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兆鏞

民國革命英雄

汪兆鏞(1861年6月6日—1939年7月28日) ,字伯序,號憬吾,晚號清溪漁隱。原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咸豐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1861年6月6日)生於廣東番禺。

1884年(清光緒十年)選學海堂專課肄業;次年舉優貢生,以知縣用;1889年中舉人;岑春煊督粵時,延入幕府司奏章。辛亥革命后,避居澳門,以吟詠、著述自適。1918年曾參與修纂《番禺縣續志》,著有《稿本晉會要》《元廣東遺民錄》《三續碑傳集》《微尚齋詩文集》《嶺南畫征略》等。

1939年7月28日病故於澳門。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汪兆鏞自幼聰穎,歲能詩。少從叔父汪瑔讀書於隨山館。
青年時入10廣州學海堂為專課生,得山長陳澧教導,為陳門高足之一。在學與梁鼎芬等人過從甚密,後來在纂修《番禺縣續志》中結成親密友誼。

參加革命

光緒十五年(1889)中舉之後,曾赴京兩次會試受選為謄錄,然後南歸輾轉於廣東各州、縣為幕府。時值岑春煊出
個人照
個人照
任兩廣總督,聘入督府掌司奏章,備加敬禮,還保奏加四品頂戴,薦任湖南知縣。但他矢志於鑽研經史、金石和詩文,謝而不就。
辛亥年(1911)武昌起義告成,民國始建,汪兆鏞無獻身革命之志,有甘當清末遺民之心。他稱武昌起義首開民國紀元為“國變”,於同年赴澳門僑居。
民國元年(1912)在澳門所撰詩文不少,多懷舊厭新之作,慨嘆所謂“禮教亡矣!何以國為”。在此期間,他兩上羅浮山,住酥醪觀,自號“覺道士”,又游杭州西湖、蘇州虎丘諸名勝。行跡到處,皆有詩文,與四海名流廣結文字之交,收藏書畫不惜重價,故所獲極豐。

晚年生活

汪兆鏞晚歲蟄居澳門前後20餘年。當抗日烽火瀰漫全國,中華兒女無不投身抗日救亡之時,傳來汪精衛投敵賣國的消息,他深以為恥,乃告誡子孫勿賣國求榮。於1939年病故。后歸葬於廣州三寶虛蜆崗。

軼事典故


汪兆鏞不當民國官
辛亥革命成功后,新政府曾邀請汪兆鏞出任地方官職,但汪兆鏞以清朝遺老自居,不肯任事於民國。1912年,其異母弟汪精衛請他替民國政府效力,也被他一口回絕,言誓不屑為朝秦暮楚之徒。后胡漢民邀汪兆鏞任總秘書席,他辭之。粵鹽商公請汪兆鏞為鹽政治局長,他又辭之。
以清朝遺老自居
民國建立十餘年間,汪兆鏞多次攜眷去澳門避亂。他常以遺老自居,對清帝溥儀尊敬有加。居澳門時,他和一批同樣自詡為先朝遺老的仁人學者,以詩歌表達不事民國新朝之志。由於汪兆鏞堅持其遺老立場,終得清遜帝溥儀親書“福”字之賜。他喜不自勝,即名其居所為“賜福堂”,甚至在他去世后,清遜帝溥儀再賞以“志節不移”匾額。
汪文貪污交公
汪兆鏞次子汪宗洙是跟著宋子文做事的,其侄女汪文就利用他的關係,進入到廣州印花稅局工作,但她的真實身份卻是中共地下黨。汪文在印花稅局“貪污”了幾十萬塊錢,後來她在澳門找到黨組織,將這幾十萬元全部上交。

個人作品


汪兆鏞書
汪兆鏞書
著有《碑傳集》《孔門弟子學行考》《補三國食貨刑法志》《晉會要》《番禺縣續志》《金石篇》《元廣東遺民錄》《微尚齋雜文》《微尚齋詩》《雨屋深燈詞》《續舉貢衣》《山陰汪氏譜表》《老子道經撮要》《棕窗雜記》《澳門雜詩》《東塾遺詩》《憶江南館詞》《誦芬錄》《廣州城殘磚錄》《廣州新出土隋碑三種考》《兆鏞印存》及《微尚齋叢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