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塔諾維奇
導演、編劇
丹尼斯·塔諾維奇(Danis Tanovic),1969年2月20日出生於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澤尼察,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導演、編劇,畢業於塞爾維亞大學。
2001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無人地帶》,該片獲得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2002年,與11位導演共同合作執導短片《九一一事件簿》,該片獲得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2003年,擔任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成員。2005年,執導劇情電影《情獄》。2009年,執導戰爭電影《驗傷》。2013年,執導劇情電影《渺生一頁》,該片獲得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同年,擔任第19屆薩拉熱窩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2016年,執導的劇情電影《死於薩拉熱窩》獲得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同年,擔任第6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成員。2019年,執導驚悚電影《明信片殺戮》。
1969年2月20日,丹尼斯·塔諾維奇出生於波斯尼亞中心的城市澤尼察。丹尼斯是在塞爾維亞長大的,並在那裡接受了小學和中學教育。他後來進入塞爾維亞大學的音樂學院,主修鋼琴,直到1992年,因為波黑戰爭的爆發,丹尼斯·塔諾維奇所就讀的塞爾維亞的戲劇藝術學院被迫停止學業。接著,他參加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的攝影比賽。後來在很多報道波黑戰爭的片子中,都用到了他和同伴拍攝的素材。
1994年,丹尼斯·塔諾維奇離開了攝製組。1995年,丹尼斯·塔諾維奇前往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學習電影。1997年,丹尼斯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
2001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無人地帶》,該片由布蘭科·德加力奇、凱特琳·卡特利吉、西蒙·卡洛聯袂主演,講述了在波黑內戰期間,一個波斯尼亞人和一個塞爾維亞人在一個戰後陣地發生的故事,獲得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第59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他憑藉該片獲得第5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2002年,與11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導演共同拍攝11分鐘的短片《911事件簿》,該片獲得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2003年,擔任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成員;同年,被法國文化部部長讓·雅克·阿阿雅授予藝軍團榮譽勳章。
2005年,執導由艾曼紐·貝阿,嘉蓮·維雅聯袂主演的劇情電影《情獄》,該片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三個巴黎女孩的故事,該片不僅是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未籌備拍攝完成的遺作“天堂、地獄、煉獄”三部曲中的《地獄》,也是丹尼斯·塔諾維奇執導的首部法語電影。
2008年3月,丹尼斯·塔諾維奇建立草根政黨,並在同年10月參加當地的選舉。2009年,執導根據美國作家斯科特·安德森的小說改編的戰爭電影《驗傷》,該片由柯林·法瑞爾、帕茲·維嘉、克里斯托弗·李聯袂主演,這是是丹尼斯·塔諾維奇執導的首部英語電影。之後,這部影片被第34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特別放映單元”進行展映、被第4屆羅馬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進行放映。
2010年,執導由米基·馬諾伊洛維奇、米拉·福蘭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哥倫比亞馬戲團》,並代表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角逐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之後,這部影片作為第35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批片單的“特別展映單元”進行放映;同年,擔任第2屆多哈翠貝卡國際電影節的評審團成員。2011年,執導短片《行李》。
2013年,執導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劇情電影《渺生一頁》,該片講述了在波黑中的貧困家庭穆吉奇一家因為流產事件引發的悲慘經歷的故事,影片原本這部最初拍攝影片的成本只有零成本,後來他通過基金會籌集了1.7萬歐元的拍攝資金進行拍攝,獲得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併入圍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九強提名;同年,擔任第19屆薩拉熱窩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
