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鼎

萬國鼎

萬國鼎,農史學家,中國農史學科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首屆主任,終生致力於農史資料彙集和整理,農業古籍和農業歷史的研究。他主持彙集和整理、分類輯成的中國農史資料共613冊,4000餘萬字,並創辦我國最早的農史刊物《農業遺產研究集刊》、《農史研究集刊》,在國內外農史和科技史學界頗具影響。

人物履歷


家庭情況

萬國鼎文集
萬國鼎文集
萬國鼎(1897年—1963年),字孟周,1897年12月26日,在江蘇省武進縣小新橋鄉出生。父親營農經商,母親料理家事。母舅奚九如,前清秀才,進過江南水師學堂,清末在鄉間倡辦學校,民國初年就提倡機器灌溉,創辦常州厚生機器製造廠(現為常柴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抽水機等。萬國鼎在少年、青年時代,在讀書學習和思想方面受到其母舅的影響很大,1915年6月,他在江蘇省常州中學畢業后,原先欲報考上海南洋公學電機科,希望做實業家、發明家,后決定投考金陵大學農林科,希望能在學問中有所作為,做一名學者。

事業經歷

1916—1920年,萬國鼎先生就讀於金陵大學,不僅認真鑽研現代農業科學,也注重文史課程,學習成績優良,在校期間就發表文章數篇。曾任金陵大學農林學會會長、《金陵光》編輯、學生自治會主席、五四運動議事部副主席、南京學生會金大學生代表等。
1920年,萬國鼎先生留校擔任助教,協助錢天鶴教授進行蠶桑教學研究推廣工作,1921年經錢教授推薦到上海的美國絲商設立的生絲檢驗所(當時稱萬國檢驗所)擔任技師。1922年6月,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擔任編輯,負責編輯和校訂有關農業的圖書。1924年1月,回到金陵大學任農業圖書研究部(1932年9月改組為農業經濟系農業歷史組)主任。在這十餘年中,萬國鼎先生致力於古農書的收集、整理、研究,同時對中國農業歷史研究作了一系列的開創性工作,如在金陵大學開設“中國農業史”課程,著手編寫中國農業史專著等。1932年11月,萬國鼎先生就任南京國民政府國防設計委員會(1935年該委員會改組為資源委員會)專職專員,在以後的五年間主要從事田賦調查等事務。1932—1948年,他還擔任南京(戰時遷重慶)中央政治學校地政學院、地政專修科、地政系教授。1947年8月中央政治學校改為台灣政治大學,萬國鼎先生任地政系教授及系主任,解放前夕,他和一些反對學校南遷廣州的師生一起,堅持上課,一直到1949年6月學校解散。其間還擔任中國地政學會理事、《地政月刊》總編輯、中國地政研究所導師兼研究主任等職務,撰寫了大量的研究文章。

投身農業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萬國鼎先生重新投身農業歷史研究創造了條件。1951年3月,他到北京華北人民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年底分配到河南省人民政府農林廳工作。1953年8月,任河南農學院農學系教授。1954年4月,調回南京農學院(現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系任教授兼農業歷史組主任,負責中國農業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1955年7月,農業部批准南京農學院成立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萬國鼎先生為主任。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后,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列入該院建制,成為國家專門的農業歷史研究機構。經過幾年人員和經費的投入,在萬國鼎先生的帶領下,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在全國範圍內收集了一大批農史研究資料,加上20、30年代金陵大學農業圖書研究部積累的資料,為農史研究的全面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研究人員們整理、研究古農書、農業史,獲得了一批開創性的學術成果。萬國鼎先生除擔當研究工作之外,還擔任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委員、南京歷史學會理事、南京市第一屆政協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南京市委員等社會職務。
正在各項工作蓬勃開展之際,萬國鼎先生不幸於1963年11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66歲。
萬國鼎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農史學家,中國農史學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自1920年代就開始涉足農史資料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在他和金陵大學農業圖書研究部(農業經濟系農業歷史組)、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的同仁的努力下,經過40多年的積累,建立了寶貴的農史資料收藏,獲得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他對中國農業古籍、農業歷史的研究,成果卓著,尤其是他主持編寫的《中國農學史》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農業科技史的著作,堪稱農史研究的里程碑。

