器物為主要特徵,同時出土的“長喙鳥”紋飾的銅矛屬國內首次發現,對研究巴文化與蜀文化的交流有重要作用。
羅家壩東周墓地排列有序,從南向北可分為6排,排與排之間可能存在血親、等級或時代關係,這一發現有利於我們進一步研究該遺址所反映的巴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

考古研究


1999年9月至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達州市文物管理所、宣漢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羅家壩遺址進行首次發掘,清理墓葬6座、灰坑19個、房址1座,出土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等100餘件,包括一柄巴人的標誌性兵器——柳葉劍。這次試掘艷驚世人,首次發現了有明確地層關係的“周——商——夏——新時器晚期”文化層壘壓,首次對川東春秋戰國巴人墓葬的葬制、葬俗和器物組合有了清晰了解。
2003年3月至7月,羅家壩遺址再次發掘,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個,出土青銅器、陶器、骨器、鐵器、玉石器等隨葬品600餘件。兩次發掘陶片標本3000餘件。專家鑒定,這些文物涵蓋新石器至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時期,歷史年代久遠,文化積澱深厚。特別是疑為巴國王侯墓的33號大墓,出土的大型青銅禮器、巴式青銅兵器、彩色陶器和巴人印章等,具有顯著的巴人文化和土著文化特徵,填補了巴文化研究空白。
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在530平方米的發掘面上,共清理了36座墓葬和13座灰坑,出土各類文物500多件,其中包括224件銅器、195件陶器和近百件玉、石、骨器。首次在羅家壩遺址發現了雙棺合葬墓、三棺合葬墓各1座,豐富了羅家壩遺址的東周墓葬材料,對進一步研究該區域巴文化的內涵特徵及其族屬有重要意義。這批墓葬出土的器物以巴蜀器物為主要特徵,同時出土的“長喙鳥”紋飾的銅矛屬國內首次發現,對研究巴文化與蜀文化的交流有重要作用。
羅家壩東周墓地排列有序,從南向北可分為6排,排與排之間可能存在血親、等級或時代關係,這一發現有利於我們進一步研究該遺址所反映的巴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

最新發現


新石器遺存發布 巴文化起源有了新證據
2016年6月,結束了宣漢羅家壩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的四川省考古院考古隊員鄭萬泉,在一國際考古會議上介紹了《川東巴文化新發現》。據他透露,此次發掘最重要的收穫就是發現了一批新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存,為證明巴文化可能起源於川東北提供了考古證據。
巴文化究竟起源於何處?秦末漢初學者的著述《世本》曾記載巴人源於鄂西。尤其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三峽庫區考古發掘展開,從史前文明到明清時期幾乎各時代都沒有缺失的考古資料,也為巴文化源於湖北提供了證據。不過,羅家壩的此次考古新發現,卻為巴文化起源提供了新的可能。鄭萬泉透露,此次考古發掘從2015年底開始至2016年5月30日結束,考古人員發現了距今5000年至4500年的大量新石器時期考古遺存:在300平方米的區域,有六七十個灰坑和兩座房屋基址,同時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證明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已有成熟的聚落。
這是一個令國內外考古學者都振奮的發現。鄭萬泉說,宣漢羅家壩遺址和渠縣城壩遺址的發現,證明了古代巴人曾在川東北地區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如今更早年代的新石器時期考古遺存的發現,為巴文化起源於川東北提供了可能。此外,四川地處東亞次大陸南北交流的通道中,這次發現,為通道內人類活動痕迹提供了更多資料。
新發現距今5300年至45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遺存
2017年12月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羅家壩遺址新發現距今5300年至45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據現場考古發掘負責人陳衛東介紹,漁獵、採集經濟在羅家壩遺址的生產模式中佔據了重要地位。羅家壩遺址的發掘,立體式地呈現了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認為:“羅家壩遺址出土遺物豐富、器物演變序列清晰,是嘉陵江流域目前發現的堆積最厚、延續時間最長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對探討長江上游地區文明進程與演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次出土大量龜甲 佐證巴人“尚巫”習俗
2021年2月2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羅家壩遺址近兩年的考古成果。考古人員首次在距今2000多年的東周墓葬中發掘出十餘片龜甲,這些殘留有占卜痕迹的龜甲,為巴人“尚巫”習俗提供了實物佐證。考古人員在出土的印章和兵器上新發現了60多個巴蜀符號,為解決巴蜀符號究竟是不是文字的學術問題,提供了又一批實物資料。考古人員表示,所有巴蜀墓葬中,羅家壩遺址出土巴蜀符號最多且序列最完整,“迄今為止已發現巴蜀符號達200多種,時間從戰國早期到西漢都有,演變序列清晰。”

