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筍乾
寧國筍乾
寧國筍乾,安徽省寧國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寧國筍乾是竹筍經蒸煮、烘烤製成的一種乾菜,具有味鮮色美、脆香爽口、色澤青綠黃亮、香氣馥郁、鮮嫩可口、營養豐富、烹調方便、耐貯藏、易保存、易包裝運輸等優點,被譽為“山菜之王”。
2013年12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寧國筍乾”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即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寧國筍乾
寧國筍乾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4月,朱元璋在寧國期間,當地一百姓獻出一籃用炭火烘製的筍乾。
明嘉靖年間,《寧國縣誌》貢法篇記錄“篆筍(筍乾)九十四斤”。
1956年,寧國(天目)筍乾首次進廣交會展出。
寧國筍乾
寧國市土地總面積367萬畝,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8%。土地資源的地貌類型構成,山地81.4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2.2%;丘陵233.1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63.5%;平畈52.5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4.3%,適宜種植竹筍。
寧國筍乾
寧國筍乾
竹種
淡竹(Phyllostachys mereyi)、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立地條件
產地範圍內海拔1000米以下,土壤類型為黃壤、黃棕壤,土層厚度≥50 厘米,pH值5.0至6.5。
筍竹林生產管理
竹林結構:竹林立竹密度≤22500株/平方百米,竹齡組成1年生、2年生、3年生比例為1﹕1﹕1。
肥料管理:
施肥量N、P、K 比例為3:1:2,按照30%有效含量配方肥計算,每年需施配方肥1500千克/平方百米。其中雷竹全年分3次施肥。5月至6月為第1次,施肥量佔全年的60%。8月至9月為第2次,施肥量佔全年的20%。11月至12月為第3次,施肥量佔全年的20%。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采筍
選擇15厘米至30厘米的健康竹筍,在筍與鞭的連接處掘斷採挖。
原料筍質量
筍體飽滿完整、新鮮、色澤良好、肉厚,無腐爛、無霉變、無異味,筍肉纖維細嫩,無機械損傷。
加工工藝
工藝流程:選料→剝殼→蒸煮殺青→分切→漂洗→揉捻烘烤→整形→分選→包裝。
加工要點:
剝殼:剝除筍殼,削凈筍根和筍皮,切除根頭,保持筍體完整。
蒸煮殺青:鮮筍應在採挖后12小時內蒸煮殺青。猛火蒸煮1小時至2小時至竹筍煮熟發出筍香味。
漂洗:用流動清水連續漂洗2小時。
揉捻烘烤:洗凈筍體“筍漬”,晾乾約30分鐘,再放入烤房用木炭烘烤。分三個階段進行,每個階段之間間隔6h,使筍體內外水分平衡。第一段溫度應控制在85℃,時間為50分鐘;二段溫度應控制在75℃,時間為60分鐘,其間每15分鐘翻動一次;三段溫度應控制在70℃,時間為50分鐘,其間每15分鐘翻動一次。在第二次烘烤之後,焙熄產品需揉捻成型後進行第三次烘烤,青筍和條筍壓扁成型後進行第三次烘烤。烘乾產品在烘箱中用冷風吹5分鐘後方可裝袋。
質量特色
感官特色:色澤黃綠,具有筍乾的特殊香氣味,筍身扁平乾淨。
脫水筍:全筍經分切后製成,分脫水筍尖和脫水筍條,無雜色,無老頭,筍長不超過15厘米;
條筍(禿挺):用筍段製成,組織較嫩,無粗老根頭,筍長不超過30厘米;
青筍(咸筍乾):全筍製成,無粗老纖維,無明顯粗老根頭,筍長≤30厘米;
焙熄:由筍的嫩尖製成,組織細嫩,筍長≤15厘米。
理化指標:水分含量≤15%,含鹽量2%至8%,膳食纖維含量22%至30%,蛋白質含量≥20%。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寧國筍乾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安徽省寧國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寧國筍乾的檢測機構由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