2016年,執導根據貝爾納·亨利·萊維的舞台劇《歐洲酒店》改編的劇情電影《薩拉熱窩之死》,該片講述了一家奢侈酒店發生的罷工事件的故事,獲得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並代表波黑競逐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同年,擔任第6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的評委會成員。
2021年8月13日,執導的電影《鄰里關係不太好》為第27屆薩拉熱窩電影節揭幕。
丹尼斯·塔諾維奇的父母都是波斯尼亞人,他的父親是位作家。
2007年,丹尼斯·塔諾維奇與他的比利時妻子帶著三個孩子從巴黎舉家遷回塞爾維亞;同年,他們又生下第四個孩子。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22年 | 《無視》 | 電影 |
2021年 | 《地中海之夢》 | 電影 |
2020年 | 《明信片殺戮》 | 電影 |
2016年 | 《薩拉熱窩之死》 | 電影 |
2014年 | 《Tigers》 | 電影 |
2013年 | 《渺生一頁》 | 電影 |
2011年 | 《行李》 | 短片 |
2010年 | 《哥倫比亞馬戲團》 | 電影 |
2009年 | 《驗傷》 | 電影 |
2005年 | 《情獄》 | 電影 |
2002年 | 《911事件簿》 | 電影 |
2001年 | 《無主之地》 | 電影 |
1999年 | 《Budenje》 | 短片 |
1996年 | 《L'aube》 | 紀錄片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16年 | 《薩拉熱窩之死》 | 電影 |
2014年 | 《Tigers》 | 電影 |
2013年 | 《渺生一頁》 | 電影 |
2011年 | 《行李》 | 短片 |
2010年 | 《哥倫比亞馬戲團》 | 電影 |
2009年 | 《驗傷》 | 電影 |
2002年 | 《911事件簿》 | 電影 |
2001年 | 《無主之地》 | 短片 |
1999年 | 《Budenje》 | 電影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13年 | 《午餐盒》 | 電影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1996年 | 《L'aube》 | 紀錄片 |
奧斯卡金像獎 |
▪2002 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無主之地 (獲獎) |
戛納國際電影節 |
▪2001 第5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編劇獎無主之地 (獲獎) ▪2001 第5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無主之地 (提名)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2002 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911事件簿 (獲獎)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2016 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薩拉熱窩之死 (獲獎) ▪2016 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競賽單元薩拉熱窩之死 (獲獎) ▪2016 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薩拉熱窩之死 (提名) ▪2013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渺生一頁 (獲獎) ▪2013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特別提及-競賽單元 渺生一頁 (獲獎) ▪2013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渺生一頁 (提名) |
歐洲電影獎 |
▪2001 第14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編劇獎無主之地 (獲獎) |
法國電影凱撒獎 |
▪2003 第2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歐盟電影獎 911事件簿 (獲獎) ▪2002 第27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劇情片處女作獎 無主之地 (獲獎) ▪2002 第27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劇本(原創或改編) 無主之地 (提名) |
義大利大衛獎 |
▪2002 第46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無主之地 (提名) |
薩拉熱窩電影節 |
▪2014 第20屆薩拉熱窩電影節薩拉熱窩之心榮譽獎我母親的歌 (獲獎) |
在電影《無人地帶》中,丹尼斯·塔諾維奇的劇本以一種近乎現代版的《等待戈多》的獨幕劇形式巧妙地對三位主人公進行了讀解 ,以便觀眾迅速獲得感性認識。他摒棄了以時間順序直接敘事的方法,遵循了巴爾幹及東歐地區文學與電影中表現幽默的悠久傳統,運用不斷出現的扭曲 、冷嘲,以及不時帶出的灰色笑話來刺激觀眾。正像前南導演庫斯圖裡卡一樣 , 塔諾維奇在該片的敘事風格上也採用了黑色幽默。只是不同前者的熱烈浪漫,塔導在鏡頭的處理上顯得更為冷峻克制,大量使用長鏡頭以保持時空的相對完整,體現出事件的真實性。景別大多維持在一個旁觀者的距離,體現出一種客觀的觀察視點。光線的運用採用了自然主義手法,鏡頭表現的是自然光線條件下正常的光效。這一切表現手段,使故事在喜劇發展的表面推進著一層深沉的悲劇,其對荒謬性的批判不僅指向發動戰爭的雙方,而是指向所有被戰爭裹脅進來的人(《世界電影》、《浙江傳媒學院學報》綜合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