歷史價值


羅家壩出土的遠古巴人文物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中國浩如煙海蔚為壯觀的文物群體中,是最具歷史科學文化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
在這批遠古巴人文化瑰寶中,有許多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青銅造型,都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流光溢彩的金器,以滿飾土、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器,亦多為前所未見的稀世珍品。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煒稱:“巴人是中華民族祖先中的重要一支,四川發現羅家壩巴人遺址,使人們對古蜀歷史的看法有了歷史性轉變。
穿越數千年歷史煙雲,羅家壩攜巴風巴韻一路走來。今天,當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透過有限的記載、文物的訴說以及大巴山至今保留的某些民風民俗,彷彿可以看見古代巴人戰場搏殺的刀光劍影、斬蛇驅虎的艱難生活和能歌善舞的樂觀心態。曾有專家說,巴文化可與中原文化媲美。
巴國形成於商周之際,《辭源》註:“巴者,古國名,位於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夏朝時期,川東地區稱“巴方”,商朝時稱“巴奠(甸)”。巴人以白虎為圖騰,崇拜的首領叫廩君
巴國前後歷時約800年,巴國王族和巴地各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宣漢縣文化局局長李春剛認為,巴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巴渝舞、巴鄉清、巴人風情和巴人神話。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后舞”,舞風剛勁,音樂鏗鏘,屬武舞、集體舞。漢初巴渝舞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又是接待各國使節、宮廷祭祀、天子喪禮的樂舞。唐朝時巴渝舞仍是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消失。儘管如此,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踢踏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巴渝舞的流變。現在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密不可分。
古代巴人善釀清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曾有記載。由於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以致秦昭王與板蠻訂立盟約時以此酒為質。
巴人民風質樸凝重,崇尚勇武。他們住干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等方式。
巴人還創造了不少神話。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
國內曾有專家推斷土家族就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值得一提的是宣漢大山深處至今生活著不少土家族人,龍泉、渡口、三墩、漆樹四鄉已被四川省政府命名為土家族自治鄉。他們頭包白帕、穿花邊衣服、大塊吃肉、住吊腳樓的生活習俗,以及跳擺手舞、唱薅草秧歌的娛樂形式,據說就是古代巴人的遺風。
也許生性驃悍的巴人在這一片開闊地帶早就過著田園牧歌似的生活。據史書記載,巴人種植水稻、燕麥,採摘桑葉養蠶,用上好的糧食釀製特有的清酒。他們有著豐富的事物。農耕文明改變了他們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優質的稻米被製成脂粉,巴族女子在戰爭間隙,展示著她們短暫的美麗。
羅家壩遺址
羅家壩遺址
歷史上,巴人尚武,生性驃悍,從殷商開始往後的千百年間,他們不斷遷徙,足跡遍及半個中國。由於巴人和巴文化的起源、發展、消亡,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所以留給我們很多疑問。今天,在達州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我們無時不刻不感受到所蘊含的巴人氣息,談起巴人文化,我們也是無比自豪。

古籍記載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后舞”,舞風剛勁,音樂鏗鏘,屬武舞、集體舞。漢初巴渝舞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又是接待各國使節、宮廷祭祀、天子喪禮的樂舞。唐朝時巴渝舞仍是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消失。儘管如此,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踢踏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巴渝舞的流變。現在的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密不可分。
古代巴人善釀清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曾有記載。由於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以致秦昭王與板蠻訂立盟約時以此酒為質。巴人民風質樸凝重,崇尚勇武。他們住干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採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等方式。巴人還創造了不少神話。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國內曾有專家推斷土家族就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值得一提的是宣漢大山深處至今生活著不少土家族人,龍泉、渡口、三墩、漆樹四鄉已被四川省政府命名為土家族自治鄉。他們頭包白帕、穿花邊衣服、大塊吃肉、住吊腳樓的生活習俗,以及跳擺手舞、唱薅草秧歌的娛樂形式,據說就是古代巴人的遺風。也許生性驃悍的巴人在這一片開闊地帶早就過著田園牧歌似的生活。據史書記載,巴人種植水稻、燕麥,採摘桑葉養蠶,用上好的糧食釀製特有的清酒。他們有著豐富的事物。農耕文明改變了他們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優質的稻米被製成脂粉,巴族女子在戰爭間隙,展示著她們短暫的美麗。
歷史上,巴人尚武,生性驃悍,從殷商開始往後的千百年間,他們不斷遷徙,足跡遍及半個中國。由於巴人和巴文化的起源、發展、消亡,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所以留給我們很多疑問。今天,在達州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我們無時不刻不感受到所蘊含的巴人氣息,談起巴人文化,我們也是無比自豪。

