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越的結果 展開
越
百越的簡稱
“越”,即百越,古代"越"通"粵",也稱"粵"或"百粵"。先秦時期,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或“諸越”,其中“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江西湖南一帶)、“南越”(廣東一帶),而“西甌”(廣西一帶)、“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呂氏春秋》統稱“百越”。
自秦朝統一中國后,隨著中原移民不斷南遷,這些百越部落一部分和南遷的中原人融合,一部分融合為今天的壯族、瑤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高山族、仫佬族、水族等的少數民族,南越部落演化為今天廣東地區的壯族、瑤族、畲族。
百者,泛言其多。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也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語音,也就是說“越”是“人”的意思。
先秦時期,廣東地區人口稀少,秦漢時期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入廣東,推動了廣東的開發。
后徠來"越"和"粵"區分,“粵”指廣東,"越"指浙江,因為浙江也可稱“越”,比如吳越、楚越、越劇等,這裡的越都是指浙江。
早在商、周之前時期,就有被稱之為“越”的部族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其"于越部落"所建立的“越國”在戰國時期曾與中原諸國分庭抗禮。公元前306年,楚國乘越國內亂,聯合齊國進攻越國,殺死越王無強,佔領越國領土。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楚國,楚國境內的越人和楚人與華夏融合為後來的漢民族。
根據考古學的證據,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很可能就是古越人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稻穀、稻草和稻殼的堆積,是當時世界發現最早的稻作文化,後來在黃河流域的裴李崗遺址、賈湖遺址和長江中游流域的彭頭山遺址等地發現了更早的稻作文化。在南北各地多個發現有早期水稻遺存的重要遺址中,英德雲嶺牛欄洞遺址是近20年來擁有較重大發現的遺址,也是廣東發現有水稻遺存最早的遺址。廣東出土1.4萬年前稻作遺存,或成稻作文明源頭。
秦漢時期,中原人開始將其以南的部族泛稱為“越”,史稱“北方胡、南方越”。諸如“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東甌”在今浙江南部;“閩越”在今福建一帶;“南越”在今廣東一帶,“西甌”在今廣西一帶,“駱越”在今越南紅河三角洲地區及廣西西南部。後來,“南越”由河北人趙佗控制后,吞併了“西甌”和“駱越”。東甌王騶搖、閩越王無諸、南越王趙佗,都曾經叱吒風雲過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