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夏,漢語一級字,讀作xià或jiǎ,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雄武的中國人或中國人(兩處的“中國”都特指“中原一帶”),即《說文解字》所謂的“中國之人也”,后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

民俗參考


漢字五行:火 吉凶寓意:吉 是否為常用字:是
姓名學:姓

字義解析


基本解釋

夏
夏 xià
1、季節名:一年的第二季。也稱夏季、夏天、夏令,用英文表示為summer。
2、朝代名:夏朝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封建世襲王朝,其第一代天子是夏禹;夏朝、夏代、夏曆、夏禹、夏族。英文表示為HSIA(在英文里指中國〈漢〉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左右。)
3、指代中國:華夏。
4、氏稱:夏后氏、後來演變為夏氏。
5、另有同名小說《夏》,作者為沐子,在新浪讀書首發連載中。
6、夏官正:官名,掌司四時之官。唐至清皆置,隸司天台(監)、太史院或欽天監。

詳細解釋

夏 xià
【名】
1.(根據給定字形解釋。會意。字從“首”省,從夊(zhǐ,zhōng)。或從“面”省
書法作品:夏
書法作品:夏
從夊(zhǐ,zhōng)。“首”與“面”中均含有“自”(人鼻)。“自”有“基準”義。“夊”為“冬”省,意為“止步”。“首”省(或“面”省)與“夊”聯合起來表示“面南止步”。本義:持久向南。引申義:1.南方;2.一年四季中最熱的一季。說明:“夊”是一個自古就有的獨立漢字,列在《漢語大字典》袖珍本第399頁,讀音有二,其一讀如“止”,其二讀如“終”,其字義是“止步”、“到位”。 )
2.同本義。也稱華夏、諸夏〖Chinese〗
夏,中國之人也。——東漢·許慎《說文》。朱駿聲曰:“就全地言之,中國在西北一小隅。故陳公子少西字夏,鄭公孫夏字西。”
3.泛指中國〖China〗
夏[漢語漢字]
夏[漢語漢字]
蠻夷華夏。——《書·舜典》。孔傳:“夏,華夏。”
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公羊傳·成公十五年》。註:“諸夏外土諸侯也。謂之夏者,大總下上言之辭也。”
此之謂夏聲。——《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服註:“與諸夏同風。”
東夏之命。——《呂氏春秋·察今》。註:“東方也。”
4.又如:夏盟(古代華夏諸國間的結盟);夏聲(古代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
5.朝代名〖theXiaDynasty〗
6.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王朝,系傳說中禹的兒子啟所建立,奴隸制王朝,建都南陽,夏邑,禹州等地,即夏后氏。
構木鑽燧於夏后氏。——《韓非子·五蠹》
始於虞夏。——蔡元培《圖畫》
夏后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虞夏以來。——《史記·貨殖列傳》
7.又如:夏禮(夏代的禮法);夏書(記載夏代史事的書);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8.封建割據政權或農民起義政權稱號(1):東晉末,公元407年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夏國,建都統萬城(今陝西橫山西北);(2):隋末竇建德於公元618年建立夏國,都樂壽(今河北獻縣);(3):北宋仁宗時,李元昊於1032年建立夏國,史稱西夏或李夏,都興安(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東南);(4):元末明玉珍於公元1362年建立夏國,都重慶。
9.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亞人建立的國名〖Bactria〗。如:夏國;大夏
10.通“廈”。大屋〖bighouse〗
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楚辭·哀郢》
見若覆夏屋者矣。——《禮記·檀弓上》
11.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國習慣指立夏到立秋的三個月時間,也指農曆“四、五、六”三個月〖summer〗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詩·小雅·四月》
12.又如:夏汛(夏季汛期);夏安居(僧徒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又稱“坐夏”);夏畦(夏天治理田畦);夏苗(夏季的禾苗或田獵)
13.姓
夏 xià
【形】
1.大〖great〗
夏,大也。——《爾雅》
於我乎夏屋渠渠。——《詩·秦風·權輿》。傳:“大也。”
〖夏〗此字本誼訓大也。萬物寬假之時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方言》
2.又如:夏李(大李);夏屋(大屋);夏海(大海)
3.華彩,即五色〖magnificentcolor〗
秋染夏。——《周禮》
4.又如:夏翟(夏狄。羽毛五色的野雞);夏縵(古代卿乘坐的五采車)
夏 xià
釋譯
金文
金文
1、(會意。據小篆字形,從頁,從臼,從攵。頁,人頭。臼,兩手,攵,兩足。合起來象人形。本義:古代漢民族自稱)
2、同本義。也稱華夏、諸夏
夏,中國之人也。――《說文》。朱駿聲曰:“就全地言之,中國在西北一小隅。故陳公子少西字夏,鄭公孫夏字西。”
小篆
小篆
3、泛指中國
蠻夷猾夏。――《書·舜典》。孔傳:“夏,華夏。”
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公羊傳·成公十五年》。註:“諸夏外土諸侯也。謂之夏者,大總下上言之辭也。”
此之謂夏聲。――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服註:“與諸夏同風。”
東夏之命。――《呂氏春秋·察今》。
楷體
楷體
4、在古文里,夏、暇兩字相通。“夏、暇——《尚書·多方》:‘天唯五年,須暇之子孫。’暇即‘夏’字。聯繫上下文意謂:天既降喪於殷,以夏后氏,大有功德於民,故以五年,須待夏后氏之子孫,冀其克念作聖,而作民主也。《詩經·皇矣》鄭註:引此經,正作須‘夏’之子孫。《尚書》以‘殷’代‘夏’。按《毛詩古音考》卷三,暇字音甫,夏字音虎,虎、甫一音之轉,故夏、暇可以通假。”(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5、又如:夏禮(夏代的禮法);夏書(記載夏代史事的書);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6、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亞人建立的國名 [Bactria]。如:夏國;大夏
7、通“廈”。大屋 [big house] 夏朝

