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
美國國會的兩院之一
美國眾議院全稱美利堅合眾國國會眾議院(英語: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是美國的立法機構—美國國會的兩院之一,另一院為美國參議院。
美國各州在眾議院中擁有的席位比例以人口為基準,但至少會有一名議員。院內議員總數經法律明定為435名。眾議員任期兩年,無連任限制。眾議院議長由議員選舉產生,傳統上為多數黨之領導人。然而多數黨領袖另由該多數黨於院內之第二重要議員擔任。據美國總統繼位條例,眾議院議長繼任總統之順序僅次於兼任參議院議長的副總統,為政壇上第三重要的領袖人物。
眾議院一般被認為較參議院更具黨派色彩。憲法制定者中有很多人企圖讓參議院(一開始是由州議會選舉)成為眾議院(公民直選)的制衡機構。
眾議院其議場建築物分佈在國會山莊南部。參議院在同一建築物的北部開會。
當地時間2021年1月3日,佩洛西以微弱優勢勝出,再次當選美國眾議院議長。 2021年1月13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表決通過針對總統特朗普的彈劾條款,正式指控他“煽動叛亂”。特朗普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兩度遭彈劾的總統。
2021年7月29日,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19票贊成,208票反對,通過一項新財年支出法案,為避免聯邦政府在秋季停擺起到了推動作用。
眾議院
國會結構是大陸會議所面對之意見分裂的議題之一。埃德蒙·詹寧斯·倫道夫的維吉尼
亞方案要求兩院制國會;其下議院應由人民直選,而其上議院由下議院選出。該方案因為要求代表權以人口數為基礎,因而吸引如維吉尼亞、麻塞諸塞、與賓夕法尼亞等大州的支持;然而,小州傾向要求單院制與平等代表權的紐澤西方案。最後,會議中終於達成了康乃狄克妥協案,又稱大折衷案。在該案中,國會中的一院(眾議院)規定為比例代表制,另一院(參議院)規定為平均代表制。憲法在1788年經必要數目的州數(13州中的9州)正式批准通過,但定於1789年三月四日全面實施。
眾議院於1789年4月1日第一次達到有效法定人數時開始運作。19世紀上半葉,眾議院與參議院經常因包括奴隸制度在內的區域性不和而起爭執。北方的人口較南方多出許多,所以主宰眾議院。然而,北方在各州行使平均代表權的參議院中並無這項優勢。韋慕特但書(Wilmot Proviso)是一個由眾議院一再擁護而在參議院遭到阻擋的例子。韋慕特但書試圖在經由美墨戰爭所獲得的領土上禁止奴隸制度。奴隸制度與其他多項爭議持續至南方諸州脫離聯邦后迅速爆發內戰(1861年–1865年)為止。這場戰爭以南方挫敗並廢除奴隸制告終。重建(Reconstruction)年代跟著見證了共和黨取得多數,許多美國人將之歸因於聯邦在內戰中取勝。重建年代結束於1877年,接續的鍍金年代以民意的尖銳分隔為特徵,民主黨與共和黨雙方各有數次在眾議院奪得多數席位。19世紀晚期與廿世紀早期也見證了眾議員議長(the Speaker of the House)權力的戲劇性增長。眾議員議長的影響力之高漲始自1890年代,共和黨籍議長湯瑪斯·勃蘭契特·瑞德(Thomas Brackett Reed)的任期中。如其綽號“瑞德沙皇”一般,瑞德試圖使他的看法發揮影響力:“最佳的體系為一黨執政,他黨監督。”
美國國會大廈
1970年代中期,眾議院有了主要的改革,加強附屬委員會在委員會主席經費開支上的權力,並允許政黨領袖提名委員會主席。這些行為用以暗中削減“資歷”系統,並降低小部分資深委員對其不喜歡的立法工作之阻礙。1970年代同時也為多數黨控制法案帶來轉變。共和黨僅在1995年在紐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的領導下得到眾議院控制權(見共和黨革命[Republican Revolution])。金里奇試圖通過一個由共和黨支持大型法案:“與美國有約”(Contract With America)來對眾議院進行大規模改革。顯著降低委員會主席的任期為三個兩年任期。