人格特點

萬國鼎先生年輕時就對自己要求:“有為者高瞻遠矚,隨時隨地,擇善堅持,而不較一日之短長。不怕當前困難,不計一時得失,常作五年十年的打算。”萬國鼎先生為農史事業奮鬥的一生,來自年輕時立志寫作一部《中國農業史》,他經過多年的資料積累、學習研究,克服了種種困難,在晚年不僅完成了心愿,而且由於他的不懈努力,帶動了農史研究的發展,奠定了中國農業歷史學科的基礎。
萬國鼎先生解放前一度從事地政調查、研究與教學,其間有很好的仕進機會,但他那時就給自己寫下了座右銘: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他將精力多用在了學術研究之中,尤其在解放后,又重新投身農史研究,辛勤耕耘,最後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我國農業歷史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獻身農史事業


遠大抱負

萬國鼎,江蘇省武進人。1897年12月26日出生於一個地主兼商人的家庭,父親營農經商,母親操勞家務教育子女,萬國鼎在母舅(前清秀才)的熏陶下,自幼就勤學好問。幼年時期,先後在武進北鄉小新橋私塾和小學讀書,1910年7月小學畢業,同年考入江蘇省立常州中學,1915年6月中學畢業,同年考人上海大同學院,后因戰亂輟學。由於他生在鄉村,從小就喜愛農業,1916年9月重新考入金陵大學農科。在金陵大學學習期間,除了學習農科專業課以外,還選修了一些文史課程,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校時期,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擔任過金大農林學會會長,《金陵光》編輯,學生自治會主席,“五四”運動議事部副主席,南京學生會大學生代表。

留校任教

1920年金大畢業,留校任助教,協助錢天鶴教授進行蠶桑試驗、推廣和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翌年,經錢天鶴介紹到上海美國絲商設立的生絲檢驗所(當時稱萬國檢驗所)任技師,后因興趣不合而辭職。1922年6月,被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招聘為編輯,負責編輯和校訂有關農業圖書。1924年1月,回到南京任金陵大學農經系講師兼農業圖書研究部主任。1932年9月改組為農經系農業歷史研究組仍任主任。從此,他和農史學科結下了不解之緣。1932年11月,就任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原稱國防設計委員會)專職專員,並在金大兼任教授、農業歷史研究組主任,后因資源委員會工作側重於重工業,1936年春萬國鼎也由專職專員改為兼職專員,主要從事農業古籍資料整理和農業歷史研究及教育工作。
“七七”事變以後,萬國鼎從南京到重慶,在台灣政治大學地政系任教授、系主任,兼中國地政所研究員。儘管抗戰時期,工作和生活都相當艱難,但他仍堅持搜集、整理農業歷史資料,直到抗戰勝利后,隨台灣政治大學返回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台灣政治大學欲南遷廣州,萬國鼎和部分反對南遷師生一起,堅持上課,一直到南京解放。

心繫祖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給了他施展才華、報效祖國的機會。1951年3月,他到北京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年底分配到河南省人民政府農林廳農教處工作,負責中等農業技術學校的調整和規劃。1952年8月,調到農林廳計劃室工作。1953年8月,任河南農學院農學系教授。1954年4月,在金善寶教授的關懷下,調回南京農學院(1984年後為南京農業大學)農經系任教授兼農業歷史研究組主任,負責中國農業歷史資料的搜集、研究和整理。1955年7月農業部批准南京農學院成立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由萬國鼎任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於1957年成立后,農業遺產室成為該院建制,與南京農學院實行雙重領導,並擴大編製,增撥經費,建設研究大樓。萬國鼎在這段時間雄心勃勃,率領全室同志廣泛搜集全國各地農史資料,為進一步開展農史研究創造條件。正在工作蓬勃開展的時候,不幸因腦溢血突發,於1963年11月25日逝世,享年66歲。

