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公營子王爺府
南公營子王爺府
喀喇沁左旗(領地含今喀左、凌源、建昌之地),始建於后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詔編佐領,以烏良哈部(包括喀喇沁部)色楞(成吉思汗的重臣濟拉瑪後裔)掌喀喇沁左旗,授扎薩克(相當於旗長)世襲罔替。旗衙門初設官大海,第二任扎薩克奇達特(色楞之子)時,遷到南公營子。從第一任扎薩克色楞到最後一任扎薩克默爾庚額,共二十任,延續305年。
目錄
“旗”是滿族統治者依據滿洲八旗制度,在蒙古原有的社會統治制度的基礎上,調整或分封牧地后編立的,是清朝統治蒙古族地區軍政合一的政權組織。旗最高長官是扎薩克,由清理藩院從蒙古王公貴族中選任。平時掌管一旗的行政、軍隊、司法、徵稅等事務;戰時,徵調一旗兵丁參戰。
“盟”是旗的會盟組織,合數旗而成,不是一級行政機構。平時對盟內各旗檢閱武備、會審案件,無權干涉各旗政務。戰時,盟長帶領各旗兵丁參戰。喀喇沁左旗屬卓索圖盟(喀喇沁左、中、右旗,土默特左、右旗,喀爾喀左翼旗、錫埒圖庫倫旗歸入卓盟)。
清朝統治者素有“南不封王、北不斷親”之說,“北不斷親”就是對內外藩蒙古王公實行統治手段之—懷柔政策,旗扎薩克(包括王公貴族),除在公府任職外,有的調去京師任職,有的調去邊疆打仗,為清廷開疆擴土,為維護好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做出了突出“貢獻”,因此得到了清廷的褒獎。據現存於縣檔案館的“圖林固英雄譜”記載的人物中有:郡王3人,貝勒、貝子5人,內務府大臣1人,理藩院大臣8人,御前行走8人,鎮國公4人,卓索圖盟正、副盟長4人,扎薩克13人,一等塔布囊22人,二至四等塔布囊1065人。這些蒙古王公貴族官運亨通的同時還不忘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購建良田美宅,因此在南宮營子出現了許多規模宏大的豪宅府第,其中包括旗王爺府(扎薩克辦公及居住所在地)、貝子府(熙王府)、吉府(或濟府)、老府等府第俗稱“五大府”。
今據《旗署老檔》載:
王爺府(公爺府)布局精巧,即有傳統的四合院式建築特點,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是集辦公、居住及休閑為一體的一組建築群,總佔地面積約100畝,亭台殿閣800餘間。其布局大體可分為:公爺府、亭子院、戲樓、花園、馬號、青房等幾部分。
公爺府:宮門三間,兩扇紅門,各有虎頭銜環。門兩邊各有月窗,門前有石獅一對,遙相呼應,門前有平台,兩側有上馬石,平台前廣場豎有旗杆一頂。進入宮門正堂大廳五間,中三間為正堂,東一間存文書檔案,西間存武器,大廳兩邊各有抱廈兩間,抱廈兩邊各有角門一個,東西廂房各七間。從角門入內是二門裡,有二廳三間,兩邊各有走廊配房七間,東為“保安室”(最後一任扎薩克默爾庚額時設)。西邊為佛堂喇嘛室,東西各有廂房七間。西七間是“印務處”,備有“蟒花鞭”、“背花條”、“手掌”、“木籠”、“大小滾杠”、“老虎凳”等十幾種刑具。三門院內有七間客廳,這七間客廳地基高出地面五尺,前、東、西均有五層台階。客廳兩層各有抱廈五間,東西相對七間廂房,抱廈與廂房均有前檐游廊,整個客廳院內都是青磚鋪地,中間甬路旁各有石桌一個。四門裡,正廳九間兩層樓房,中間塑有千手千眼觀音一尊,東西抱廈和廂房連以游廊,整個四門裡是公爺和娘子及侍者食宿的地方。樓房後院,還有九間正室,是師爺辦公地點,草擬文件,上報下達均在此地。亭子院在公爺府東側,正室七間,東西有帶游廊房子相連,中央為一座六角攢亭,紫紅色明柱撐起青瓦頂蓋,六角風鈴在風中叮咚悅耳,望板上彩繪富麗堂皇,栩栩如生,整個亭子遠遠望去玲瓏別緻。花園在亭子院東側及北側,花園內有人工假山一座,假山頂部建有攢角亭子,登上亭子可俯望全園四時花卉。這裡是供王爺及其娘子消遣遊玩場所。
馬號,在亭子院東側,花園之南,是旗衙門駐軍之所。因都是馬隊,故俗稱馬號。青房,在馬號東,花園南側,是扎薩克僱工居住、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