漢語大字典


[①][xià]
[《廣韻》胡雅切,上馬,匣。]
“夓1”的今字。“昰2”的今字。
夏[漢語漢字]
夏[漢語漢字]
(1)大。
(2)大屋;大殿。
(3)五色。
(4)古代漢民族自稱,也稱華夏、諸夏。
(5)指中夏,中原地區。
(6)禹樂名。
(7)泛指大樂歌。
(8)舞名。文舞。
(9)水名。夏水。傳說此水冬竭夏流,故名。故道從湖北省沙市東南分長江水東出,流經今監利縣北,折東北至沔陽縣治附近入漢水。
(10)水名。漢水的別稱。
(11)佛教語。僧徒稱年為夏。
(12)朝代名,即夏后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相傳為大禹及夏啟所創立的宗法封建制國家。都安邑、夏邑、陽城、禹州、南陽等地。
(13)封建割據政權或農民起義政權稱號。東晉末,公元407年,匈奴貴族赫連勃勃稱天王大單於,國號夏。也稱大夏。建都統萬城(今陝西省橫山西北)。
(14)封建割據政權或農民起義政權稱號。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於公元618年自立為王,國號夏。初建都樂壽(今河北省獻縣),次年遷洛州(今河北省永年東南)。
(15)封建割據政權或農民起義政權稱號。北宋仁宗時,黨項羌貴族趙元昊所建。史稱西夏,亦簡稱夏。建都興慶(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東南)。
(16)封建割據政權或農民起義政權稱號。元末明玉珍所建。都重慶。
(17)姓。
[②][xià]
[《廣韻》胡駕切,去禡,匣。]
“夓2”的今字。
夏季。四季的第二季。陰曆四月至六月。
[③][jiǎ]
[《集韻》舉下切,上馬,見。]
“夓3”的今字。
木名。亦作“檟”、“榎”。參見“夏3楚”。

字源字形


字形
字形
這個“夏”字的上古形體較為複雜。從金文①看,其上為“頭”,中間為“軀幹”,兩側為“手”,其下為“足”,實際上就是“人”形。②為小篆的形體,也是“人”形,但已經發生了偽變,人的身軀部分沒有了,只是一隻大腳還在。③是楷書的形體,它是從小篆演變而來,根本看不出人的形象了。
“夏”字的本義是“人”。《說文》講的有道理:“夏,中國之人也。”所謂“中國”,即指黃河中游流域,即中原。所以古代中國人也稱為“華夏”。作為一年之中的第二季“夏”,那是假借字的問題,這與“夏”字的本義無關,如晁錯《論貴粟疏》:“春耕,夏耘(除草),秋獲,冬藏。”在《楚辭·九章·哀郢》中有“曾不知夏之為丘兮”的話,這個“夏”是什麼意思呢?是“夏季”?是“華夏”?都講不通。其實這個“夏”字在這裡是代替了“廈”字,“丘”即為“廢墟”。這句原話的大意是:何曾料到郢都的大廈都變成了廢墟。這是屈原對楚國統治集團誤國廢邦的痛恨之詞。

