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步槍

中距離武器

自動步槍──自動步槍是指藉助於火葯氣體壓力及彈簧的作用力完成推彈、閉鎖、擊發、退殼和供彈等一系列動作的連發步槍,是一種突擊步槍。非自動步槍只能單發,而且裝彈和退殼都要手工操作,射速低、使用不便。

世界上第一支能夠連發的步槍由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斯潘塞於1860年發明的。這支槍槍托內有一直通槍膛的洞,洞內即彈倉,容彈10發,洞口有彈簧,以簧力推子彈入膛。

發展歷史


20世紀40年代末以前,半自動步槍佔主導地位,如美國的M1式加蘭德、蘇聯的西蒙諾夫、法國的1918式等。但半自動步槍射速低,難以做到對目標的快速射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研製了發射7.92毫米中間型槍彈的StG44式突擊步槍。爾後,蘇聯研製了M43式7.62毫米中間型槍彈和發射此彈的AK47式7.62毫米突擊步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各國於1953年底正式採用美國T65式7.62毫米槍彈作為該組織的制式步槍彈,並先後研製成採用此彈的自動步槍。例如美國的M14、比利時的FNFAL、聯邦德國的G3式自動步槍等。蘇聯於50年代對AK47式突擊步槍加以改進,推出了AKM式突擊步槍及同口徑的RPK輕機槍,實現了步槍、機槍通用化和系列化。60年代以後,各國相繼研製和裝備了小口徑自動步槍。美國於1962年定型了發射5.56毫米槍彈的M16式小口徑步槍,首先裝備美國空軍。1977~1980年北約對小口徑步槍彈進行選型試驗,確定比利時5.56毫米SS109槍彈為北約標準槍彈。此後,西方各國研製了一系列發射北約標準槍彈的小口徑步槍。典型的有美國的M16A1/A2式、法國的FAMAS式、奧地利的AUG式等5.56毫米自動步槍。蘇聯於1974年定型並裝備了AK74式5.45毫米突擊步槍。俄羅斯1994年研製成功了尼克諾夫AN94式5.45毫米突擊步槍,並同時推出同口徑的AK100系列新式突擊步槍。
中國於20世紀後期研製成功了第一代5.8毫米小口徑自動步槍和第二代5.8毫米小口徑槍族。

結構


自動步槍多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迴轉式閉鎖機構,彈匣式容彈具,擊錘迴轉式擊發機構。半自動步槍能自動裝填,但不能自動發射,射擊時,每扣動一次扳機便可射出一枚子彈。半自動步槍比非自動步槍的射速提高了兩倍以上。全自動步槍除能自動裝填外,還能自動發射,只要射手扣住扳機不放,就可以連續射擊,直到彈匣內的子彈全部打完。由於自動步槍不需要人工退殼和裝彈,所以提高了戰鬥射速,減少了射手的疲勞,也便於射手集中精力觀察、瞄準目標。自動步槍口徑通常小於8毫米,發射步(機)槍彈,一般槍長1000毫米左右,槍重約4千克,容彈量10~30發,初速700~1000米/秒,有效射程多為400米。裝備數量較多的是6毫米以下的小口徑自動步槍。

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一些性能和作用獨特的步槍,如無殼彈步槍、液體發射葯步槍、箭彈步槍、步榴合一槍、電擊發步槍等,將會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未來的自動步槍將繼續向設計人性化、結構模塊化、武器系統化、重量輕量化、瞄具光電化、功能和平台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武器種類


