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鄉

西川鄉

西川鄉政府駐地位於縣城西南,海拔2400米,南與永勝縣松坪鄉,西與金沙江為界,與玉龍縣隔江相望,北連翠玉、紅旗、紅橋三鄉。全鄉總面積401.72平方公里,轄七個村委會,127個自然村。

鄉鎮概述


西川鄉轄11個行政村,11700人。境內山、川、原兼有,無霜期140天。年均氣溫8℃,降雨量400—500毫米。土地面積330.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0萬畝,可利用荒山面積15.60萬畝。
近年來,該鄉堅持“原區蘋果山區羊,全鄉都要抓油糧,人人三畝基本田,戶戶百株經濟林,修路拉電搞節灌,栽、種、養、加齊發展”的思路,使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和人均產糧實現了雙過千。
西川鄉位於寧蒗彝族自治縣西南部。東鄰西布河鄉,南接永勝縣松坪鄉,西以金沙江為界與玉龍縣隔江相望,北連金棉、寧利兩鄉。面積401.72(一說404.75)平方千米,人口15524人(2007年末),其中農業人口14991人,非農業人口633人。有彝、普米、漢、傈僳、納西等五種民族,其中,彝族13959人,普米族650人,漢族150人,傈僳族35人,納西族5人。轄大白地、沙力河、沙力、竹山、界馬、石門坎、黑赤地7個行政村,127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磨房坪,距縣城57千米。境內屬高寒山區,最高海拔4072米,最低海拔1960米,平均海拔2328米。有竹山河、子布河、沙力河三條河。屬立體氣候。有竹山、曼頭山、木堆窩、白坡林、沙林等風景區。
郵編674305

歷史沿革


1950年稱西川片,1956年成立西川區,1958年改公社,1962年改區,1969年改陽公社,1972年更名西川公社,1984年改西川區,1987年改西川鄉。1997年,面積401.7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轄沙力河、沙力、大白地、竹山、界馬、黑赤地、石門坎7個行政村。

下轄村莊


[大柏地村]位於西川鄉中部,距鄉政府所在地1千米。東鄰西布河,南鄰沙力河,西鄰子布河,北鄰沙力。面積78.53平方千米,海拔2380米。人口3202人(2006年),其中農業人口3058人。轄新村一、新村二、長旺一、長旺二、小廠一、小廠二、菜黑地、蒼房西、新農一、新農二、小坪子、西方坪、李加村、李子坪一、李子坪二、海子社、麥加坪、硝水坪一、硝水坪二、菠蘿坪一、菠蘿坪二、馬龍台、關山、草坪子一、草坪子二25個村民小組。
[界馬村]位於西川鄉西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29千米。東鄰沙力河,南鄰黑赤地,西鄰石門坎,北鄰竹山。面積61平方千米,海拔2340米。人口1707人(2006年),全為農業人口。轄上倮米、下倮米、雜臘坡、農場、叉河、高明、界馬、踏地坪、大坪子、紅岩、柏坡林、小坪子、馬鹿塘、田坎落、王利馬、硝水坪16個村民小組。
[黑赤地村]位於西川鄉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45千米。東鄰西布河,南鄰永勝,西鄰永勝,北鄰界馬。面積13.63平方千米,海拔2860米。人口1013人(2006年),其中農業人口1002人。轄紅岩、紅星、反修、立新、核桃坪一村、核桃坪二村、大坪子、東紅、何家村、解放村、灌灌山、亮山、龍洞坪、創業、松泉15個村民小組。
[石門坎村]位於西川鄉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26千米。東鄰黑赤地,南鄰古城區,西鄰永勝,北鄰竹山。面積35.37平方千米,海拔3010米。人口1331人(2006年),其中農業人口1325人。轄拖比林、綠化、大公山、開坪、蒼莆地、大力坡、新紅、茨里坪、麻頭山、石門坎、創新一、創新二、王加三13個村民小組。
[沙林村]位於西川鄉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23千米。東鄰西布河,南鄰大柏地,西鄰金棉,北鄰寧利。面積44.78平方千米,海拔2870米。人口1915人(2006年),其中農業人口1908人。轄新村、沙家村、楊家村、新明、牛窩子、華新、李家村、加巴村、遠家溝、松林、中梁、小坪子、金星、木堆窩、木香坪、竹林16個村民小組。
[沙力河村]位於西川鄉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5千米。東鄰西布河,南鄰拉壩子,西鄰樹底,北鄰金棉。面積68.79平方千米,海拔2200米。人口2740人(2006年),其中農業人口2719人。轄海落河、河邊村、瓦廠、公區岩、南瓜坪、河東、小丫口、讓水、羊馬路、長剛地、海都瑪、大灣子、巴散拉、大廠、先鋒、河西、羊加坡、河南、永紅、永興20個村民小組。
[竹山村]轄下金型、上金型、梨園、核桃坪、前進、小落角、翻身、新農、大灣子、干龍洞、加巴村、竹林、李家村、唐家村、紅旗、下萬落河、上萬落河、馬道子、馬龍萬、大喬山、臘木河、盧房坪22個村民小組。
530724208:~201大柏地村 ~202沙力河村 ~203沙力村 ~204竹山村 ~205界馬村 ~206石門坎村 ~207黑赤地村