演變過程

夏[漢語漢字]
夏[漢語漢字]

字形書法


夏

書寫演示

夏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丑集下】【夊部】夏
古文:?、?、昰、?。
《唐韻》、《正韻》:胡駕切,《集韻》、《韻會》:亥駕切,並音暇。四時,二曰夏。《釋名》: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前漢·魏相傳》:南方之神炎帝,秉禮,執衡,司夏。
又《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並音下。中國曰“華夏”。《書·康誥》:用肇造我區夏。《詩·周頌》:肆於時夏。
又國號。禹受舜禪,易虞為夏。
又國名。《史記·大宛傳》: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晉史》“赫連勃勃”、《宋史》“李元昊”,並僭國號曰“夏”,屬今寧夏。
又澤名。《書·禹貢》:雷夏既澤。
又大夏,禹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大夏》,以祭山川。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杜子春曰:王出入奏《王夏》,屍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賓客至奏《納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齊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驁夏》。齊音齋,裓音陔,驁音遨。(按:“九夏”有聲無辭,“注”、“疏”以《雅》、《頌》諸篇強分配之,非。)
又大屋曰夏。宋玉《招魂》:冬有穾夏。
又大俎曰夏。《詩·秦風》(《秦風·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禮·檀弓》:見若覆夏屋者矣。註:大俎,一名大房,半體之俎,足下有跗,如堂房也。
又五色曰夏。《書·禹貢》:羽畎夏翟。註:羽畎,羽山之谷。夏翟,雉具五色中旌旄之飾。《周禮·春官·染人之職》:秋染夏。服車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縵,蓋取諸此。
又《集韻》:舉下切,音賈。地名。負夏,衛地。《禮·檀弓》:曾子吊於負夏。
又陽夏,在開封。《史記·高祖紀》:追項王至陽夏。
又木名。《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註:夏,榎也。楚,荊也。《詩·大雅》(《大雅·皇矣》):不長夏以革。王博士云:夏用木,革用皮,皆鞭撲之刑。
又胡可切,音荷。陳琳《瑪瑙勒賦》:四賓之筵,播以淳夏。色奪丹烏,明照烈火。
又葉創舉切,音楚。揚雄《城門校尉箴》:昔在先世,有殷有夏。癸辛不德,而設夫險阻。
又葉胡故切,音互。賈誼《鵩賦》(《鵩鳥賦》):單閼之歲,四月維夏。庚子日斜,鵩集余舍。《春秋釋例》:除春夏之夏,余皆戸雅切。《正字通》:按:古先有四時之夏,余義皆假借。(按:《正字通》此字下有“畟”字,重田部,今刪。)

說文解字

【卷五】【夊部】夏
中國之人也。從夊從頁從。,兩手;夊,兩足也。,古文夏。胡雅切〖注〗、昰、,亦古文夏。

說文解字注

(夏)中國之人也。
夏
夏
夏
注;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夏、引伸之義為大也。從夊。從頁。從臼。臼、㒳手。夊、㒳足也。胡雅切。古音在五部。
古文夏。

相關擴展


相關詞語

驁夏 半夏 邊夏 長夏 赤夏 初夏 楚夏 齼夏 春誦夏弦 大冠子夏 大夏 大夏侯 大小夏侯 鄧中夏(1 地學夏令營 東夏 冬蟲夏草 冬箑夏裘

相關成語

春風夏雨, ·春生夏長, ·春誦夏弦 ·冬寒抱冰, ·冬裘夏葛 ·冬日夏雲 ·冬箑夏裘 ·冬扇夏爐 ·冬溫夏清 ·冬溫夏凊 ·廣夏細旃 ·秋行夏令 ·三冬二夏 ·商彝夏鼎 ·霜凋夏綠 ·隨車夏雨 ·無冬歷夏 ·無冬無夏。夏去秋來。夏蟲疑冰

