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民

中共吉林市委的創立者

李維民(1909-1976)原名李馥慧,曾用名李一民,張守仁,王一民。祖籍河北,1909年生於吉林。早年長期工作在敵占區,是吉林特別支部、中共吉林市委的創立者之一。

目錄

正文


李維民,父親李連純,曾在官銀錢號充職,后經營菜園子,因患肺結核,39歲病逝。母親張氏,生李維民姐弟6人,只有李維民一個是男孩。
李維民9歲入塾館。1926年,17歲考入吉林英國教會學校文光中學。該校教師馮鐵生,曾留學蘇聯。他向學生介紹進步書刊,組織時事研究會。李維民積極參加這些進步活動,讀了《拓荒者》、《申報》副刊等進步書刊,思想受到啟發。一九二八年,李維民基於愛國熱情,參加了反對延長吉(林)敦(化)鐵路的群眾鬥爭。翌年又參加了反帝大同盟,同愛國青年一起向賣國軍閥、日本帝國主義進行鬥爭。
1929年,李維民從文光中學畢業,因家境貧困不能升學,經多方託人,才到永吉縣樺皮廠兩家子小學當教員。由於未給校董藤三爺送禮,僅一個學期他就被辭退了。
李維民失業在家,思想十分苦悶。但他時常得到同學、地下黨員紀儒林的幫助,受到一些革命啟蒙教育。以後,李維民還閱讀了紀儒林帶來的中共中央編印的《紅旗》和《土地法大綱》,初步懂得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鬧革命,目的是為推翻舊中國,建立新社會的革命道理,思想覺悟得到了提高。1930年春,經地下黨員張玉珩(外號張瞎子)和紀儒林介紹,李維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李維民入黨后,組織分配他搞工運工作。於是他託人在吉海路東關分站謀個站務員的職業。他利用職務之便,接觸工人,宣傳革命道理,組織合法鬥爭,培養積極分子。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根據滿洲省委指示,吉林黨支部積極宣傳、組織群眾抗日救國。李維民白天上班,夜間在家裡抄寫省委發布的《告東北民眾書》,第二天在工人中秘密散發。後來,宣傳材料越來越多,抄寫不過來,李維民便自己動手製作一台油印機,解決了宣傳材料多抄寫不過來的矛盾。
1932年春,滿洲省委調張玉珩去磐石中心縣委工作。李維民接替老張的職務,任中共吉林支部書記。老張臨行前向李維民交待了工作任務:繼續搞好抗日宣傳;在工人、學生中發展黨團員,擴大黨團組織;派人組織偽軍反正,發展抗日武裝。李維民不懼艱險,認真地去完成各項任務,使上述工作有了很大進展。
這年秋天,省委派楊靖宇去磐石、海龍巡視工作,路經吉林時會見了李維民,聽取他對吉林黨的工作的彙報。楊靖宇根據吉林的形勢,給省委寫一份報告,建議省委批准吉林建立特別支部,由省委直接領導,並派李維民將報告直接送給省委。李維民去哈爾濱將信交給省委,省委秘書長老羅將他留下參加三天訓練班,之後轉告李維民說,省委同意了楊靖宇的建議,將吉林支部改為吉林特別支部,由李維民任書記,受省委直接領導。從此,吉林特支在滿洲省委直接領導下加強了群眾工作,吉林的學生運動,特別是吉海鐵路的工人鬥爭,得到了迅速發展。
1933年4月,吉林特支選送一些進步青年參加抗日游擊隊。李維民還親自送一名北大學生到磐石玻璃河套根據地參加革命,在磐、伊交界處一個山村,李維民見到了楊靖宇。楊靖宇交代給他三項任務:一是秘密搜集敵人軍事情報,傳遞給游擊隊;二是為游擊隊購買急需的作戰物資和藥品,派工人、學生代表慰問游擊隊;三是繼續向游擊隊輸送革命青年。李維民回吉后,及時募捐籌款,購買了日用品及藥品,派特支委員帶領工人、學生代表去磐石玻璃河套慰問游擊隊。
這期間,滿洲省委巡視員張弓多次來吉視察指導工作。5月初,馮仲雲來吉傳達中央“一·二六”指示信。根據省委指示,吉林特支積極準備5月份紀念國恥日的活動,決定5月6日晚7時,黨、團員和積極分子統一行動,在全市貼標語,撒傳單,進行抗日宣傳。由於吉林一中學生,特支委員金景被捕叛變,致使許多黨團員和積極分子被捕,吉林黨團組織遭到徹底破壞。
5月7日早晨,李維民得知金景被捕的消息,立即燒毀了文件,掩藏了油印機,通知李世超等黨的負責人轉移,然後到西關姨娘家中隱蔽,觀察動靜。當天上午日本憲兵隊到李維民家搜查,沒有抓到李維民,便毒打了他的母親,踢死了他6歲的兒子。兩天後,日寇搜撲越來越緊,形勢迫使李維民不得不離開吉林。在吉海鐵路黨員董國璋的資助下,李維民化裝成鐵路工人,從黃旗屯車站上車,到達瀋陽,后又北上哈爾濱。