眾議院共和黨領袖約翰·博納
有些州由不具黨派色彩者負責其程序,另有一些州由州議會來進行。最高法院與“Wesberry v. Sanders”一案中明定不規則選區劃分(malapportionment)違憲,各選區內之人口數須約略相同。另外,在選舉權法案(Voting Rights Act)中,州政府不可基於降低少數民族表決權之目的而將選區劃分為傑利蠑螈(gerrymander)式不規則狀。然而,依政治目的而不規則劃分選區未受禁止,即使因此而牽涉到特定民族的聚居地區亦然。憲法並未規定哥倫比亞特區與其他未成主州府的屬地之代表權。
美國國會開幕
另外,憲法規定眾議院可在三分之二多數同意下驅逐個別議員。在美國歷史上,唯有五名議員曾遭驅逐,其中三名於1861年因支持導致內戰的美利堅聯盟國脫離聯邦而遭解職。1980年,麥可·麥爾斯(Michael Myers)因受賄而遭驅逐。較現代的例子則是2002年中詹姆斯·塔福肯(James Traficant)因貪污定罪而遭驅逐。眾議院也有權譴責其議員。讉責案僅須半數通過即可,但不能強迫議員離職。眾議員于姓名前加“閣下”(The Honourable)以示尊崇。只有眾議員們可通稱為“國會議員先生”(congressmen)或“國會議員女士”(congresswomen),參議院雖然也屬國會,但參議員則不適用此稱呼。眾議員平均薪資在2005年為美金162,100。眾議院議長與院內兩黨領袖薪資更高。相較之下,參議員所得同於眾議員,內閣首長為美金180,100,而美國總統為美金四十萬元。
眾議院議長博納
另外,依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規定,任何聯邦或州府官員,若於宣誓效忠憲法后涉及叛亂或協助美國的敵人,依法取消其任國會代表之資格。此一在美國內戰結束后迅速具強制性的條款,企圖阻止支持美利堅聯盟國者擔任議員。該修正案規定,若國會兩院表決通過移除其資格取消,遭取消資格者仍可回任。
眾議院中擁有最多數席位的政黨稱之為多數黨;次多者為少數黨。議長、委員會主席與其他院內職位通常由多數黨議員擔任。其相對職位(如委員會副主席[ranking members])則由少數黨擔任。憲法規定眾議院自行推選議長(The Speaker)。
憲法中雖無明文規定,但眾議院議長一定是眾議員。議長職權依眾議院內規與慣例制定,憲法並未具體規定。議長同時是眾議院領袖及其所屬政黨(一定是多數黨)的領袖。依1947年的“總統繼位條例”(Presidential Succession Act),眾議院議長的總統繼位順序僅次於副總統。議長為眾議院議事主席,但並不主持所有的議事討論,多半會委任其職權給其他議員。
主席席位位於會議廳前方。主席權力廣泛,其中一項重要的權力是控制發言順序。不經主席認可,議員不得發言或提議。而且,主席可裁定“程序問題”(議員抗議發言者違規),但其決議可訴諸全院表決。眾議院議長為其所屬政黨之指導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選擇常設委員會主席。議長裁定由何委員會審議法案、指派法規委員會中部分的成員。在總統職位與國會由不同政黨掌握的情況下,眾議院議長可成為事實上(de facto)的反對黨領袖。
由於眾議院議長為掌控眾議院實權的政黨領袖,該職位一般為政黨利益所用。院內政黨各自選出多數黨與少數黨領袖。少數黨領袖為其所屬政黨徹頭徹尾的領袖,而多數黨領袖則不然。事實上,議長為多數黨領導者,而多數黨領袖則為次高的領導。各政黨也選出黨鞭以確保所屬政黨的表決意向符合政黨領導者的意願。與參議員相比,眾議員較依賴所屬政黨,並通常會依照政黨領袖意向來投票。政黨領袖選擇委員會主席的權力可激勵議員們合作。其結果是,眾議院中的領導地位較參議院中重要,眾議院中的氛圍被認為更具黨派之見。
眾議院內也有不具議員身份者擔任之職位。眾議院主管官員為眾議院執事(the Clerk),負責保管公開紀錄、準備文案、並督導其他院內職員。眾議院執事也在國會每次選出眾議院議長時擔任主持。另一個重要官員為糾儀長(Sergeant-at-Arms),為眾議院的執法首長,維持眾議院議場的秩序與安全。日常警務工作實際上由國會山莊警察部(Capitol Police)處理,其主管單位為糾儀長所轄的國會山莊警政署(Capitol Police Board)。