相關詩詞

客中初夏 ·初夏睡起 ·初夏 / 即景 / ·初夏遊張園 ·山亭夏日 ·夏日登車蓋亭 ·自夏口至鸚鵡洲望岳 ·夏日南亭懷辛大 ·滿庭芳 夏日溧水無 ·閑居初夏午睡起 ·初夏淮安道中 ·夏日書帳 夏未央/秋末情
具體如下:
(一)含“夏”字的寫夏景的詩句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5.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復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李昂:《夏日聯句》)
7.殘雲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二)不含“夏”字的寫夏景的詩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2.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有約》)
3.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翁卷《鄉村四月》)
4.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6.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高駢《山亭夏日》)
7.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庄》)
8.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杜甫《絕句漫興》)
9.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雲樹晚蒼蒼。(戴叔倫《題稚川山秀》)
10.自來自去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杜甫《江村》)
11.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2.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胡秉言《一剪梅·夏》
風雨蒼茫六月軒。
菡萏妖鮮,
嫵媚非凡,
竹瘦浮生翠微綿。
溪水涓涓,
燕舞翩翩。
華容初霽淚著妍。
絲髮綃然,
香榻猶憐。
鉛華洗盡意闌珊。
舊夢雲殘,
逝水流年。

常用片語

夏播 xià bō
[summer sowing] 夏天裡播下種子
夏布 xià bù
[grass cloth;grass linen] 用薴麻織的麻布
夏鋤 xià chú
[summer hoeing] 指夏季鋤地的活兒
夏管 xià guǎn
[summer field management] 夏季的田間管理
夏侯 xià hóu
[surname] 複姓
夏后氏 xià hòu shì
[the Xia Danasty set up by king Yu] 指禹建立的夏王朝。也稱夏后或夏氏
鑽燧於夏后氏之世。--《韓非子。五蠹》
夏季 xià jì
[summer]∶見夏天
夏口 xià kǒu
[Xiakou] 古地名,位於漢水下游入長江處,由於漢水自沔陽以下古稱夏水,故名。夏口在江北,三國吳置夏口督屯於江南,北築城於武漢市黃鵠山上,與夏口隔江相對
夏曆 xià lì
見農曆
夏糧 xià liáng
[summer grain crops] 夏天收穫的糧食
夏令 xià lìng
[summer]∶夏季
夏令營 xià lìng yíng
[summer camp] 夏季開設的供集體人員短期休養、娛樂的營地
夏秋 xià qiū
[estivo-autumnal;aestivo-autumnal] 夏季與秋季;關於或見於夏季和秋季的事物--主要指某種類型的瘧疾
夏日 xià rì
[summer]∶夏天
夏日葛衣。--《韓非子。五蠹》
夏收 xià shōu
[summer harvest]
夏熟 xià shú
[summer maturing] 夏季作物成熟
夏熟作物
夏熟穀物 xià shú gǔ wù
[fall grain] 秋季播種和在來年春季或夏季收穫的穀物
夏天,夏季
夏衣 xià yī
[summer clothing] 夏季穿的衣服
夏禹 xià yǔ
[Xia Yu] 夏代開國之主。顓頊孫,姓姒,其號曰禹,亦曰文命。初封夏伯,故亦稱伯禹。為有天下之號,史稱夏禹,又稱夏后氏。在位四十五年,後南巡,崩于越,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據傳,禹治水,歷十三年之久,三過其門而不入,終於戰勝洪水,民得以安。因此他是我國歷史上勞苦功高而又最副盛名的天子。
夏耘 xià yún
[summer hoeing (ploughing)] 夏鋤
夏至 xià zhì
[summer solstice]∶對北半球的居民來說,指太陽到達夏至點的時刻;對南半球的居民來說,指太陽到達冬至點的時刻
夏種 xià zhòng
[summer sowing] 夏季的播種
夏裝 xià zhuāng
[summer clothing] 夏衣

方言


潮汕話
夏[漢語漢字]
夏[漢語漢字]
夏[漢語漢字]
夏[漢語漢字]
蝦7[海]

音韻彙集


字頭小韻韻目韻部韻母反切聲調聲母聲符
上古音系下、暇
廣韻麻二開胡雅上聲
中原音韻家麻家麻齊去聲
洪武正韻十五馬亥雅上聲
十五馬舉下上聲
十五禡胡駕去聲
分韻撮要第二十六家賈嫁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