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霧垂江賦
羅貫中所創文言文
大霧垂江賦是一篇描寫霧中江景垂釣的文言文。
至第三日四更時分,孔明密請魯肅到船中。肅問曰:“公召我來何意?”孔明曰:“特請子敬同往取箭。”肅曰:“何處去取?”孔明曰:“子敬休問,前去便見。”遂命將二十隻船,用長索相連,徑望北岸進發。是夜大霧漫天,長江之中,霧氣更甚,對面不相見。孔明促舟前進,果然是好大霧!前人有篇《大霧垂江賦》曰:
時也陰陽既亂,昧爽不分。訝長空之一色,忽大霧之四屯。雖輿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聞。初若溟濛,才隱南山之豹;漸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鯤。然後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蒼茫,浩乎無際。鯨鯢出水而騰波,蛟龍潛淵而吐氣。又如梅霖收溽,春陰釀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東失柴桑之岸,南無夏口之山。戰船千艘,俱沉淪於岩壑;漁舟一葉,驚出沒于波瀾。甚則穹昊無光,朝陽失色;返白晝為昏黃,變丹山為水碧。雖大禹之智,不能測其淺深;離婁之明,焉能辨乎咫尺?
於是馮夷息浪,屏翳收功;魚鱉遁跡,鳥獸潛蹤。隔斷蓬萊之島,暗圍閶闔之宮。恍惚奔騰,如驟雨之將至;紛紜雜沓,若寒雲之欲同。乃能中隱毒蛇,因之而為瘴癘;內藏妖魅,憑之而為禍害。降疾厄於人間,起風塵於塞外。小民遇之夭傷,大人觀之感慨。蓋將返元氣於洪荒,混天地為大塊。
賦的開篇就是以一個感嘆句突出了長江的氣勢恢宏,接著從地理方位上說明長江橫貫東西,縱橫南北,也描繪其包容百川的偉大胸襟和歷經千古歲月的洗禮仍然波浪滔天。緊接著又寫道傳說當中的神靈和鬼怪,突出長江在神靈和英雄等等角色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本段是為後文續寫大霧作鋪墊。
第二段主要描寫大霧籠罩長江的景象。這段文字,從表面上看只是在描寫大霧,實際上與整部小說的歷史背景有關。“陰陽既亂,昧爽不分”,從文意上看是說天氣陰陽變化,但是陰陽還指五行變化,在秦漢時代,各個朝代都將自己與五行相關聯,如商為土德,周為金德,秦為水德,楚為木德,漢為火德,文中說“陰陽既亂,昧爽不分”,就是暗指歷史車輪又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了,與小說的大環境相關聯。下面一句,化用王勃《滕王閣序》當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詩句,接下來以霧蒙蒙的瀰漫效果讓對面不見人影,只有金鼓可聞為下文的草船借鑒埋下伏筆。緊跟著的幾句除了繼續渲染大霧鎖江的氣勢以外還點明了地點以及處於戰爭時期的背景。
第三段是人著力描寫了大霧垂江可能帶來的各種危險以及各種人的反應。其實他也隱隱約約透露出詩人對戰爭殺戮的擯棄。這與詩人的沙場經歷時有關的,另外作者也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仁義懷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才會覺得這些戰爭是“降疾厄於人間,起風塵於塞外。”普通百姓對之只能是無助地夭傷,胸懷大志的人對之則是發表一番感慨,天壤之別也。最後一句“蓋將返元氣於洪荒,混天地為大塊。”作者用語十分耐人尋味,古人認為元氣是物質本原,大塊就是完整統一的整體。所以說“返元氣於洪荒,混天地為大塊”就是指經歷了這些災難之後,天下還會一統的。應了他的核心思想,即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一才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