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洞鄉

融水苗族自治縣下轄鄉

地處桂西北國家自然保護區九萬大山山脈腹地,4A景區貝江河的源頭,北與貴州省榕江縣及本縣同練瑤族鄉交界,南鄰羅城縣龍岸鎮,西連環江縣東興鎮,東接三防鎮和滾貝侗族鄉,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91公里,309省道線貫穿全鄉四個行政村。

全鄉總面積2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353畝(水田7986畝,旱地7363畝),林業用地面積189平方公里,活立木總蓄量63萬立方米,杉木15164畝,竹林10271畝,八角5000畝,森林覆蓋率為83%。現轄騰合、廖合、結合、平時、八洞、羅洞、產儒、新合、池洞九個行政村,113個自然屯,140個村民小組,有壯、漢、苗、瑤、侗、水等民族,其中壯族佔有人口的60%。現有衛生院1所,中心小學1所,村小2所,教學點2個,在校學生700餘人。

2021年,融水苗族自治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汪洞鄉常住人口為11015人。

行政區劃


政區沿革

清屬羅城縣。1933年,設有公義鄉,屬羅城縣。1952年8月,劃歸大苗山苗族自治區(縣級)管轄。1959年5月,設立汪洞公社,划轄原三防公社的騰合,廖合、羅洞、池洞、產儒、平時、新合等7個大隊和滾貝公社劃出結合大隊。1962年7月,汪洞公社併入三防區。1968年12月,復設汪潤公社。1984年7月,汪洞公社撇改為汪洞鄉。1989年,汪洞鄉設9個村公所、33個村民委員會。

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騰合、廖合、八洞、羅洞、池洞、平時、新合、產儒、結合9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790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00餘人,城鎮化率3.9%。另有流動人口989人。總人口中,男性9146人,佔51.07%:女性8763人,佔48.93%;14歲以下2602人,佔14.53%;15~64歲13418人,佔74.92%;65歲以上1889人,佔10.55%。總人口中,以壯族為主,達11075人,佔總人口的61.84%;有漢、侗、瑤等3個民族人口6834人,佔總人口的38.16%。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有侗族1415人,瑤族1176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10.5%0,人口死亡率7%0,人口自然增長率3.5%。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31.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9千米,總面積302.88平方千米。其中陸地299.31平方千米,佔98.82%;水域3.57平方千米,佔1.1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9.13人。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地處九萬大山邊緣,地勢為西高東低。地形以山地為主,山脈、河流縱橫交錯。主要山脈有九萬大山。地面高程--般在海拔290-1500米,境內最高峰位於高老山,海拔1683.1米:最低點位於鄉政府駐地,海拔287.2米。
汪洞鄉
汪洞鄉

氣候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溫和濕潤,雨量充沛。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雨量集中,秋季季風涼爽,冬季陰雨少雪。多年平均氣溫19C,1月平均氣溫6C,7月平均氣溫31C,平均氣溫年較差25C。生長期年平均244天,無霜期年平均21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38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989毫米,極端年最大降水量2972毫米(1968年),極端年最少降水量1613毫米(1959年)。

水文

境內屬珠江水系。貝江河上游,境內河道長25千米。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山洪、強風等。洪災平均10年1遇,最嚴重一次發生在1971年6月,洪水災害持續時間約60分鐘,涉及境內9個行政村,受災面積達150公頃。

自然資源


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資源主要為銅、鎳、錫礦,地質儲量1000立方米,可采儲量為7000立方米,集中分佈在池洞村一帶。境內有眼鏡王蛇、果子狸、穿山甲等珍貴動物。

經濟


農業

耕地面積1.47萬畝,人均0.82畝,以種植水稻、玉米,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0.53億元。
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0.39萬噸,人均217千克。主要經濟作物為油菜子。
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0.82萬頭,年末存欄0.49萬頭;家禽飼養量8.94萬羽。
截至2011年末,林地面積19405公頃,有林面積18744公頃,森林覆蓋率83.54%;主要以杉木為主,蓄積量為813743立方米,2011年,採伐量為994立方米。

工業

以水力發電、木材加工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1300萬元,擁有工業企業5家,職工95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0萬元,比上年增長2.7%。

商業外貿

2011年,城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0.15億元。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214萬元,比上年增長71.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0.5萬元,比上年增長150.88%。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8.24萬元,增值稅98.4萬元,企業所得稅67.36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19.5元,比上年增長69.8%。
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1573萬元,比上年增長23.43%;各項貸款餘額2312萬元,比上年增長27.31%。

名優特產

主要有“五香”,即香豬、香鴨、香菇、香糯、香草,古往今來,名揚中外。除此有八角、竹筍、牛臘干(即本地肉質鮮美的黃牛牛肉烘乾而成)、以及杜仲靈芝菌等各類名貴中草藥材。

文化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個:各類圖書室12個,藏書3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50人。民族節日有“龍獅節”“中元節"。

社會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快速。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居民用上了自來水,通了程式控制電話和移動通訊,農網改造率達90%以上,全鄉九個行政村,除了池洞村外,八個行政村通了農網電。2003至2005年間,重點抓村、屯級路建設,現在九個行政村通了村四級公路,90%的自然屯通了屯級路。交通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使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汪洞鄉是個多民族聚居地,當地民風淳樸,民族風情濃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二月社、三月三、廟會、歌會、中元節等。
當地市場較為繁榮。每月逢一、四、七為圩日,是附近鄉鎮的農副產品集散地之一,也是本鄉商品流通的重要場所,設有全縣山區鄉鎮最大的黃牛交易集市。
森林資源和水能資源豐富。全鄉森林覆蓋率為78%,系融水鎮主要林區之一。多條河流在此彙集成貝江,水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礦產資源豐富。現已開採的礦產有錫、銅、鎳和高嶺土,此外還有鈾礦

教育

2011年末,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218人,專任教師10人:小學11所,在校生828人,專任教師73人.小學適齡兒童人學率99.7%;初中1所,在校生392人,專任教師3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學升初中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99.5%。
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4785.07萬元,比上年提高0.06個百分點。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個,其中鄉衛生院1所,門診部(所)1個;病床19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1張,固定資產總值143.7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5名,其中執業醫師2人,註冊護士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73萬人次。9個行政村村民絕大多數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6%。

體育

2011年末,學校體育場8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0%。

廣播電視

1994年8月建成汪洞鄉有線電視台,后改稱汪洞鄉廣播電視站。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600戶,人戶率14.5%。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5戶,人數47人,支出1.24萬元,比上年增長21.58%,月人均229元,比上年增長27.22%;醫療救助18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81人,費用共支出36.34萬元,比上年增長36.7%。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00戶,人數2123人,支出190萬元,比上年增長81%,月人均75元,比上年增長44.23%。
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2.82萬元,比上年增長18.6%。
敬老院1家,床位14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3人。
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8384人,參保率96%。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郵政網點1個;全年業務收入3.81萬元,其中純收入2.56萬元,報紙、期刊累計期發行10.4萬份(冊)。
電信企業I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200門,固定電話用戶350戶,電話普及率8.5%;行動電話用戶3150戶;網際網路用戶25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5萬元。 

交通


境內有309省道穿越,與9個行政村公路形成較為方便的交通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