八一式
81式自動步槍
81式自動步槍
81式自動步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的一種制式步槍。於1979年下達的研製任務,1981年設計定型,在1983年正式投入大量生產、正式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包括採用木質固定槍托的稱81式自動步槍和採用摺疊金屬槍托的稱81-1式自動步槍(又稱八一杠)。81式自動步槍與81式7.62毫米輕機槍組成81式槍族。這3種武器的主要結構相同,自動機、復進機、擊發機構、導氣系統、供彈具都能在槍族內各槍互換使用,約有65種零部件可以互換通用。連同其他零部件通用率達到70%。
81式槍族是1979年下達的研製任務,於1981年設計定型,在1983年正式投入大量生產。
八一式班用槍族取代正在裝備的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衝鋒槍56式輕機槍,但仍採用56式7.62mm槍彈。由於在1978年已經正式決定中國將來會採用5.8mm口徑的小口徑自動步槍,所以研製81式槍族的目的是在裝備小口徑步槍之前提供一種過渡型武器。但通過實戰證明,81式槍族是一種性能優良的武器,精度好、動作可靠、操作維護簡便,在老山前線的戰鬥中表現良好。81式槍族包括班用輕機槍和自動步槍,自動步槍中採用固定木質槍托的稱81式自動步槍,採用摺疊金屬槍托的稱81-1式自動步槍。各種槍的基本結構完全相同,自動機、復進機、擊發機、導氣系統、供彈具都能在族內各槍互換使用,連同其他零部件通用率達到70%。
作為要求在短時間內完成設計的過渡槍型,81式槍族全部採用成熟技術和設計,採用短行程活塞式導氣系統,其它結構與56式衝鋒槍類似。81式步槍全長為950mm,槍管長440mm,介於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衝鋒槍之間。
九五式
95式自動步槍
95式自動步槍
95式自動步槍(QBZ-95,QBZ為源自拼音“槍-步-自動”的類別代碼),是由中國北方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突擊步槍,屬於95式槍族的一部分,為當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制式自動步槍之一,它是中國研製的第二種小口徑步槍,也是解放軍第一種大規模列裝部隊的小口徑自動步槍。 95式自動步槍是世界上最短、最輕、威力最大和軟目標殺傷能力最弱的小口徑自動步槍。
95式自動步槍於1989年提出研製指標要求,於1995年設計定型,命名為QBZ95式5.8mm自動步槍(簡稱95式自動步槍)。該槍於1997年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面。95式為無托結構步槍,導氣式自動方式,機頭迴轉式閉鎖,可單、連發射擊,機械瞄準具為覘孔式照門。95式自動步槍與QBB95式5.8mm班用機槍(簡稱95式班用機槍)形成95式槍族。後來又增加了短槍管的QBZ95B短突擊步槍,這三種武器一般被簡稱為95式03式自動步槍是在《兵器知識》04年11期首次公開的,但從該槍外形及文中提及該槍為95系列的成員中來看,其實就是年初時所公布的QBZ95A,當然也有所改進,從外觀上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把照門移到機匣的後部。根據文章介紹,該槍在2003年12月設計定型。其實在1989年決定設計新型小口徑突擊步槍時,就已經有傳統結構和無托結構兩個方案。無托方案即95式雖然早已定型,但由於本身的一些缺點,加上有人認為應該為部隊提供兩種方案進行選擇,所以有托方案的研製一直在進行著。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95式的結構不能照搬到傳統結構的步槍上。95式槍族及其他5.8mm口徑班用槍族已裝備作戰部隊。簡易夜瞄裝置採用放射性同位素鉅147通過填塗方式裝配,使用中存在亮度不足和容易脫落問題,而且鉅147的半衰期也不能滿足軍品長期貯存的要求,給部隊使用帶來許多不便;研製的二代微光瞄準鏡由於價格問題不可能全面裝備,而且200m的夜視距離也顯不足,全天候作戰能力有待提高。
光學瞄具瞄準不便是部隊反映比較多的問題,這主要是95式自動步槍受“應滿足以機械瞄具為主要瞄準方式”要求的限制而造成的,安裝光學瞄準鏡后瞄準基線太高,無法舒適貼腮瞄準。