李維民在哈爾濱得到工大學生,原吉林文光中學同學、共青團員關世琨(關錫庚)的幫助,通過地下黨員孫保忠聯繫,同滿洲省委秘書長老羅接上關係。省委分配李維民做秘密印刷發行工作。為了便於掩護,經組織同意,李維民把原在吉林女師讀書,參加過革命活動的秦淑雲調來組成“家庭”,住在道里商鋪街21號。李維民化名張宗仁,秦淑雲化名張淑珍,以兄妹相稱,以補課升學為掩護,進行秘密印刷發行傳遞工作。后又搬到道里端街,對外以“夫妻”相稱,李維民的職業是家庭教師,秦淑雲是打字學校學生。由於他們遵守黨的紀律,工作認真精細,很好地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
1934年春,省委派李維民負責黨的交通局工作,以加強省委同黨中央和各抗日根據地的通訊聯繫。李維民深感責任重大,工作更加勤奮精細,多次完成給游擊隊運送物資的任務。一次,省委急於想了解湯原縣委和湯北游擊隊的情況,李維民便派經驗豐富的交通員李升,不顧生命危險完成往湯原的送信任務,又機警地把湯原縣委書記、游擊隊長夏雲階帶進哈爾濱向省委彙報工作。
1934年冬,因叛徒告密,滿洲省委機關暴露,許多同志不能繼續留哈工作。省委便派李維民去湯原負責反日會工作,並參加縣委。1936年春,李維民回哈向省委彙報工作,因情況發生變化找不到省委秘書長李世超,同組織失掉聯繫,不得不經大連轉赴北平尋找黨的組織。
1936年秋,李維民懷著儘快找到黨的決心,從北平出發去陝北,走到山西太谷,路費用光。在人地兩生,一籌莫展之際,巧遇原吉林特支黨員董國璋。董是在吉林特支遭破壞后,流亡到關內的,當時正在太谷車站任站長。在董的幫助下李維民幹了三個月的勤雜工,后考上了電報員。“七七”事變后,八路軍到介休,李維民找到北方局的王世英同志,向他詳細彙報了自己的經歷。王世英把李維民介紹到太原去見林楓,林楓指示他在同蒲路工人中,組織工會和武裝自衛隊。當時介休沒有黨組織,李維民發展了楊樹聲、朱玉書等三人入黨,建立了黨支部。同時成立了介休工會籌備會和武裝自衛隊。不久,介休車站和鐵路遭敵機轟炸,李維民帶領鐵路工人步行到臨汾,以老工人為骨幹組成介休工會。路局懼怕工人運動,拘押共產黨員、工會活動積極分子朱玉書。李維民組織千餘名憤怒的工人在鐵路局門前集會,高呼口號,向局長要人。當局懾於工人群眾的威力,只好放人。朱玉書被放出后,在工人集會上登台講演,陳述工人團結起來,成立工會的意義。工人十分興奮,當即宣告成立同蒲鐵路總工會。工會成立后,李維民負責在侯馬南段組建分工會,動員兩千多名工人參加了工會組織。同蒲路成立了黨的工作委員會,李維民為委員。
1938年2月,日寇入侵臨汾。李維民離開了同蒲路總工會去西安,得到八路軍辦事處的支持,繼續在工人中進行工作。李維民按上級指示,在西安組織四個職工大隊,近兩千人的工人武裝。同年秋,李維民隨劉少奇去河南省委工作。
秘密潛回吉林
1939年5月,李維民隨劉少奇到達延安。不久到中央黨校和馬列主義學院學習。1941年春參加情報工作訓練,結業后被派回東北做情報工作,任務是長期埋伏,等待時機。
1941年9月18日,李維民同電報員崔岳離開延安,路經綏德、米脂、佳縣(葭縣),在黑峪口渡過黃河到達山西興縣。李維民得到八路軍一二〇師司令部的幫助,陳鍾給辦理了到敵占區的身份證件。第八軍分區王政委把李維民介紹到前方,由肖靖負責武裝護送。越過封鎖區時,遇到敵人阻擊,曾三次被包圍。突圍以後,在清徐、太谷山區打了兩個月游擊,後到青源縣貓兒梁。青源縣委委員鄭思華帶領武工隊將李維民、崔岳送入敵占區。為不引敵人注意,他倆分開行動。1942年1月1日李維民回到闊別十年的故鄉——吉林。
在日偽統治下的吉林,憲兵、特務橫行。李維民為能站得住腳,以經營估衣鋪、紡織作坊為業。請有名的士紳馬德恩、王可耕當財東,在經濟界有了靠山。李的姑父劉蘭亭是偽德勝區區長,在政界也有了依託。
同年4月,電報員崔岳到吉林。李維民同關錫庚到哈爾濱取回電台,秘密安裝在李維民家炕洞里。李維民通過在稅務局工作的關錫庚,偽第二軍管區打字員侯乃英和偽永吉縣公署、鐵路局找到的可靠關係,搜集敵偽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夜間由崔岳發報。後來崔岳考入偽新京(長春)《康德新聞》社當記者,每周六回吉發一次報。1944年崔岳被日憲兵逮捕,發報中斷。
