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麻黃

麻黃科麻黃屬植物

中麻黃(學名: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x Mey.)是麻黃科麻黃屬植物,灌木,高20-100厘米;莖直立或匍匐斜上,粗壯,基部分枝多;雌球花2-3成簇,對生或輪生於節上。種子包於肉質紅色的苞片內;花期5-6月,種子7-8月成熟。

抗旱徠性強,生長於海拔數百米至2000多米的乾旱荒漠、沙灘地區及乾旱的山坡或草地上。

供藥用,惟生物鹼含量較木賊麻黃草麻黃為少。肉質多汁的苞片可食,根和莖枝在產地常作燃料。

形態特徵


中麻黃
中麻黃
灌木,高20-100厘米;莖直立或匍匐斜上,粗壯,基部分枝多;綠色小枝常被白粉呈灰綠色,徑1-2毫米,節間通常長3-6厘米,縱槽紋較細淺。
葉3裂及2裂混見,下部約2/3合生成鞘狀,上部裂片鈍三角形或窄三角披針形。
雄球花通常無梗,數個密集於節上成團狀,稀2-3個對生或輪生於節上,具5-7對交叉對生或5-7輪(每輪3片)苞片,雄花有5-8枚雄蕊,花絲全部合生,花藥無梗;雌球花2-3成簇,對生或輪生於節上,無梗或有短梗,苞片3-5輪(每輪3片)或3-5對交叉對生,通常僅基部合生,邊緣常有明顯膜質窄邊,最上一輪苞片有2-3雌花;雌花的珠被管長達3毫米,常成螺旋狀彎曲。雌球花成熟時肉質紅色,橢圓形、卵圓形或矩圓狀卵圓形,長6-10毫米,徑5-8毫米。
種子包於肉質紅色的苞片內,不外露,3粒或2粒,形狀變異頗大,常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5-6毫米,徑約3毫米。花期5-6月,種子7-8月成熟。

近種區別


中麻黃在生長較大時具木質莖,形體也較高大,在無花時常易與木賊麻黃和膜果麻黃相混,惟木賊麻黃的小枝節間細而常較短,葉全為2裂與本種不同。膜果麻黃的葉幾乎全為3裂,而本種則為2-3裂混見,也可區分。

主要變種


西藏中麻黃(Epb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x Mey. var.tibeticaStapf):灌木,高達1米以上;莖枝硬直粗壯,常向上直伸或稍外展;綠色小枝多被白粉呈灰綠色,縱溝槽紋較明顯,徑約2毫米。葉多2裂,或雜以3裂,裂片短,佔全葉1/4-1/3。雄花花藥常有極短的離生花絲;雌球花苞片2-3對,苞片常有較寬的膜質邊緣。分佈於西藏東部全西部、新疆西南部。生長於乾燥貧瘠的土壤中。

生長環境


中麻黃生長於海拔數百米至2000多米的乾旱荒漠、沙灘地區及乾旱的山坡或草地上。屬旱生植物,具有耐乾旱、耐瘠薄土壤,適應性強。分佈區年均氣溫0-8℃,≥10℃的活動積溫1900-3000℃,年降水量在250-600毫米。土壤多為風沙土、灰棕荒漠土、灰鈣土及栗鈣土,伴生種常為紅砂白刺、膜果麻黃、沙蒿錦雞兒沙拐棗等。中麻黃具有一定的耐鹽性,在風沙土、沙壤土等土層深厚的土地及輕、中度鹽漬化土壤上生長良好,自然生長地鹽分含量一般在0.3%以下,在乾旱荒漠區硫酸鹽、氯化物鹽分類型的鹽漬化土地上人工種植,0-30厘米土層內含鹽量在1.2%以下時,經採取農藝措施,能正常生長,當土壤含鹽量達到1.6%時生長受到抑制。

分佈範圍


中麻黃為中國分佈最廣的麻黃之一,分佈於遼寧、河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及新疆等省區,以西北各省區最為常見。阿富汗、伊朗和俄羅斯也有分佈。

繁殖方法


採種

中麻黃種子成熟后易脫落,應嚴格掌握採收期,做到隨熟隨采。6月下旬至7月上旬當肉質苞片由綠色變為紅色時即可採集。成熟果實呈漿果狀,不易風乾,需在水中反覆搓洗,洗出的種子下沉,雜質上浮。分離出的種子純度很高,陰乾后在陰涼乾燥處儲藏備用。
麻黃種子生物學品質測試分級為:一級種子凈度不低於85%,發芽率不低於75%,水分不高於12%;二級種子凈度不低於80%,發芽率不低於70%,水分不高於12%;三級種子凈度不低於70%,發芽率不低於60%,水分不高於12%。

