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夜讀兵書的結果 展開
- 夜讀兵書
- 夜讀兵書
夜讀兵書
夜讀兵書
“孤燈耿霜夕,窮山讀兵書”,一個孤燈照耀的秋夜裡,詩人獨自在人煙稀少的深山裡閱讀研習兵書。茫茫夜色,漫天冷霜,一盞寒燈,孤寂清冷,但詩人的報國之志卻沒有絲毫消歇。
“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一生都抱有立功於千萬里之外的雄心壯志。“萬里”是虛數,形容極遠之地,這裡指邊遠的地方。手執鋒利的兵器,為君王衝鋒陷陣,奮勇殺敵,這是何等威猛雄壯。
“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是仁人志士應有之義,如果只想著廝守在妻子兒女身邊,盡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報國之志,失去誓死殺敵的氣概,則是萬分可恥的。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到這裡詩歌的格調由高昂轉為低沉。
“陂澤號飢鴻,歲月欺貧儒”,詩人一己的理想雖然不能實現,但他仍胸懷天下蒼生。
“嘆息鏡中面,安得長膚腴”,詩人痛惜之餘,在鏡子中看到自己憔悴的面答,為之深深嘆息。
這首五言古體詩是詩人早期的一首愛國詩篇,即事而言懷,自述研讀兵書的心境和情懷,是一位不得志的愛國志士的自我寫照。全詩蘊含著熾熱而深摯的感情,同時能把一己之情和廣大人民的悲慘境況聯繫起來,使得詩篇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詩的開篇描繪讀兵書的時間和環境,烘托出一種孤寂的氛圍,接下來發表感想。首先自述立志廝殺疆場、報效祖國,其次感嘆人民的悲慘境遇和自己壯志未酬,最後喟嘆歲月蹉跎,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實現、完成理想和事業。詩中情景相互襯托,身處蕭瑟之境,而心在萬里之外的沙場上;流離失所的民眾的哀號又把詩人拉回現實的情境中,通過這種現實與理想的強烈對比,讀者可以真切體會到詩人壯志難酬的心情。詩人的豪情壯志在現實中不免遭受拘迫,於是時而會生髮出一種“駿馬寶刀俱一夢”的失落之感。這種失落的情懷在詩中又主要表現為悲壯之情。
元代詩評家方回認為:“陸遊特別善於創作‘悲壯’的作品,但‘無一語不天成’《跋遂初尤先生尚書詩》。這首五言古體詩就有‘天成’的特點,雖然整體結構嚴正,但其間流動的是鬱鬱勃發的情感,自然成文。詩人學養深厚,胸中貯藏有萬卷書,同時又有一腔浩然之氣,面對古往今來之事,詩情自然流淌,不需要苦心雕琢經營。”
這首詩大約創作於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秋天,當時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被金人侵佔,大好河山淪陷 於敵手。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權置失地於不顧,退讓苟安,不圖恢復。詩人自幼即喜讀兵書,練武習劍,有匡濟天下、恢復失地之願,但他參加禮部考試時,卻因其抗金主張與當朝者相左而被權臣秦檜黜免,只得返回家鄉山陰,寓居雲門山草堂,他的仕途進取之心卻受到無情摧折,目睹時艱,又身陷厄運,深感實現驅逐敵人、解救百姓苦難的理想之艱難。心情激憤難平而寫下這首詩。
陸遊(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詞人。
陸遊出生時正值北宋滅亡之際,從小便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陸遊“年十二能詩文”,學劍,並鑽研兵書。29歲赴臨安省試,名列第一。次年參加禮部複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戰將領王炎聘陸遊至幕府襄理軍務,使陸遊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軍旅生活使他的懷抱不禁為之一開,寫出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之後陸遊歷經多次升降官職,在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之後的二十餘年,長期蟄伏在山陰老家農村。嘉定二年(1210年)陸遊去世,留絕筆《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