類似於M16的有托槍通常利用彈匣作為下掛榴彈發射器的握持部位,95式自動步槍由於採用無托結構,加裝下掛防暴榴彈發射器后只能利用小握把作為握持部位,實際使用時不方便。
九七式
97式(外貿型)自動步槍
97式(外貿型)自動步槍
QBZ97式自動步槍(1999年剛公布圖片時曾被稱為99式,在2000年的刊物上正式稱為97式)是QBZ95式自動步槍的出口型,口徑為西方國家流行的5.56mm NATO,主要是發射SS109規格的步槍彈。QBZ97整槍特點與QBZ95式基本相同,在外觀上最明顯的區別是兩槍的機匣外形和彈匣。97式在供彈具的位置上有一個向下凸出的介面,而95式比較平坦;97式的供彈具是直插裝卸、側面卡制的“直彎直”型鋁合金彈匣,即M16標準的彈匣,而95式採用前後卡制、轉動裝卸的“全彎”型塑料彈匣。
零三式
03式自動步槍
03式自動步槍
03式自動步槍是中國研製的一種小口徑步槍。03式自動步槍是在《兵器知識》2004年11期首次公開的,但從該槍外形及文中提及該槍為95系列的成員中來看,其實就是先前所公布的 QBZ95A,當然也有所改進。根據文章介紹,該槍在2003年12月設計定型。其實在1989年決定設計新型小口徑步槍時,就已經有傳統結構和無托結構兩個方案。無托方案即95式自動步槍雖然早已定型,但由於本身的一些缺點,加上有認為應該為部隊提供兩種方案進行選擇,所以有托方案的研製一直在進行。在研究過程中發現95式的結構不能照搬到傳統結構的步槍上,於是放棄了兩槍關鍵部件互相通用的要求,生產研究了一種新槍,儘管在半公布狀態時被稱為95A,但實際上兩槍結構大不相同,槍機也完全不能互換。所以這種有托方案最終定型時採用了“03”這個名稱。
03式自動步槍是在《兵器知識》04年11期首次公開的。
M14自動步槍
M14自動步槍
M14自動步槍
由於早期的自動步槍使用當時的標準步槍彈藥,威力過大,后坐力使連續射擊時難於控制精度。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人費德洛夫就研製了發射威力小一些槍彈的自動步槍。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勃朗寧自動步槍,隨後有美國人研製的M14自動步槍、M16自動步槍,前蘇聯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研製的AK-47突擊步槍等。突擊步槍發射中間型威力步槍彈或者小口徑步槍彈。中間型威力槍彈長度比原有步槍彈短,使得槍的后坐力大大減小,解決了自動步槍無法連續準確射擊的技術瓶頸。小口徑步槍彈一般指彈藥口徑小於6毫米,彈丸大長徑比,高速射中人體後會失穩翻滾造成人體組織大面積創傷。使用小口徑槍彈的步槍具有重量輕、易操控的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使用的是M1式7.62mm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由於該槍質量較大,彈倉容彈量(8發)太少,故美國軍方在1944年提出以新槍替換它。1945年美國實施“輕型步槍研究計劃”。其主要要求是:口徑7.62mm,總質量不大於4.1kg,彈匣容量20發,配兩腳架,槍托能摺疊。在整個研製過程中,美國數家兵工廠拿出了幾十種樣槍,還有一些外國槍也參與了選型。最後剩下4種槍進行嚴格的選型試驗:美國斯普林菲爾德武器公司研製的發射T65式槍彈的T44樣槍,英國恩菲爾德兵工廠研製的EM2樣槍,比利時的FN FAL自動步槍(命名為T48)。試驗結果是,T48步槍名列第一,斯普林菲爾德武器公司的T44步槍位居第二。T44步槍是著名槍械設計師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在M1式加蘭德步槍基礎上開始設計自動步槍。1957年5月1日,美國陸軍宣布正式採用T44步槍。美國軍方定型命名為M14步槍,1958年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投產。M14步槍成為美國軍隊制式裝備,用來代替M1式加蘭德步槍、M1卡賓槍、M1918式勃朗寧自動步槍。
AK-47
AK-47自動步槍
AK-47自動步槍
АК-47是俄語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 образца 1947 года第一個字母的縮寫,意思是卡拉什尼科夫1947年定型的