育苗

當春季地溫達20℃,氣溫達15℃(4月中下旬)即可播種。先用溫水浸種后沙藏催芽5-7天,有60%的種子露白后隨之播種。播種以沙質土壤為好。開溝穴播,溝深1厘米,株行距10×30厘米,覆沙0.5-1厘米,播后灌水,保持覆沙層濕潤,10-13天出苗。地膜覆蓋時播期宜早(4月上中旬),不覆蓋時宜遲(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量為每畝2千克。
幼苗出齊后,控制灌水。幼苗生長緩慢,易受雜草危害,應及時除草。苗木生長期澆水4-5次,在澆2-3次水(7月上旬)時,每次每畝追施尿素或其他氮肥10-15千克,施肥以溝施為宜。施肥后要及時澆水鬆土,促進苗木生長。麻黃苗木易受兔、鼠刨根啃食和病蟲危害,應加強防治。

栽培技術


選地

中麻黃在風沙土、沙壤土及輕、中度鹽漬化土壤中生長良好。為了不與綠洲農田爭地,儘可能選擇綠洲邊緣的土地及閑灘荒地,大面積栽植后既可生產中麻黃,又可作為二級防風固沙林。在栽植前一年秋冬灌后,深耕耙耱,蓄水保墒。栽植前打埂作畦,結合淺翻施農家肥或其他有機肥。

種植

徠中麻黃早春萌發時間早,苗木移植時間應早。4月中下旬土地解凍后即可進行苗木移植。株行距以20x30厘米為宜。

採收

生長3年的中麻黃,其麻黃鹼含量已達0.8%以上,達到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可開始刈割利用。8-9月份是麻黃最佳的採收季節,採收部位在蘆頭以上5厘米為好,刈割后能刺激麻黃再生草的萌發,萌櫱枝數明顯增加。再生草第一年生長量最大,第二年趨於緩和,質量生長加強,第三年生長量小,高度達到最大,從生態、經濟上看每二年刈割一次最佳。麻黃刈割后,需施肥,灌冬水,以利來年生長,持續利用。

病蟲防治


蚜蟲:中麻黃幼苗易寄生蚜蟲。中麻黃每年有兩次生長期,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可在這2個時期內噴灑酪馬乳油1000倍液防治,效果良好。
麻黃種子小蜂:各種麻黃種子小蜂均以幼蟲蛀食麻黃種子,其蟲食率為6%-60%。防治方法:播種前把種子浸泡在20%的鹽水中,選下沉的飽滿種子用清水沖洗乾淨播種,或用50℃溫水浸種30-40分鐘,殺蟲效果較好。從8月以後抓住越冬代成蟲的羽化期,噴灑80%敵敵畏1000-2000倍液效果較好。

主要價值


藥用

【採收加工】草質莖: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莖。根及根莖:除去殘莖、鬚根及泥沙,乾燥。
【主要成分】含麻黃鹼(l-ephedrine),偽麻黃鹼(d-pseudo-ephedrine)等多種生物咸。
【藥理作用】平喘,鎮咳,去痰,發汗,利尿,抗炎,解熱,興奮中樞。
【性味功能】草質莖:辛、微苦,溫。根及根莖:甘,平。草質莖: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根及根莖:止汗。
【主治用法】
草質莖: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草質莖: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90克(去節),桂枝60克(去皮),甘草30克(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水煎服。《傷寒論》
根及根莖:用於自汗,盜汗。草質莖:內服:煎湯,2-9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抽鼻或調敷。體虛自汗、盜汗、虛喘及陰虛陽亢者禁服。根及根莖:內服:煎湯,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粉撒撲。有表邪者禁服。根及根莖:虛勞盜汗不止:麻黃根、牡蠣、黃芪等分。水煎服。《聖濟總錄》

生態

為了解決中麻黃資源短缺,保護生態環境,開發地方特色生物資源,在乾旱荒漠區進行人工種植中麻黃,建立次級防風固沙林,既可滿足藥品市場的需求,又可防風固沙,對乾旱荒漠區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現狀


中麻黃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中,被定為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收錄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別為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