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思想史

兩漢思想史

《兩漢思想史》是2001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復觀,全書共分三卷。

圖書信息


書名:兩漢思想史
圖書編號:1243933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定價:98.0
ISBN:756172816
作者:徐復觀
出版日期:2001-01-01
版次:1
開本:16開

簡介:


《兩漢思想史》三卷是徐先生於上一世紀70年代陸續出版的代表性巨著,那時他已是七十歲的人了。第一卷原名《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是《兩漢思想史》的背景篇,后兩卷是正篇。
徐著《兩漢思想史》的鮮明特點是:
第一,通過對周秦漢,特別是漢代社會政治結構的探討,深刻揭露、鞭笞了專制政治。徐先生著力檢討中國傳統政治,批判一人專制。在《封建政治社會的崩潰及典型專制政治的成立》、《漢代專制政治下的封建問題》、《漢代一人專制政治下的官制演變》等長篇專論中,徐先生從制度上詳考了中國專制政體的形成與演變,分析了宰相制度被破壞的過程,不僅指出“家天下的法制化”的弊病,而且刻劃了專制者的心理狀態。他說:“一人專制者的心理,即使是自己所建立、所承認的客觀性的官制乃至任何制度,皆可由他一時的便宜而棄之如遺。”“一人專制,需要有人分擔他的權力,但又最害怕有人分擔他的權力。這便使宰相首遭其殃。另一方面,則是出於由一人專制自然而然所產生的狂妄心理,以為自己的地位既是君臨於兆民之上,便幻想著自己的才智也是超出於兆人之上。這種無可倫比地才智自我陶醉的幻想,便要求他突破一切制度的限制,作直接地自我表現。”(第一卷,第153頁。)當然,在我們看來,專制者的心理是其次的,決定政冶結構的關鍵尚不在此。政治、經濟資源配製的狀況,軍事的壓力,財產與權力分配與再分配的成本和效益的問題,是制度建構與政治架構修正的主要原因。
錢穆(賓四)先生對漢代政治的描述與評價(請見《國史大綱》),與徐先生大相徑庭。錢穆以歷史學家的眼光,指出漢代政治是文士政治,非專制政治,在制度建設上奠定了中國政治的格局,其成就大於負面。按錢穆的看法,秦漢以降,中國傳統社會使平民通過教育可以參與政治的機制,特別是有“考試”與“銓選”制度為維持政治紀綱的兩大骨幹,溝通社會與政府,則不可以對兩千年歷史一言以蔽之曰“專制”、“黑暗”。徐先生曾經老實不客氣地著文批判錢先生是“良知的迷惘”。徐指出他自己“所發掘的卻是以各種方式反抗專制,緩和專制,在專制中注入若干開明因素,在專制下如何多保持一線民族生機的聖賢之心、隱逸之節,偉大史學家文學家面對人民的鳴咽呻吟,及志士仁人忠臣義士,在專制中所流的血與淚。”(徐文見台灣《華岡學報》1979年第8期)
徐錢間的公案今且不表,由是大概可以知道徐氏是一位情感奔放的學者。讀《兩漢思想史》,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他的民主政治的情意結。蕭公權先生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秦漢至清末,以君道為中心,“專制政體理論之精確完備,世未有逾中國者。”(見蕭著下冊,第947頁)按蕭公權的看法,這二千餘年,中國政治體制和政治思想“多因襲而少創造”。而徐復觀先生則充分論證了周室宗法封建解體的原因、過程與秦漢專制政體的形成演變問題,乃至中國姓氏的演變與社會結構、專制政治與宗族的關係等。請注意,徐先生使用的“封建”概念是準確的,是中國古代的原始涵義,而我們現在習見的“封建社會”概念是不準確的,是西方史的涵義,類似於徐著中的“專制政治”的意思。
第二,與上一個問題有關,徐著特別重視知識分子問題。第一卷有《西漢知識分子對專制政治的壓力感》的專論,第二卷有關《呂氏春秋》、陸賈、賈誼、《淮南子》與劉安董仲舒揚雄王充等思想的論述,第三卷有關《韓詩外傳》中士的立身處世和“士節”的強調,及有關太史公在《史記》中所表現的史學精神與目的的論述,都涉及到知識分子問題。徐先生說:“若不能首先把握到兩漢知識分子的這種壓力感,便等於不了解兩漢的知識分子。若不對這種壓力感的根源——大一統的一人專制政治及在此種政治下的社會作一確切的解析、透視,則兩漢知識分子的行為與言論,將成為脫離了時間空間的飄浮無根之物,不可能看出它有任何確切意義。”(第一卷,第167頁)西漢知識分子為什麼反秦?反秦實際上即是反漢。為什麼喜歡《離騷》?那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的處境與心境之自況。司馬遷的“意有所鬱結”的感憤之作,東方朔的《答客難》,揚雄的《解嘲》,班固的《答賓戲》等等,都是壓力之下知識分子對命運、遭際的情感抒發。
在第三卷《原始——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學的成立》這一專論中,徐先生不僅考察了“史”的原始職務,與祝、卜、巫的關係,尤其論述了史職由宗教向人文的演進,宗教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交融。優秀的史官,實際上正是以“代天行道”的宗教精神來執行他的莊嚴任務的。這就是一種“書法”。孔子讚揚的“古之良史”董狐和為了寫出“崔杼弒其君”而犧牲的兄弟三史官及前仆後繼的史官即是明證。徐先生說:“這不是西方‘愛智’的傳統所能解釋的。因為他們感到站在自己職務上,代替神來做一種莊嚴的審判,值得投下自己的生命。”(第三卷,第143頁)全書對漢代優秀知識分子以理想指導、批判現實政治的研究,甚有獨到之見。這也使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中國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入世關懷、政治參與和不絕如縷的犧牲精神。
知識分子,特別是人文知識分子,以價值理念指導、提升社會政治。請讀者讀一讀本書二卷《劉向<新序>、<說苑>的研究》第五節有關劉向針對現實政治、突破現實政治的理想性的討論和第六節“以士為中心的各種問題”以及《賈誼思想的再發現》第五節“賈誼政治思想中的現實性與理想性”。從這裡可知儒家政治理念的功能和儒家政治思想不同於、高於法家政治思想的緣由。“以民為本,以民為命,以民為功,以民為力,一切過失,都由君與吏負責,決不能諉之於民。”(第二卷,第85頁)徐先生特別肯定“政治以人民為主”的觀點,又善於發掘傳統政治思想的資源,沒有陷於今天自詡為“自由主義者”的某些人的淺薄與狂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