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傳說

西施傳說

西施居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本名施夷光,一般稱其為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之美譽。西施傳說的發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諸暨,曾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古都。

2006年,西施傳說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年5月,西施傳說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

歷史淵源


西施傳說產生於春秋末期,起源於民間口頭講述,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墨子》和《孟子》等,經歷代口耳相傳,流傳範圍擴大,內容不斷豐富。西施傳說以吳越爭戰為歷史背景,以西施一生傳奇經歷為主幹,以人物傳說(如“東施效顰”)、地名傳說(如“白魚潭”)、物產傳說(如“香榧眼”)、風俗傳說(如“三江口水燈”)等為枝葉,從不同角度歌頌了西施的美麗、善良和“為國甘獻身”的奉獻精神。

文化特徵


內容分類

西施傳說的主要內容有:
人物傳說:這一類別是西施傳說的主要內容。以西施一生的大量傳說為枝幹,在此基礎上又生髮出一系列人物傳說,如范蠡、東施、鄭旦勾踐、吳王夫差伍子胥等人的傳說。講述西施出生的《明珠美人胎》以及講述西施人吳的《三年送西施》等都是這類傳說中流傳最廣的篇目。
地名傳說: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是《白魚潭》,正是從這則傳說里演化出了沉魚之美,這一。類傳說還有《浣紗石》《錢池》《四眼井》《施姑坪》等。以及紹興的《土山》,蘇州的《玩月池》《響臊廊》《一箭涇》等眾多篇目。
物產傳說:諸暨的許多特產都有和西施有關的傳說,例如珍珠、香榧薴麻、麥草扇等,在嘉興還流傳《西施和橋李》的故事。
民俗傳說:以《三江口水燈》為代表,講述了伍子胥率潮水兵來諸暨復仇,諸暨百姓在三江口放水燈嚇退潮神的傳說。到今時,七。月半諸暨店口鎮三江口-帶仍然有放水燈活動,民間還流傳大潮不過三江口的民諺。此類傳說還有《望囡麥草扇》《西施餅》等。

藝術特徵

西施傳說具有優秀民間文學應有的特徵,而以下四個特徵則更為明顯:
歷史的悠久性,它有2500多年的傳承歷史,從春秋時期一直流傳到今天;
地域的廣泛性,它發端於諸暨,輻射江浙乃至全國,影響甚至到遠達海外;
內容的豐富性,它涉及民間文學範疇的幾乎所有類別,蘊含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形式的多樣性,它的傳承方式從口耳相傳延伸至說唱、戲曲等表演形式。

傳承方式

西施傳說通過口頭方式代代相傳,一些藝人的介人產生了演唱傳播的形式。在20世紀60年代前,鄉間尚有民間藝人傳播西施故事,往往是一個人,一把二胡,二胡上還綁紮著小鑼小鈸,自拉自唱,他們演唱的西施傳說一般經過自己的加工,比較完整。

表現形式


西施傳說和一般口頭文學一樣,主要通過口頭方式代代相傳,地點和方式等都較隨意,大致以農閑休息時講故事的方式流傳。
“西施傳說”是民間自發敘說、口耳相傳的隨意表述,一般不使用道具,以口講並稍加不同手勢、動作、聲調。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西施傳說除了民間文藝學本身的學科意義之外,還具有其他方面的重要價值:
文學價值:傳說作為文學普及讀物,流傳極廣,老少咸宜,而且歷來是各種文學樣式的創作源泉,以西施傳說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多種多樣;同時,通過文學形式的傳播,又擴大了“西施傳說”的影響,豐富了傳說的內容。研究其中相輔相成的關係,對繁榮文學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美學價值:西施作為一個審美符號,在中華民族審美史上佔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值得從美學角度進行深入研究。
認識價值與史學價值:西施傳說依附於吳越爭戰而產生,是對古吳越歷史文化的民間詮釋,對研究春秋史有重要參照價值。
人文價值:傳說褒揚真善美,崇尚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對弘揚優秀的人文精神,有積極意義。

保護措施

1981年,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山海経》叢書《西施的故事》,西施的故事傳說成了民間文學重要的一分子。
2003年,諸暨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輯印行了《西施尋蹤》。
2020年5月,西施傳說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