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屬
榆科榆屬植物
榆屬(拉丁學名:Ulmus L.),榆科,約40種,分佈於歐洲、亞洲和美洲,我國有23種,南北均產之,除產木材外,亦為很好的觀賞樹或行道樹。喬木;芽有多數、覆瓦狀排列的鱗片;葉2列,互生,有鋸齒,羽狀脈,基部常偏斜;花小,無花瓣,兩性,稀雜性,排成腋生的總狀花序或花束;萼鐘形,宿存,4-9裂;雄蕊與萼片同數;子房1室,無柄或具柄;果為一扁平、圓形或卵形的翅果。
榆屬
屬拼音名:yushu
屬拉丁名:Ulmus
中國植物志:22:335
喬木,稀灌木;樹皮不規則縱裂,粗糙,稀裂成塊片或薄片脫落;小枝無刺,有時(常在幼樹及萌發枝上)具對生扁平的木栓翅,或具周圍膨大而不規則縱裂的木栓層;頂芽早死,枝端萎縮成小距狀殘存,其下的腋芽代替頂芽,芽鱗覆瓦狀,無毛或有毛。葉互生,二列,邊緣具重鋸齒或單鋸齒,羽狀脈直或上部分叉,脈端伸入鋸齒,上面中脈常凹陷,側脈微凹或平,下面葉脈隆起,基部多少偏斜,稀近對稱,有柄;托葉膜質,早落。花兩性,春季先葉開放,稀秋季或冬季開放,常自花芽抽出,在去年生枝(稀當年生枝)的葉腋排成簇狀聚傘花序、短聚傘花序、總狀聚傘花序或呈簇生狀,或花自混合芽抽出,散生(稀簇生)於新枝基部或近基部的苞片(稀葉)的腋部;花被鐘形,稀較長而下部漸窄成管狀,或花被上部杯狀,下部急縮成管狀,4-9淺裂或裂至杯狀花被的基部或近基部,裂片等大或不等大,膜質,先端常絲裂,宿存,稀裂片脫落或殘存;雄蕊與花被裂片同數而對生,花絲細直,扁平,多少外伸,花藥矩圓形,先端微凹,基部近心臟形,中下部著生,外向,2室,縱裂;子房扁平,無柄或有柄,無毛或被毛,1室(稀2室),花柱極短,稀較長而2裂,柱頭2, 條形,柱頭面被毛,胚珠橫生;花梗較花被為短或近等長,稀長達二至數倍,被毛,稀無毛,基部有1枚膜質小苞片,花梗與花被之間有關節;花后數周果即成熟。果為扁平的翅果,圓形、倒卵形、矩圓形或橢圓形,稀梭形,兩面及邊緣無毛或有毛,或僅果核部分有毛,或兩面有疏毛而邊緣密生睫毛,或僅邊緣有睫毛,果核部分位於翅果的中部至上部,果翅膜質,稀稍厚,常較果核部分為寬或近等寬,稀較窄,頂端具宿存的柱頭及缺口,缺裂(柱頭)先端喙狀,內緣(柱頭面)被毛,稀花柱明顯,2裂,柱頭細長,基部無子房柄,或具或短或長的子房柄;種子扁或微凸,種皮薄,無胚乳,胚直立,子葉扁平或微凸。
屬30餘種,產北半球。我國有25種6變種,分佈遍及全國,以長江流域以北較多。另引入栽培3種。
各種榆樹均為喜光樹種,根系發達,耐旱力強,不耐水濕,對土壤要求不嚴,喜土壤濕潤、深厚、肥沃的立地條件。有些榆樹能耐鹽礆。
各種榆樹的木材堅重,硬度適中,力學強度較高,紋理直或斜,結構略粗,有光澤,具花紋,具有韌性強,彎撓性能良好,耐磨損等優點,為上等用材。榆實可食,翅果含油率為20%-40%,以癸酸為主要成分(約佔40%-70%),次為辛酸、月桂酸、棕櫚酸、油酸及亞油酸,是醫藥和輕、化工業的重要原料。
落葉喬木,高達25米。樹皮灰褐色,幼時光滑,老乾則呈圓片狀剝落。冬芽先端不緊貼小枝。葉小、質厚而硬,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先端短漸尖或鈍,基部楔形,不對稱,邊緣有單鋸齒,葉面光滑而有光澤,葉背淡青綠色。花期8-9月,簇生於葉腋。翅果長橢圓形或卵形,先端凹陷,較小,果核位於果翅中間,10月成熟。
榔榆新葉嫩綠可人,樹皮斑駁可觀,樹形優美,姿態瀟灑,枝葉細密,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在庭園種孤植、叢植,與亭榭、山石配植都很合適。栽作庭蔭樹、行道樹或製作成盆景均有良好的觀賞效果。因抗性較強,還可選作廠礦區綠化樹種。
用種子繁殖。10~11月間及時採種,隨即播之。或干藏至翌年春播。一般採用寬幅條播,條距25cm,條幅10cm,每畝用種2~2.5kg。1年生苗高30~40cm。用作城市綠化的苗木應培育至2~3m以上才可出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