主要貢獻


搜集農史資料
中國歷史紀年表
中國歷史紀年表
我國豐富的農業遺產,見於文字記載的除歷代農書外,還散見於經、史、子、集、詩、詞、歌、賦、類書、方誌、筆記、小說以及上古的甲骨文、金文、圖像、遺存及考古發現文物、農諺和民間傳說等。但歷來都缺少系統的搜集和整理。歷史資料是研究工作的基礎,萬國鼎十分重視農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他幾十年來為搜集資料,可以說是傾注了全部心血。早在20年代供職金陵大學農業圖書研究部時,就開始搜集整理農業圖書資料,並計劃輯錄成集,合編為《先農集成》,后因多種原因未能實現,但他利用了金大農業圖書研究部豐富的農業圖書資料,從浩如煙海的農業古籍文獻資料中,搜集整理了3700多萬字的農史資料,並分類輯成《中國農史資料》456冊。
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成立后,萬國鼎繼續將精力傾注於農史資料的搜集。1956—1959年間,他組織室內部分同志,從全國40多個大中城市、100多個文史單位,其中包括著名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以及部分省市的博物館、文物管理委員會和私人藏書家的4000多部筆記雜考等古書中,收集了1540多萬字的資料,整理為《中國農史資料續編》157冊,連同前在金陵大學輯成的456冊,共計613冊,計4000多萬字,這部分資料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各種農作物、蔬菜、果樹、藥用植物、竹、木和其他各種植物,以及畜牧、獸醫和各種野生動物,還有農副業、農副產品加工、倉儲、漕運、農產品運銷、農政、農村組織、人民生活、人口與土地、墾荒、農田水利等。這些資料充分反映了中國農業的悠久歷史;歷代勞動人民積累的豐富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歷代著名農學家的營農思想;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等。這些寶貴的農業歷史遺產,不僅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歷史的借鑒,而且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編輯書籍
1959年後又組織更大的力量,奔赴全國各地,從全國8000多部地方志中搜集摘抄了3600多萬字的農史資料,輯成3大類680冊。一類為《方誌綜合資料》共120冊,內容有全國府州、縣的農業生產和生產技術情況,人口、土地制度、各種農作物產量(包括畝產和總產)和貢賦等。二類為《地方志分類資料》共120冊,分為15種:(1)土壤肥料及土地利用。(2)農事雜論。(3)作物栽培、氣候時令、農諺方言。(4)自然災害、蝗蟲和其他害蟲。(5)田賦、租佃制、荒政及墾荒。(6)人民生活、貿易。(7)作物。(8)蔬菜。(9)果樹。(10)花卉。(11)各類樹木。(12)竹類和藥用植物。(13)家畜、家禽品種及飼養管理方法。(14)蠶桑。(15)水產、漁業。三類為《地方志物產》449冊,該類資料數量最多,內容豐富,涉及到全國各地的物產。
農史資料的巨匠
這套資料真可謂是洋洋大觀,其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稱得上是空前的創舉。它凝結著萬國鼎一生的心血與汗水,也是他對農史研究事業的重要貢獻。這些資料,門類齊全,史料翔實,檢索方便,受到了國內外農史工作者的高度評價。1957年英國李約瑟博士來華訪問,特地來該室與萬國鼎等共同探討編寫中國農業科技史問題,在參觀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圖書資料時,對萬國鼎收藏如此豐富的農史資料,十分驚訝,1978年時隔21年後,李約瑟博士再次來華訪問,仍念念不忘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的圖書資料並要求再訪萬國鼎教授,可惜萬國鼎早已離開人世,致使李約瑟博士感到十分遺憾。
當年萬國鼎組織收集整理的這些資料,完整地保存在南京農業遺產研究室,為後來的學者發揮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不少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及港、台地區的學者,看了這批資料,都讚不絕口。日本同行把它比作農史學科領域的萬里長城工程,把萬國鼎稱為搜集農史資料的巨匠。
創辦我國農史研究機構
雖然,早在本世紀20年代,萬國鼎教授已開始農史研究工作,儘管他也辛勤倍至,終因單槍匹馬,勢單力薄,收效不大。事實使萬國鼎認識到,要開展農史研究,不能靠幾個人的興趣,而要靠相當一批人的力量。
1955年4月,農業部在北京召開“整理祖國農業遺產座談會”,部署全面開展研究、整理、出版工作。農業部的這一部署,正好說到了萬國鼎的心裡。藉此機會,萬國鼎同與會專家一起,在會上呼籲儘快建立整理祖國農業遺產的專門研究機構,以便有組織、有領導地開展農史研究工作。
在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和農業部等有關部門的領導支持下,特別是在劉瑞龍、王發武、金善寶、馮澤芳等的具體關懷下,同年7月,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終於在南京農學院內正式建立,萬國鼎被任命為第一任主任。
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的建立,標誌著我國農史研究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同時也給萬國鼎開展農史研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他率領全室同志,克服建室初期研究人員少,資料不足,設備條件差等種種困難,積極開展工作。在極短時間內,搜集整理了5000多萬字的農史資料,出版了《中國農學遺產選集》——稻、麥、糧食作物、棉、麻、豆類、油料作物、柑桔等8個專輯。這些專輯的出版,為農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為農史工作者檢索資料提供了方便,深受國內外學者的好評。另外,還先後創辦了《農業遺產研究集刊》和《農史研究集刊》,這是中國農史學科最早的學術刊物,對當時交流學術研究成果、推動農史研究起了積極的作用。
農業遺產研究室歸屬中國農業科學院建制后,萬國鼎與陳恆力共同主持了中國第一部綜合性的農學史《中國農學史》的研究和編撰工作。《中國農學史》全面系統地敘述了中國農業科學的起源、農業生產的變革、古代的耕作原理、水利工程技術、土壤分類、作物栽培原理,以及豐產經驗等中國農業史上的重大問題,對中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淵源、特點及其發展規律作了深入的研究,該書問世以來,得到國內外農學界和史學界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農史學科研究的一個新的里程碑。1987年,該書獲得農牧漁業部(現農業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古農書的整理和校釋
萬國鼎在任研究室主任期間,積極組織、推動並親自參加對古農書的整理和校釋工作。全室先後輯釋、校釋、校刊、校注了10多種古農書,有《汜勝之書輯釋》、《齊民要術校釋》、《四民月令輯釋》、《四時纂要校釋》、《農政全書校刊》、《補農書校釋》、《農桑經校注》、《陳旉農書校注》等,為我國古農書的整理作出了新的貢獻,也為我國農史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個人成就