AK-47自動步槍,是由蘇聯槍械設計師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自動步槍。
1946年,卡拉什尼科夫在他設計的使用7.62×39mm М1943式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半自動步槍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可連發射擊的樣槍(稱為АК-46),他設計的迴轉式閉鎖槍機,成為此後設計的АК系列槍械閉鎖機構的原型。同年參加靶場選型試驗。經過一系列試驗與改進了導氣裝置與活塞系統,設計而成АК-47,在風沙泥水環境中經過嚴格測試,1947年被選中定為蘇聯軍隊制式裝備,1949年最終定型,正式投入批量生產,在伊熱夫斯克軍工廠生產。1951年開始裝備前蘇聯軍隊,取代西蒙洛夫半自動卡賓槍。在1953年АК-47改變了機匣的生產方法,由衝壓工藝變為機加工藝。АК-47開始大量裝備蘇聯軍隊。蘇軍所裝備的AK-47於50年代末由其改進型AKM所取代。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АК-47系列是前蘇聯軍隊和華沙條約組織國家軍隊制式裝備。在1980年代5.45mm口徑型АК-74系列裝備前蘇聯軍隊后,АК-47系列逐漸從蘇軍制式裝備中退出。
勃朗寧自動步槍
勃朗寧自動步槍(Browning Automatic Rifle 英文簡稱:BAR)。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參戰後發現,在歐洲大陸環境惡劣的塹壕戰中,他們缺乏密集的火力。1917年由著名武器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設計的一種可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步槍的方案很快被軍方選中為制式武器,優先迅速投產,被命名為“M1918式勃朗寧自動步槍”,裝備美國軍隊。勃朗寧自動步槍在20世紀30年代由歐洲比利時FN公司仿製生產,改用7.92mm口徑槍彈,增加了一個減速機構,使全自動射擊時有兩種射速;配有氣體調節器調整槍彈發射時進入導氣裝置的火藥氣體量,槍管長550mm,全槍質量9kg,於1930年定型,稱為“M1930式7.92mm勃朗寧輕機槍”,作為輕機槍受到一些國家的歡迎。
俄新一代產品
Ak101自動步槍
Ak101自動步槍
莫斯科以東1130公里、烏拉爾地區(Western Urals)的一個叫伊熱夫斯克(Izhevsk)的小地方,這個地方本身毫不起眼,要在大比例尺的地圖上才找得到。正如景德鎮因為瓷器而蜚聲海外,伊熱夫斯克也因為一種特產而為人所知,只不過這種特產是殺人的槍!伊熱夫斯克是俄羅斯輕武器設計師們心中的麥加,這一點毫無疑問,前蘇聯和俄羅斯陸軍幾乎所有的現代化輕武器都是從這裡走下製圖板,走向戰場的。這些輕武器的名字如雷貫耳,它們是AK-47、AKM、AK-74、AK-74M馬卡洛夫手槍、德拉貢諾夫狙擊步槍,隨便哪一種都是世界輕武器發展史上的精品。不用說,伊熱夫斯克生產最多的便是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Kalashnikov Assault Rifles),即使在全世界範圍,也沒有任何一種槍械在生產數量上能與之匹敵。當前,美國國際安全中心的輕武器研究協會(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Small Arms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前會長,著名的《AK-47的發展》的作者,愛德華·C·埃澤爾稱,根據他的研究,在AK-47於1948年投產後的50年間,其生產數量高達5000萬支,而它最直接的競爭對手M-16步槍,只生產了1000-1100萬支。在越南、阿富汗、尼加拉瓜,在非洲、中東和其他許多的熱點地區,隨處可見卡拉什尼科夫輕武器的身影。也一而再,再而三的證明了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的可靠性、耐用性、有效性和生產工藝的簡單易行。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柯夫憑藉自己的天才讓AK成為一個字頭,一個讓敵人聞風喪膽,讓擁有者膽量倍增的字頭。