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羚牛

四川羚牛

羚牛四川亞種即四川羚牛,(學名: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已取消亞種,提升為獨立種-四川羚牛。體形粗大,肩高100-130厘米;尾長15-20厘米;重量250-400公斤。雄性和雌性均具較短的角,角呈扭曲狀,一般長約20厘米。頭如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驢其體型介於牛和羊之間,但在牙齒、角、蹄子等更接近羊,是一種大型牛科食草動物。

棲息於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喜群居,每群約20-30頭,多至50頭。體型雄健,性情兇悍。主要以草、樹葉及花蕾為食,一般在白天活動。冬天組成小規模的種群,夏天時種群數量可擴充到100頭以上,年長的公羚牛則基本為獨居。交配季節為7-8月份,孕期大約8個月,每胎產1仔。平均壽命為12-15年。

正文


四川羚牛

簡介


綱:哺乳綱
動物名稱:四川羚牛 SI CHUAN LING NIU
科:牛科
拉丁名: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
英文名:Sichuan takin
四川羚牛
四川羚牛
自然景觀羚牛四川亞種在四川省的分佈區地貌可分西北的高原與山地和東南部的高山峽谷。高原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可分為兩個梯級,高的一級海拔4000-4800m,低的一級3700-4200m。地面以丘狀高原出現,長江水系的金沙江、雅礱江鮮水河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涪江白龍江,以及黃河水系的白河、黑河等支流上游迂迴其間,切割較淺,河谷寬展,谷底水流散漫,沼澤較多,廣泛分佈著草甸和灌叢原多分佈於大雪山中段以西,沙魯里山和金沙江以東,它們的邊緣已多被流水分割,南北縱列,長江水系各河谷穿插其間,但頂面仍較寬坦,河流兩岸發育有二、三級階地。廣大山原面上分佈著草甸或灌叢,河流兩岸谷坡生長著茂密的森林。

詳細介紹


四川羚牛又稱藏牛羚、盤頭羊(川北)、野牛和封牛(川西)、山牛和野山牛(甘肅)、“食鹽獸”、“勒依尼”(彝族)、“弄”(藏族)。四川羚牛成年獸體重300-600kg,全長2m 左右。體型龐大粗重,四肢粗笨,肩高大於臀高,尾短,約10-15cm。體為淡棕褐-灰褐,吻、背及臀有黑色斑駁;背中具灰黑色背紋。鼻部大而裸露。喉具長毛(俗稱“羊鬍子”),額上具有由上而後轉向外后的扭形角。
四川羚牛主要出沒於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高山、亞高山森林、灌叢或草甸,海拔1500-4000m間。有季節性遷移現象,但其主要棲息地是在海拔2000-3400m的針闊混交林或針葉林。多營群棲,集群數量變化很大,少則3-5頭,一般為10-45頭,在冬季常聚合成60-130頭大的聚集群。它們活動範圍可達100餘平方公里。春季主要在河谷以青草嫩枝葉等為食,夏秋逐漸上移以枝葉和高山草甸的籽實和草料為食。冬季主要以箭竹、玉山竹和巴山木竹等屬的高山竹類為食。它們所採食的植物種類十分廣泛。
四川羚牛如同大多數偶蹄目一樣,具有舔食鹽鹼,以獲得微量元素的習性。每個社群的活動範圍內,往往都有一兩處含鹽鹼較多的地方或含硫的泉水,俗稱鹽場、牛場、鹽井或臭水。它們年復一年地在一定時間(5-10)、一定地點,多於夜間來舔食,故還可藉以布置人工鹽場,同樣可以招引羚牛來舔食。
四川羚牛於4歲性成熟,繁殖期在6-8月,孕期8-9月,於次年3-5月一般產1仔,偶產2仔。在羚牛棲息環境里的天敵有豺、豹和馬熊
羚牛和山羊一樣,凡是能夠到達它們寬闊嘴邊的植物,幾乎都吃,它的食料至少包括100多種植物,甚至可達300種。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營養,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藥,有止瀉驅蟲的功能,能抵禦疾病,它還喜愛舐食岩鹽、硝鹽或喝鹽水以滿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鹽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點喜群棲。羚牛春季採食禾本科、百合科青草、竹筍與竹葉以及灌叢的一些嫩枝幼葉。夏季遷移至高處採集多種維生素及澱粉的草本植物。秋季採食植物的果實,冬季進入高山台地或向陽的山地,主食箭竹,冷杉等樹皮及灌木嫩枝。

保護級別


2021年2月1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布,四川羚牛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