編寫工具書

萬國鼎一方面重視農史資料的搜集,同時又積極開展農史研究,所以他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早在20年代,為了檢索資料方便,他就以其淵博的知識,堅實的文史基礎,先後編寫了《新橋字典》、《中西對照歷史紀年圖表》、《中國歷史紀年表》等工具書,其中《中國歷史紀年表》一書,直到現在還在廣泛應用,並受到學術界的好評。
30年代初,他又翻譯出版了美國人格刺斯編著的《歐美農業史》一書,這是中國首次介紹歐美國家農業發展的歷史,對中國人重視自己國家農業的歷史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另外,他在資源委員會任職期間,曾對江蘇省句容縣進行了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的調查,並對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省進行了一般性的農業資源和農業行政考察。收集了許多有關土地田賦方面的第一手資料,並撰寫了《全國土地調查報告綱要》。

發表論文專著

對於中國農業的歷史,萬國鼎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既作綜合的研究,也作專題的研究,且都取得卓越的成就,先後發表了許多論文和專著。在30年代、40年代,他發表了《傳統農本主義》、《農史隨筆》、《殷代農業》、《商民族之農業》、《蠶業史》、《中國田制史》、《古農書概論》、《農桑撮要考略》等論著,受到農學界和史學界的好評,其中《中國田制史》一書,是一本系統闡述中國土地制度的演變及其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的專著,在學術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當時知名的中國地政專家。
50—60年代,萬國鼎又發表了《論齊民要術——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農書》、《從古代農書記載著我國農作制的演變》、《茶書總目提要》、《區田法的研究》、《耦耕考》、《唐尺考》、《‘呂氏春秋’的性質及其在農學史上的價值》、《秦漢度量衡畝考》等多篇論文,特別是《區田法的研究》和《秦漢度量衡畝考》,至今仍不失其學術上的價值。此外,又編寫了《汜勝之書輯釋》和《陳旉農書校注》。《汜勝之書》為西漢時期的重要農書,它記載了2000多年前我國北方,特別是關中地區農業生產和生產技術的狀況,篇幅雖然不多,內容卻相當豐富,但原書早已散失,資料散見於諸多古籍。為使後人能了解和研究西漢農業歷史,萬國鼎在資料不全的情況下,千方百計地搜集資料,經過考證、註釋等大量工作,終於輯佚成功。同時又將原書的古文譯成白話,並在每篇的後面,用現代科學知識分析解說,這樣,把一般不易看懂的《汜勝之書》,一變而成了通俗易懂的讀物。《陳旉農書》是繼《齊民要術》之後的又一本綜合性農書,該書簡明扼要,密切聯繫生產實際,書中說到的“地力常新”和“用糞猶用藥”等觀點,都是中國傳統農學中的精華。萬國鼎本著對農業技術的熟悉,以及對古農書中的專用術語的深刻理解,對《陳旉農書》的校注,語言精練,通俗易懂,頗受讀者歡迎。
萬國鼎幾十年來,辛勤耕耘,碩果累累,先後出版專著10部,撰寫論文130多篇,其中正式發表的有78篇,可謂著作等身。他的專著和論文,史料豐富、考據翔實,一直為國內外學者所注重。