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AK這個字頭也幾乎成為了蘇聯(後來是俄羅斯)輕武器的代稱。但是1919年11月10日出生於哈薩克的卡拉什尼科夫已年屆85歲,再優秀的槍械設計師都逃不過自然規律,他無法再憑藉一已之力源源不斷的推出新作品來維繫龐大的AK帝國。無法否認的是,隨著20世紀90年代,卡拉什尼科夫放下繪圖筆,退出輕武器設計界以來,世界輕武器發展史已經步入了后卡拉什尼科夫時代。這一點對於在武器發展上繼承了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來說意義更為重大。要知道,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最後一種突擊步槍——AK-74系列已服役了近30年。再好的武器也有退出歷史舞台的那一天,但這回不再有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新槍來接班了,俄羅斯人要面對的現實是,誰是下一個卡拉什尼科夫?誰能延續AK帝國的輝煌?亦或是AK這個字頭將隨著一代宗師的老去而塵封在歷史的卷帙中。
參考資料:
非自動步槍只能單發,而且裝彈和退殼都要手工操作,射速低、使用不便。世界上第一支能夠連發的步槍由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斯潘塞於1860年發明的。這支槍槍托內有一直通槍膛的洞,洞內即彈倉,容彈10發,侗口有彈簧,以簧力推子彈入膛。
G36步槍
G36系列步槍
G36系列步槍
G36自動步槍(Gewehr G36)是德國聯邦國防軍裝備的一種自動步槍。G36步槍的優異性能令HK公司對G36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為滿足不同的作戰需求,對G36標準型突擊步槍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造,總共推出了7種變型槍:G36標準型突擊步槍、G36K短步槍、G36卡賓槍、G36E(外貿型G36)步槍、G36運動步槍、G36概念狙擊步槍、MG36輕機槍和G36C突擊步槍。
1990年,當時的西德國防軍已決定採用G11無殼彈步槍來換裝服役超過30年的G3步槍,但和平扼殺了G11方案,在G11投產前柏林牆倒塌,隨著東西德統一,帶來一系列經濟問題,G11方案的資金被全部破掉
在世界上主要國家,特別是北約組織的主要國家的軍隊都使用5.56mm的步槍的情況下,德國的維和部隊仍攜帶著1959年裝備的7.62mm的G3步槍。德國感到必須儘快為陸軍、尤其是快速反應部隊換裝新的步槍。
由於時間和經費的問題,並沒有打算研製全新的步槍。德國軍方最初的方案是和以色列的加利爾和芬蘭的SAKO M92步槍類似,利用前東德所有的兵工設備及AK步槍的技術生產一種使用5.56mm NATO彈的AK型步槍。前東德VEB公司曾研製過一種Stg940系列突擊步槍,基本上符合德國國防軍的初步構想,因此技術可行性與降低成本都不成問題,但這個方案的俄國色彩過於強烈,在保守派的反對下取消。
G36標準型步槍:原型槍為HK50型步槍,全槍長998mm,槍管長408mm,摺疊式槍托,採用3倍放大率的光學瞄準鏡。它可在光學瞄準鏡前方的提把上安裝前置式NVS80夜瞄具,該瞄具中的稜鏡可將增強的圖像折射到瞄準鏡上。G36標準型是G36系列的基本型號,
G36K型短步槍:為短槍管型,全槍長860mm,槍管長270mm,摺疊式槍托,採用英國激光製品公司的休爾費爾戰術燈和激光瞄準鏡,普通瞄具為框式表尺,表尺射程350m,可下掛40mmAG36榴彈發射器。採用了與標準型G36不相同的槍口消焰器。
G36型卡賓槍:採用318mm槍管,摺疊式槍托。
G36E型步槍:是按照標準型設計的外貿型槍,採用1.5倍的光學瞄準鏡。
G36運動步槍:採用拇指孔槍托,可調式貼腮板,單發射擊,彈匣容彈量5發。
G36型狙擊步槍:與運動步槍一樣,採用拇指孔槍托和可調式貼腮板,槍管為振動小的厚壁槍管,擊發機構改造成單發射擊,扳機扣力更加平穩,機匣上面的提把改為大型的瞄準鏡座導軌,彈匣容彈量5發。
其他種類
MG36型輕機槍:在G36標準型安裝加厚的重型槍管、C-MAG彈鼓以及摺疊式兩腳架。
G36C型短步槍:是為特種部隊研製的專門武器,是在G36K的基礎上進一步縮短,全槍僅長720mm,槍重減至2.8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