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
一般說來,各政黨會尊重議員的喜好,依資深程度給予優先權。各政黨在委員會中的席次分配依其整體席佔率而定。
眾議院內最大的委員會為眾議院全院委員會(Committee of the Whole)。如其名稱所示,該委員會成員含括院內所有的議員。全院委員會在眾議院議事廳舉行會議,可審議並修訂法案,但無最終認可權。一般說來,全院委員會的辯論程序較眾議院自身的辯論程序更具彈性。
多數的委員會事務由20個常設委員會執行,每一個委員會都對諸如農業或國際關係等特定部會具管轄權。各常設委員會對其具管轄權部會的相關法案進行審議、修訂與公告。各常設委員會擁有與法案相關的額外權力:他們可阻擋法規進入參議院。常設委員會也監督行政部門各部會與其官員。若要卸除官員職務,常設委員會有權召開聽證會並傳訊證人與相關證物。眾議院也有一個非常設委員會的永久性委員會,即美國眾議院特別情報委員會([U.S. House Permanent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
另外,國會內也設有共同聯席委員會,成員包含參眾兩院議員。有些共同聯席委員會監督獨立的政府組織。例如說,圖書館共同聯席委員會監督國會圖書館。其他共同聯席委員會用以作諮詢報告。例如說,有這麼個租稅共同聯席委員會。法案與人事案並不提交到共同聯席委員會,所以,共同聯席委員會的權力低於常設委員會。參議院每一個委員會與附屬委員會都由一個主席(一定是多數黨籍)領導。
在1970年代之前,委員會主席大權在握。伍德羅·威爾遜稱:權力並不集結在任何一處,反而像是故意政策性的分散給各小小的老大們。權力,像過去的時代一樣,分割為四十七塊領地。每塊各有作為領地貴族的常設委員會,與作為其領主的委員會主席。這些瑣屑的貴族們-其中有些權力稍高,但無人具全權處理的權威-會在其所屬領地上行使專制權威,有時威脅著撼動王國本身。以前,委員會的主席資格純粹取決於資深程度,然而,這樣的規矩在1975年改變,允許黨團推選委員會主席。在1995年委員會主席的權力廣泛,可控制委員會議程,也可阻止委員會通過法案。思想新潮的委員會主席並不會強力運用自己的影響力,雖說仍有些例外。僅次於主席的委員會委員是由少數黨擔任的委員會發言人,通稱副主席(Ranking Member)。
舉行會議中
眾議院會議廳的一端是議長主持會議的主席台。主席台底層供院內職員及其他官員使用。議員們的議席排列為半圓形,以中央寬闊的走道分隔開。傳統上,民主黨議員的席位在右方,共和黨在左方,以主持席面對方向為準。會議一般在星期一至五召開,在星期六、日召開的會議極為罕見。會議過程一般對公眾開放,並由C-SPAN頻道對外播出。眾議院議事程序不僅要依法,還要依照多樣的慣例與傳統。眾議院大多依全體一致同意的方式豁免自身若干嚴格的條款(包含辯論時間限制)。任何議員都可以阻擋全體一致同意的協議,但實際上,這樣的反對極其少見。會議主席行使眾議院議事法規,並可警告脫序的議員。
提出議案
實際上,眾議員會基於禮貌而附議書面表決的請求。在某些情形下,例如表決年度預算時,會自動進行書面表決,眾議院內的表決有三項慣例。第一,眾議院以電子錶決器進行表決。議員們使用身份鑒別卡在院內44個投票站之一記錄其表決意向,幾乎所有表決都是以電子錶決器進行。第二,眾議院可進行口頭表決。議員們投下色卡以表示其向:綠色表示同意,紅色表示反對,而橘色則表示表決時在場(棄權)。口頭表決一般只在電腦故障時舉行。最後,眾議院可進行唱名表決。院內職員朗讀議員名冊,由被點到者宣布其表決意向。此一程序僅在非常正式的選舉中進行(例如議長選舉),因為點名數百名的議員極為耗時。表決傳統上持續約15分鐘,但在領導者需要聯絡更多議員時可延長。2003年的處方葯津貼(Prescription Drug Benefit)表決開放達三小時,自下午三點至六點。
2005年的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CAFTA)表決開放也達三小時,自午夜十一點至二點。議事主席可如其他議員一般投票。表決結果若為平手,議事主席並無投決定票(casting vote)之權(除非他尚未投票)。在平手的情況下,法案宣告不成立。