待人處事


萬國鼎嚴於律己、寬厚待人的品德,也是為人樂道的。1956年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進行工資調整,由於長時間工資未動,再加原來工資都較低,很希望自己能增加工資,但由於有一定的限額,不可能普遍都加,萬國鼎為了減少矛盾,有利於工調工作的開展,就主動提出把加給自己的一級工資讓給別人。另外,該室有一位從外地調來的同志,一直未能轉正,後來又要下放,一家人兩地生活有困難,萬國鼎就從自己的工資中,每月拿出40元,幫助他們,自己卻過著儉樸的生活。他不僅生活上樂於助人,在業務上也很少計較個人得失。為了搞好《齊民要術》一書的校釋,他把自己通過多方努力搜集的乾、嘉以來許多學者對《齊民要術》進行校勘、整理,世所罕見的珍藏稿本,全部交給《齊民要術》的校釋者,對“齊民要術”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還十分關心青年人的業務成長,萬國鼎對青年人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熱情具體的幫助,從怎樣選擇課題和確定研究方向與研究內容,怎樣收集研究分析運用資料,怎樣撰寫論文等,到逐字逐句修改論文,都十分認真。他既是年輕人的好領導,又是青年人的好導師,當年萬國鼎親自培養的年輕人,而今都已成為我國農史研究戰線上的專家教授了。
萬國鼎畢生獻身於中國農史研究和農業古籍整理的事業,他一生鍥而不捨,學而不厭,知識淵博,學風嚴謹,嚴於律己,寬厚待人,他的人品和治學精神,至今人們仍在深深的懷念之中。

個人經歷


1897年12月26日 出生於江蘇武進縣小新橋鄉。
1920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農科。
1921年 任上海美國絲商生絲檢驗所技師。
1922年 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輯。
1924年 任金陵大學農業圖書研究部主任。
1932年 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專員,金陵大學兼任教授。
1937年 任台灣政治大學教授、地政系主任。
1951年 任河南省農林廳農教處和計劃室專員。
1953年 任河南農學院農學系教授。
1954年 任南京農學院農經系教授、農史組主任。
1955年 任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主任。
1963年11月25日 病故於江蘇南京。