遺址建設


旅遊名片

宣漢縣以羅家壩考古發掘成果為契機,積極弘揚巴人文化。舉辦了巴人文化節,成立了巴文化研究會。宣漢縣將充分挖掘巴渝舞蹈、巴鄉清酒、巴人風情、巴人神話傳說、巴國符號文字、巴人詩作、青銅文化、圖騰文化、漁獵農耕文化等巴人文化內涵。擬投資5.72億元,引資3.10億元建設秦漢風格巴人文化博物館、巴人街、巴人文化廣場、巴國城、巴人文化藝術牆、巴人文化演出團、巴人主題酒店,羅家壩巴國故國遺址體驗區、巴人風情小鎮建設、廩君山巴人文化及生態休閑區建設、普光天然氣工業展示區建設。發展巴人文化產業,開發巴人文化商品。

遺址公園

2017年11月25日,四川省首個巴文化遺址公園——達州羅家壩考古遺址公園暨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建設啟動,標誌著四川省巴文化保護與傳承邁出重要一步。
《羅家壩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製,以“巴人巴國巴王陵”為主題,功能定位為“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的特定公共空間”,計劃總投資5億元至8億元,建設計劃期至2025年。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其中展陳面積3000平方米,主要包括藏品庫區、陳列展覽區、綜合辦公區、文保技術中心、遊客服務中心和社會教育中心等功能區,計劃總投資1.2億元。

歷史真相


大約4000多年前,川東北地區生活著一支勇猛驃悍的民族——古代巴人,然而2000多年前,這支民族卻神秘地消失了。散見於歷史史料、文獻的點滴記載,留給後人無窮的遐想。大巴山的莽莽群山中,古代巴人究竟創造了怎樣的燦爛文明?宣漢羅家壩遺址兩次試探性考古掘出土的700餘件文物,揭開了雲山霧罩的巴人文化神秘的一角。
在這座距今約2500年的豪華墓葬中,出土了大批兵器、祭祀品、生產生活工具及三具巴人骨骸。中國考古專家多年來在三峽庫區的發掘,正是希望找到這樣一座巴人王陵,進而找到更多能破解巴人之謎的遺跡。
羅家壩遺址的每一次的考古發掘,都帶來驚喜,也帶來更多的猜測。在羅家壩如此偏僻的地方,為何出現如此多的青銅兵器和禮器,生產生活用具卻比較少?第二次發掘中疑似王侯陵的大墓,是否真是一個大墓,還是多個墓葬被破壞形成大墓?考古學界也有迷惑。沒有找到城牆的痕迹,好像又建立不起都城和王國的判斷。由於傳統上認為,巴國的文化中心在三峽一帶,所以全國考古界在三峽開始了大規模的集中考古行動,試圖探詢古代巴人的行蹤,破解巴文化之謎。對巴人和巴文化的起源、發展、消亡,學界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
由於尚未找到古代巴人的政治中心,一切疑問仍難以解答。面對既證實文獻記載又提出新猜測的考古發現,或許可以推測,巴國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疆界,沒有一個穩定的中心,因此史書對其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記載語焉不祥,更多的是傳說。目前,羅家壩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仍在進行,考古學家們對巴人遺址的研究仍在繼續。也許神秘的巴國隱藏在雲山霧海深處,正靜待後人去掀開神秘面紗……
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其面積達60多萬平方米,完全發掘起碼要20年時間。隨著今後進一步發掘,將為史學界研究巴文化與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的相互交融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價值。或許有一天,困擾人們上千年的巴人消失之謎將浮現出歷史的真相。
羅家壩巴人文化的千古之謎令人神往,也令人遐想:謎底解開之時,或許就是重新認識評價巴人文明之時。

所獲榮譽


2021年2月,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羅家壩遺址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