特色產品


該鄉年產的灘羊毛、二毛皮、山羊絨、羊羔肉、胡麻油及蕎面製品遠近聞名。有“黃衣國老”之稱的名貴中藥材甘草遍地皆是。馬坊塬盛產蘋果,素有“蘋果之冠的搖籃”之美稱。
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西川鄉 2005年末,全鄉總戶數4336戶,總人口14719人,其中農業人口14288人,出生人口62人,死亡人口67人。全鄉年末耕地面積1.71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0623畝,糧食產量3954噸,人均有糧269千克。
年末,全鄉生豬存欄9118頭,出欄51335頭;大牲畜存欄8891頭,出欄1642頭,羊存欄24643隻,出欄6235隻。

民族介紹


居民多數系彝族,有少數傈僳族、漢族、普米族、納西族居住。

農作物介紹


主產馬鈴薯、玉米、小麥、蕎子、燕麥。土特產品有當歸、木香、茯苓、木耳、蘑菇等。

人文地理


沙力河:源出木碓窩梁子南側,北南流向,長80公里,經沙力、大柏地、沙力河,融入金少江。畢摩文化與民族竹口弦的傳承更是增添無限風光。麗寧公路讓其旅遊業發展帶來良好機遇。

農村經濟


西川鄉
西川鄉
該鄉支柱性產業以花椒和白芸豆為主,目前西川花椒在本縣乃至本市得到了市場的承 認,根據本鄉具體情況,在今後的發展思路中,花椒仍舊扮演著重要角色。西川鄉到2007年糧食總產量預計達到4027噸,比2002年的3885噸增加187噸,增長5%,年增長1% ,農村經濟總收入預計達到2047萬元,比2002年的1023萬元增加1024萬元,增長90% ,年增15%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47元,比2002年的368元增加279元,增長76%。

特殊產業


根據本鄉的具體情況,主要開發了花椒、白芸豆等種植業,結合實際情況,大力發展畜牧業。

基礎設施


西川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關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工程,從而增強該鄉的發展後勁。首先,堅持不懈地抓好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積極爭取立項和投資土地整治項目、新農村建設工程,數字鄉村工程以增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其次,在交通建設上在繼續鞏固原有公路的基礎上,加快竹山、黑赤地、界馬公路的建設
三是加大電力建設、全面實施村村通電工程,力爭實現未通電的竹山、石門坎、黑赤地架設高低壓輸電線路,實現村村通目標。
四是積極爭取項目建設鄉街道文明衛生路,基本實現中級農貿交易市場目標。
西川鄉
西川鄉
五是繼續加強電信事業建設,在鞏固原有的基礎上建設鄉政府所在地移動機站,同時進一步提升程式控制、移動、數字傳輸網路,確保上令下傳,下情上達的暢通和信息服務。

交通衛教


1977年修通公路。1989年,拓寬路,始通客車。文教衛生事業,從無到有,現有鄉辦中學1所,小學32所,其中完小9所,在校學生1394人。建有電影院、文化站、衛生院、獸醫站各1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