主要論著


1 萬國鼎.改進我國蠶業芻議.1920年1月.
2 萬國鼎.說蟻.科學5(7),1920年7月.
3 萬國鼎.機會世界.科學5(12),1920年12月.
4 萬國鼎.我國蠶業概況.商務印書館,1921年.
5 萬國鼎.蠶業史.中華農學會會報(蠶業),1921年3月.
6 萬國鼎.蠶業考.中華農學會會報(蠶業),1921年.
7 萬國鼎.中國蠶業書籍考.農林新報,1924年9月10期.
8 萬國鼎.新橋字典.中華書局,1926年.
9 萬國鼎.農業書版解題.農林新報,1926年138期.
10 萬國鼎.澤榖農書解題.農林新報,1926年5月.
11 萬國鼎.中西對照歷史紀年圖表.商務印書館,1927年.
12 萬國鼎.土地改良法.商務印書館,1928年.
13 萬國鼎.古今圖書集成考略.商務印書館,1928年2卷2期.
14 萬國鼎.古農書概論.農林新報(63),1928年133期.
15 萬國鼎.《齊民要術》解題.“圖書館學”季刊,1928年2卷3期.
16 萬國鼎.金陵大學圖書館中文地理書目.金陵學報,1929年.
17 萬國鼎.殷代農業.金陵光,1930年16卷2期.
18 萬國鼎.商民族之農業.金陵光,1930年17卷1期.
19 萬國鼎.中國之榨蠶業.農礦公報24,1930年5月.
20 萬國鼎.王禎農書考略.圖書館學季刊,1930年4卷2期.
21 萬國鼎.農書考略.圖書館學季刊,1930年4卷3—4卷.
22 萬國鼎.傳統農本主義.農業周報,1931年1卷1期.
23 萬國鼎.農桑撮要解題.圖書館特刊,1931年3月.
24 萬國鼎.農桑撮要考略.圖書館特刊,1931年5卷2期.
25 萬國鼎.茶書二十九種題記.圖書館學季刊,1931年5卷2期.
26 萬國鼎.農史隨筆.金陵學報,1932年2卷2期.
27 萬國鼎.金陵圖書館方誌目.金陵學報,1933年.
28 萬國鼎.中國田制史.商務印書館,1933年.
29 萬國鼎.南京市旗地問題.正中書局,1934年.
30 萬國鼎.《汜勝之書輯釋》.農業出版社,1952年.
31 萬國鼎.賈思勰與《齊民要術》.光明日報,1955年4月15日.
32 萬國鼎.汜勝之和他的著作《汜勝之書》.光明日報,1955年3月28日 .
33 萬國鼎.《齊民要術》所記載的農業技術及其在中國農業技術史上的地位.南京農學院學報, 1956年.
34 萬國鼎.論《齊民要術》——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農書.《歷史研究》,1956年1期.
35 萬國鼎.中國歷史紀年表.商務印書館,1956年.
36 萬國鼎.我國二千三百年前對等距密植全苗的理論與方法.農業學報,1956年8期.
37 萬國鼎.中國古代對於土壤種類及其分佈的知識.南京農學院學報,1956年1期.
38 萬國鼎.祖國豐富的農學遺產.人民日報,1956年8月4日.
39 萬國鼎.《汜勝之書》的整理和分析,兼和石聲漢先生商榷.南京農院學報,1957年2期.
40 萬國鼎.茶書總目提要.《農業遺產研究集刊》,1958年.
41 萬國鼎.區田法的研究.《農業遺產研究集刊》,1958年.
42 萬國鼎.八字憲法的歷史根源.農業學報,1959年5期.
43 萬國鼎.耦耕考.《農史研究集刊》,1959年.
44 萬國鼎.唐尺考.《農史研究集刊》,1959年.
45 萬國鼎.呂氏春秋的性質及其在農學上的價值.《農史研究集刊》,1959年.
46 萬國鼎.秦漢度量衡畝考.《農史研究集刊》,1959年.
47 萬國鼎.《中國農學史》.科學出版社,1959年.
48 萬國鼎.《五穀史話》.中華書局,1961年4月.
49 萬國鼎.《王禎農書》.中華書局,1962年4月.
50 萬國鼎.中國玉米小史.作物學報,1962年1卷2期.
51 萬國鼎.呂氏春秋中的農學.中國農報,1962年1期.
52 萬國鼎.農史文獻中所見的農作制.中國農報,1962年2期.
53 萬國鼎.《汜勝之書》.中國農報,1962年2期.
54 萬國鼎.呂氏春秋.中國農報,1962年2期.
55 萬國鼎.崔寔《四民月令》.中國農報,1962年3期.
56 萬國鼎.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國農報,1962年4期.
57 萬國鼎.韓鄂《四時纂要》.中國農報,1962年5期.
58 萬國鼎.陳旉《農書》.中國農報,1962年6期.
59 萬國鼎.花生史話.中國農報,1962年.
60 萬國鼎.元司農司《農桑輯要》.中國農報,1962年7期.
61 萬國鼎.申論稷是穀子.中國農報,1962年7期.
62 萬國鼎.王禎《農書》.中國農報,1962年8期.
63 萬國鼎.魯明善《農桑撮要》.中國農報,1962年9期.
64 萬國鼎.俞貞木《種樹書》.中國農報,1962年10期.
65 萬國鼎.鄺璠《便民備纂》.中國農報,1962年11期.
66 萬國鼎.徐光啟《農政全書》.中國農報,1962年12期.
67 萬國鼎.從古代農書記載看我國農作制的一些演變.河北日報,1962年2月.
68 萬國鼎.五穀起源.大公報,1962年4月8日.
69 萬國鼎.大麥、小麥史話.大公報,1962年4月17日
70 萬國鼎.水稻史話.大公報,1962年4月22日.
71 萬國鼎.五穀是什麼?大公報,1962年4月.
72 萬國鼎.穀子史話.大公報,1962年4月.
73 萬國鼎.玉米史話.大公報,1962年4月.
74 萬國鼎.高粱史話.大公報,1962年5月.
75 萬國鼎.馬鈴薯史話.大公報,1962年5月.
76 萬國鼎.《陳旉農書》評價.圖書館學季刊,1963年3期.
77 萬國鼎.《王禎農業》的版本.圖書館學季刊,1963年3期.
78 萬國鼎.《陳旉農書校注》.農業出版社,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