奧巴馬在眾議院投票
在美國歷史上,眾議院曾十六次彈劾政府官員,其中七位官員遭判決解職(其中一人在參議院完成審判前辭職)。只有兩名總統曾遭彈劾:1868年的安德魯·強森與1999年的比爾·柯林頓。兩次彈劾案都以失敗告終。在強森一案中,參議院僅以一票之差未達判決成立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在美國憲法第十二修正案中,眾議院有權在沒有總統候選人取得選舉人團多數支持的情況下,推選總統。第十二修正案要求眾議院自選舉人團得票數最高的兩名候選人中選出一名。憲法規定‘選舉須由州府舉行,各州的代表各有一票’選舉人團中的平手僵局非常罕見。在美國歷史上,眾議院僅有兩次須打破此種僵局。在1800年眾議院選出托馬斯·傑斐遜擠下阿倫·伯爾(Aaron Burr)。在1824年眾議院選出約翰·昆西·亞當斯擠下安德魯·傑克遜。打破僵局以選出副總統的權力屬於參議院。
大多數法案會送入國會兩院其中之一。憲法規定『所有將增加歲入的法案應由眾議院首議』。所以參議院無權提案徵稅。參議院所無權首議的撥款法案或授權開支聯邦資金的法案,眾議院可自行提出。歷史上,參議院曾論證此一有利於眾議院的解釋。然而,對參議院所提出的撥款法案,眾議院就是拒絕審理,因此實際上奠定了這項論爭的結果。憲法阻攔參議院討論歲入相關法案是基於英國國會的運作方式,在英國只有英國下議院可行提出該種議案。
雖然不能自行提出歲入法案,參議院仍有權對之修訂或駁回。正如伍德羅·威爾遜所寫道 參議員(對歲入案)的修訂權已達到所能容許的最寬鬆範圍。上議院可以加入自己喜歡的條文,可以完全與初始提案無關且插入全新的條款,調整開支數目甚至其目的。就從眾望所歸的會議廳所送來的資料而言,他們立下的是全新的法條。包含歲入法案在內,任何法案都須經參眾兩院認可才能成為法律。兩院必須通過完完全全相同一致的法案版本。若有不同,可召開兩院議員聯席的協商委員會(conference committee)解決。法案通過參議院的流程,請見國會法案(Act of Congress)。
眾議院進行表決
2010年3月21日,眾議院最終以219票對212票批准了參議院醫保改革議案。最終版本醫改法案將使3200萬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獲保,從而使全美醫保覆蓋率從85%升至95%左右。同時,法案在生效后第一個10年內有望使美國政府預算赤字減少1380億美元,在第二個10年內減少約1.2萬億美元。法案在生效后第一個10年內將耗資9400億美元。
2013年1月23日,美國眾議院以285票贊成、144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無預算、不得薪”的短期內上調公債議案,允許美國聯邦政府通過財政部發債維持運營至2013年5月19日,為國會長期上調債務上限、避免債務違約爭取斡旋空間。
在435席的眾議院,共和黨從原來的179席將增至243席(民主黨從原來的256席降至192席)。共和黨員只要贏39席,就超過半數,成為多數黨;贏了64席。這是過去68年來,共和黨獲得的最大勝利。2011年1月5日,美國新一屆國會議員正式宣誓就職,共和黨人約翰·博納當選新任眾議院議長。
2013年1月4日美國第113屆國會正式宣誓就職。和上一屆國會相比,儘管席位的數目發生了變化,但是美國國會的基本格局還是維持原樣,眾議院仍然是共和黨所把持,在435個席位中,共和黨佔有235席,而民主黨的席位是199個。
2019年1月4日,美國第116屆國會召開,民主黨因在眾議院中擁有多數議席,正式拿到眾院控制權。民主黨領袖南希·佩洛西以220票再次當選眾議院議長。
2020年11月1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民主黨議員提名現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出任新一屆國會眾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