李維民回吉后,引起敵人的注意。日偽特務機關暗中對他監視。偽警務廳特高股長葛明福,經常到他家糾纏。一天警務廳長宮田卿(日人)派他的“囑託”(暗探),偽裝我地工人員到李維民家“接頭”,企圖探清他的底細,當即被李維民識破,報告市警察局把“囑託”抓走,敵人的陰謀沒有得逞。鄰居趙明宇是日偽警憲的狗腿子,聽說李維民原名叫李馥慧,還去過延安,就到李家去敲詐。李維民沉著、冷靜地應付,使他無隙可乘。李維民就是這樣堅持與日偽警憲、特務做鬥爭,直至光復。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抗戰勝利,人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放。當時中國面臨著兩個前途,兩種命運的決戰。
蘇聯紅軍於8月19日陸續進駐吉林。為了取得蘇軍的支持,李維民帶領關錫庚到駐吉蘇軍司令部聯繫。經出示電台,蘇軍政治部相信李維民是中共黨員,把他二人留在蘇軍政治部,協助保衛局做鋤奸工作。
當時,一些漢奸走狗搖身一變都成了地下國民黨員。他們吹捧蔣介石,鼓噪要中央軍接收。面對國民黨的挑戰,李維民為了同他們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便主動退出蘇軍保衛局。他首先找1943年北方局派遣的地下黨員鄭墉研究,決定邀請進步知識分子李之白等辦《前進報》,宣傳我黨的政策主張,介紹八路軍、新四軍抗日鬥爭史實,揭露國民黨反共反人民的本質。八開油印的《前進報》出刊后,在人民群眾中引起強烈的反響,人們知道吉林有共產黨組織,了解、擁護共產黨的人,都紛紛前來找黨。李維民原為地下工作者,沒有發展組織任務,光復后,形勢發生了變化,根據鬥爭需要應儘快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李維民找到隨蘇軍來吉的抗聯領導幹部王效明,在他的支持下,於9月上旬在白旗堆子鄭墉家裡,由李維民主持,王效明、鄭墉出席,召開了中共吉林特別支部成立大會。這次會議還吸收關錫庚、王慶霖、王德祥、鄭塏、關伯岐等人參加,會議還確定李維民為特支書記,鄭墉為組織委員。從此,中斷13年的吉林特支,又恢復起來了。10月7日,在蘇軍的支持下,吉林特支接管了報社,正式辦起了黨報——吉林《人民日報》。
10月10日,李維民作為共產黨的代表,參加了“維持會”在北山體育場召開的群眾大會。李維民在會上做了演講,宣傳黨的政策與主張,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會上還散發了特支的傳單。從此,吉林的革命形勢發展很快,以制材廠工人為基礎成立了職工會,以女教師為基礎成立了婦女會。特支還往各縣派去一批幹部抓武裝,建立了人民的保安隊。
1945年10月下旬,陳雲同志在長春召見了李維民,對吉林特支的工作給予了肯定,批准了特支發展的黨員,並決定往吉林派一批黨的幹部。
11月1日,東北局任命的中共永吉地委書記袁任遠到達吉林,主持成立吉林市委,李維民任副書記。在地委領導下,建黨建政,建立人民武裝,鞏固了社會治安,取得了同國民黨吉林省代主席王惠卿、市公安局長霍鵬九等鬥爭的勝利。1946年5月28日,國民黨軍大舉進攻,我軍戰略轉移,黨、政機關撤離了吉林市。李維民轉移到哈爾濱,接受了新的鬥爭任務。
1946年6月,李維民被分配在東北局社會部工作。1947年2月,李維民被派往敵占區瀋陽做情報工作。他化名王益、王一民,帶領愛人侯乃英、報務員呂光、呂明,組成一個家庭,於7月初到達瀋陽。同正在瀋陽的白皓、高凱等人會合,組成情報工作組,由李維民負責。在我地下黨員王昭晟的幫助下,李維民取得“聚成貿易行”監理身份,掩護秘密情報工作。同年冬,李維民回東北局社會部彙報工作,同時將兩位棄暗投明的國民黨上層人物帶到哈爾濱參加革命工作。他返回瀋陽后,帶領工作組搜集了敵軍部署、密碼等許多重要情報,及時地報給上級。
1948年5月,李維民奉調回哈,被任命為東北局社會部情報科長。同年11月東北全境解放,他隨東北局機關遷往瀋陽。1949年1月任鞍山市公安局長。1951年後任鞍山市副市長、市長。在十年動亂中,這位長期堅持地下鬥爭,對黨忠心耿耿,為黨為人民做出重要貢獻的老同志,遭到了“四人幫”的殘酷迫害,積憤成疾,於1976年3月25日不幸逝世。
他是電視劇和小說《夜幕下的哈爾濱》主角王一民的原型,是我黨地下工作戰線的重要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