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霜疫霉

荔枝霜疫霉

荔枝霜疫霉病是最嚴重的荔枝病害,它為害荔枝葉片、花穗、結果小枝、果柄、幼果,將近成熟及成熟果受害尤為嚴重。此病可引起大量落果、爛果。損失率可達30%~80%。

癥狀


嫩葉容易受害,形成不規則褐色的斑塊,濕度大時,葉的正、背面都呈現白色霉狀物(即病菌孢囊梗孢子囊)。較老熟的葉片受害時通常在中脈處斷斷續續變黑,沿中脈出現褐色小斑點,后擴大成為淡黃色不規則的病斑,完全老熟的葉片一般不受害。
花穗受害造成花穗變褐色腐爛,病部產生白色霉狀物。
結果小枝、果柄受害形成褐色的、病部與健部的界限不很清楚的病斑,高濕時產生白色的霉層。
果實受害時,可在果實的任何部位發生,病斑褐色,不規則,無明顯邊緣。潮濕時病部長出白色的霉層,病部擴展極為迅速,導致全果變褐,果肉糜爛並有褐色的汁液流出,病果容易脫落。

病原


荔枝霜疫霉病的病原是一種真菌,稱為荔枝霜疫黴菌【Peronophthora litchii(Chen)exKo et al.】,孢囊梗樹枝狀,不對稱分枝,無色,多隔,小梗末端尖,其上著生一個孢子囊或進一步延伸產生新的孢子囊梗。孢子囊無色至淡褐色,檸檬形,頂端乳突狀,成熟后釋放出遊動孢子。有性階段產生卵孢子,球形,無色至淡褐色,光滑。
荔枝霜疫病菌在11~33℃均可形成孢子囊,在22~25℃時形成的孢子囊最多,孢子囊在8~22℃均能萌發形成遊動孢子,但在26~30℃則直接萌發成芽管。在14℃下遊動孢子從形成至釋放只需30分鐘。
此菌對荔枝的致病力極強,在自然條件下除侵染荔枝外,還可侵染番木瓜,人工接種可侵染番茄絲瓜的果實。

發生過程及發病條件


根據研究表明,當年落在地面上的病果,在9月份前後,在爛果的果皮內側陸續形成卵孢子,落入土壤越冬。第二年早春在適溫高濕條件下,卵孢子便萌發產生孢子囊及形成大量的遊動孢子,成為主要的初次侵染來源。樹冠上患病的花枝、果枝,入冬后也可產生少量的卵孢子。
此病發生的最適溫度是22~25℃,超過28℃病害的發展就受到抑制。
荔枝霜疫病在侵染過程的各個時期都要求高濕度,否則,有適宜的溫度條件都不會造成為害。在高濕的條件下,此菌在11~30℃均可侵入荔枝果,在18℃只需5分鐘便可侵入。最適的擴展溫度為25℃,在25℃下,從病菌的侵入到癥狀表現不到24小時。廣州地區4~6月份是多雨季節,有利於病原菌的繁殖和侵入,病原菌的再侵染頻繁,是荔枝霜疫病在該地區經常流行的主要原因.在這期間如雨量較少,霜疫病的發生就會輕得多。
在一般情況下,枝葉繁茂、結果多的樹發病較多。同一株樹,樹冠下部結果多,較蔭蔽,病害發生較早較重。
凡土壤比較濕潤肥沃或施氮肥過多、植株生長繁茂而葉色濃綠的樹,發病也較多。
此菌對荔枝的致病力極強,目前,廣東省栽種的主要荔枝品種均不抗病,一般早、中熟種發病較重,遲熟種發病較輕。是因為前者在開花及果實成熟階段正處於廣東的多雨季節,後者在果實成熟時,也正碰上多雨季節,但遲熟品種結果偏晚,此時雨水少,溫度較高,不利於病菌的生長、繁殖,故病害發生較輕。遲熟品種在果實成熟期遇上連續下雨,則此病同樣發生嚴重。
此病一般在將近成熟或成熟果實發生較重,未成熟的果實發生較輕。

防治方法


根據此病缺乏抗病品種、潛育期極短以及再侵染頻繁的特點,防治荔枝霜疫霉病應採取以降低果園的濕度、減少侵染來源、在發病初期進行藥劑保護的綜合防治措施。
①降低荔枝園的濕度 要修好果園的排灌系統,防止果園積水,荔枝採收后,要把病蟲枝、弱枝以及過密的枝葉徹底修去,做到樹冠通風透光良好,雨後樹冠容易乾爽。
②減少病害的初侵染來源 主要做好兩方面工作:在每年9月前把落在地面上的病果、爛果收集乾淨,拿到果園外深埋或燒毀處理,防止卵孢子形成后落入土壤越冬;根據每年3-4月份的溫度和濕度,預測卵孢子的萌發時間,在卵孢子萌發時期(廣州地區約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用1%硫酸銅溶液或1%波爾多液噴灑樹冠下面的土壤表面。把萌發的孢子囊殺死。
③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礎上,進行藥劑保護。
噴葯時間:於花蕾期、幼果期和果實成熟期進行噴葯保護。噴葯的次數要根據當時的天氣(特別是雨天)情況及病害的發展情況而定。如遇到連續下雨,要搶晴噴葯。果實成熟階段是最易感病時期,要密切注意天氣情況,進行噴葯保護。
有效藥劑:64%殺毒礬M8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8%瑞毒霉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90%乙磷鋁(疫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0.5%波爾多液(只宜在幼果期使用);72.2%普力克水溶液600-800倍液.
④加強管理 冬季要對荔枝進行鬆土、施肥、培土,使果樹長勢良好,提高其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