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8年

公元前478年

公元前478年,為公元前五世紀公元前478年,是中國春秋時期。年號為周敬王四十二年。也是魯哀公十七年,齊平公三年,晉定公三十四年,秦悼公十三年,楚惠王十一年,宋景公三十九年,衛庄公三年,蔡成侯(亦書景侯)十三年,鄭聲公二十三年,燕獻公十五年,吳夫差十八年,越王句踐十九年,邾桓公八年,杞愍公(亦書湣公)九年。

衛國內亂


春秋時期衛國貴族於衛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南)所進行的爭權奪利的內戰。
衛庄公即位后,驅逐舊臣,寵信渾良夫,不恤民情,導致國內政局動蕩不安。為聚斂財物,衛庄公聽從渾良夫的獻計,以擇立太子為名,誘召流亡於外的太子疾及諸公子回國,欲奪其所擁有的寶器。太子疾回國后,劫持衛庄公,請殺渾良夫。庄公被迫應允。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春,太子疾奉庄公之命請渾良夫前來聚會,乘機將其誅殺。同年六月和十月,在太子疾的請求下,晉國兩次出兵攻打衛國。衛人驅逐庄公,與晉講和,立衛襄公之孫般師為君。十一月,庄公返回衛國,般師出奔。此前,庄公曾派人搗毀衛都附近的戎州,虐待工匠,還欲驅逐大夫石圃。待庄公返衛,石圃率戎州工匠暴動,將庄公圍困於宮內。庄公逾牆出逃,摔斷腿骨,被工匠殺死。庄公死後,衛人復立般師。十二月,齊軍攻衛,立公子起為君,俘走般師。次年夏,石圃驅逐公子起。公子起奔齊。流亡於齊的衛出公返國複位,又將石圃趕走,召回被庄公驅逐的舊臣。衛國內亂遂平。

笠澤之戰


公元前478年,越軍在笠澤(今江蘇蘇州南)擊敗吳軍的渡江突襲戰。
吳王夫差戰敗的越國,經多年的財富積累,實力已大為增強,越王勾踐乘夫差在黃池會盟、國都兵力薄弱之機,率軍攻吳。在泓上(今江蘇蘇州西南)殲滅吳留守部隊,乘勢攻入吳都。夫差聞警,率軍急歸。因國都失守,士氣消沉,且頻頻遠征,軍隊疲憊,恐反擊失利,向越求和。勾踐亦因吳主力尚在,無勝利把握,允許和議,撤兵返國。吳因連年作戰,一時無力反擊越國,遂“息民散兵”,休養國力,以期實力恢復后再行攻越。
公元前478年(周敬王四十二年),吳國發生空前飢荒,越王勾踐遂大舉攻吳。當年三月率軍5萬北上,夫差亦率姑蘇全部兵力迎戰於笠澤江,兩軍隔江對陣。勾踐因吳軍依託江岸列陣,敵前強渡難度較大,遂採取了兩翼佯動,造成吳軍錯覺,調動敵軍分散兵力,爾後以主力實施中間突破的作戰指導。部署左右兩軍各派一部兵力,秘密機動至上下游各距主力2.5千米處,於夜半鳴鼓吶喊,偽示渡江。夫差判斷越軍將從兩翼渡江鉗擊,遂分兵迎戰。越軍在吳軍忙於調動兵力、注意力集中於兩翼時,勾踐率三軍主力,潛行渡江,向吳軍要害中軍指揮部發動突然襲擊。吳軍大敗。越軍乘勢追擊,在沒(今江蘇蘇州南)、郊(今江蘇蘇州南郊)又兩次擊敗吳軍。夫差退入都城據守。由於夫差尚有親軍萬人,都城堅固,一時難下。勾踐築城於胥門(西門)之外,進行長期圍困。三年後終於滅吳。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第一個成功的渡江進攻戰。
公元前478年
公元前478年

孔廟初建


(圖)公元前478年
(圖)公元前478年
孔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位於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後的第二年)。弟子們將其生前“故所居堂”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 所用的“衣、冠、琴、車、書”。其後,歷代王朝不斷加以擴建。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令修孔廟,並派孔和為守廟官,“立碑於廟”。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詔在魯郡“修起舊廟”,但當時孔廟的規模並不甚大。西晉末年“廟貌荒殘”。東魏興和元年(公元539年)修繕孔廟,“雕塑聖容,旁立十子”,為孔廟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國都的最高學府國子監修建“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詔“州、縣皆立孔子廟”。唐代修廟5次,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擴大舊制....凡增廣殿堂廊廡316間”。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達21次之多。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當時孔廟遭雷擊,大成殿等主要建築120餘楹“化為灰燼”。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歷時5年,耗銀15.2萬兩。到了清朝,孔廟又修建了14次。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當時孔廟又毀於雷火。胤真除親到太廟祭孔外,為加快工程進度,還調集了12個府、州、縣 令督修,共用了6年時間。歷史上,孔廟先後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於形成了目前這樣的宏大規模。
(圖)公元前478年
(圖)公元前478年
現在的孔廟的規模是明、清兩代完成的。建築仿皇宮之制,共分九進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左右作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群包括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17座碑亭,共466間,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和民國時期。孔廟佔地約200畝,南北長達1公里多。四周圍以高牆,配以門坊、角樓。黃瓦紅垣,雕樑畫棟,碑碣如林,古木參天。這一具有東方建築特色的龐大建築群,面積之廣大,氣魄之宏偉,時間之久遠,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築學家稱為世界建築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著歷代萬千勞動者的血汗,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提洛同盟


希波戰爭期間,公元前478年以雅典為首的一些希臘城邦結成的軍事同盟。因盟址及金庫曾設在提洛島,故稱“提洛同盟”,也稱“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同盟初期的宗旨是以集體力量解放遭受波斯奴役的希臘城邦和防禦波斯再次入侵。最初入盟的主要是小亞細亞愛琴海諸島的希臘城邦,後來增至約 200個。入盟各邦可以保持原有的政體,同盟事務由在提洛島召開的同盟會議決定,按入盟城邦實力大小各出一定數量的艦船、兵員和盟捐。從公元前5世紀60年代起,雅典逐漸將提洛同盟變為它控制和剝削盟國的工具,變成事實上的盟主。因而史書中亦常稱提洛同盟為“雅典霸國”或“雅典帝國”。公元前454年同盟金庫遷至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雅典更要求盟國增派援軍和任意增加盟捐。斯巴達則利用盟國的不滿,支持它們反對雅典,脫離提洛同盟。公元前404年,戰敗的雅典根據與斯巴達簽訂的和約,被迫解散提洛同盟。
提洛同盟的建立及其性質的演變,對雅典和加盟各邦以及整個希臘世界的政治、經濟發展都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