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細胞治療

體細胞治療

體細胞治療是將機體細胞在體外進行各種處理后,再回輸病人的治療方式。

目錄

正文


體細胞治療
體細胞治療是將機體細胞在體外進行各種處理后,再回輸病人的治療方式。目前體細胞治療以自體體細胞治療為主,分為主動特異性免疫治療和被動免疫治療兩類。
主動特異性免疫治療即通常所說的腫瘤疫苗技術,是用腫瘤細胞或其提取物對癌症患者進行免疫,本質上是一種生理治療措施,能特異性地激發、增強機體對腫瘤的主動免疫排斥反應,達到根治腫瘤的目的。目前主要面臨的問題在於腫瘤細胞來源於正常細胞,腫瘤細胞的特異性抗原分子或相關抗原分子與正常細胞相比只是數量的變化或結構的細微改變,機體免疫系統很難識別,也就難以將腫瘤細胞作為“外來異物”進行排斥。近年,隨著免疫學、腫瘤免疫學理論和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腫瘤疫苗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其中樹突狀細胞(DC)技術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種治療手段。
DC是人體攝取、加工、呈遞抗原的重要專職抗原遞呈細胞。DC不能直接殺傷腫瘤細胞,但能夠顯著刺激初始型T細胞(native T cells)增殖,在機體的細胞免疫體液免疫中起重要的調控作用。利用患者外周血中的單核細胞進行體外培養、擴增,回輸患者體內,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統,進而殺滅、限制腫瘤細胞。DC治療已經在黑色素瘤腎細胞癌、卵巢癌、淋巴瘤腸癌膀胱癌、肝癌等多種腫瘤的治療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本中心自2002年起也開展了針對黑色素瘤和腎細胞癌的治療,其它類型腫瘤的DC治療也在探索中。
過繼免疫治療是以輸注自身或同種特異性或非特異性腫瘤殺傷細胞為主,它不僅可糾正細胞免疫功能低下,並且可直接發揮抗腫瘤作用。輸注的細胞主要包括淋巴因子活化的殺傷細胞 (LAK細胞)、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 (TIL細胞)及細胞毒性 T細胞(CTL)。LAK細胞是由外周靜脈血中分離出淋巴細胞,在體外用富含IL-2 (1000-2000U/ml)的培養液培養35天後形成的。TIL細胞是從切除的腫瘤組織或癌性胸、腹水中分離純化的淋巴細胞。目前認為TIL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活性較LAK細胞高。CTL細胞是將腫瘤細胞經絲裂黴素處理後作為刺激細胞與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加少量IL-2共同培養、誘導產生的。此過程操作手續複雜,影響因素多,易污染且療效並不優於LAK細胞,因此目前很少開展。目前應用較多的是LAK療法。即在輸注細胞的同時需輸注一定量IL-2/ LAK,以保證療效。LAK細胞表面標記特徵為非MHC限制性殺傷細胞。LAK細胞是外周血淋巴細胞在病人開始IL-2治療幾天後反跳性增殖時收集的。在體外與IL-2一起培養數天後發展為具高度非特異性細胞毒性細胞后再返輸給病人。LAK細胞不僅可直接攻擊腫瘤細胞,還可分泌細胞因子TNF、IFN等,從而加重腫瘤細胞的損傷。國外文獻報導,用IL-2/LAK治療腎細胞癌,有效率35%,黑色素瘤,有效率24%,非何傑金氏淋巴瘤,結、直腸癌,膀胱癌,肝癌及癌性腹水,有效率在22%~55%之間。國內韓德民報導用IL-2/LAK法治療10例喉癌,結果6例緩解,3例輕度緩解,1例無效。1996年北京友誼醫院血液科用IL-2/LAK法治療20例腫瘤患者,其各種免疫指標有明顯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得到恢復。LAK細胞臨床上主要用於全身性轉移的腫瘤(靜脈輸注LAK細胞+IL-2衝擊性療法)和癌性胸水、頭頸部癌、肝癌、膀胱癌等。此外,LAK細胞在移植后淋巴細胞增殖性病 (pa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 PTLD)中取得一定療效。
TILs是直接從腫瘤組織中分離出來的T淋巴細胞 ,經離體培養中由
IL-2誘導而成。具有腫瘤特異性殺傷活性 ,特別是對黑色素瘤有效。早期的報告與單獨使用IL-2對比具較高的有效率 ( 34%比17 % )。但可重複性和緩解時間的長期資料尚缺。
CIK細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是用人體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在體外經過多種細胞因子作用所培養得到的非特異殺傷細胞,其增殖倍數和殺傷腫瘤細胞的活性均明顯高於LAK細胞。自美國Stanford大學Schmidt Wolf等人首先提出后經過不斷完善,目前在腫瘤患者骨髓凈化、白血病的治療中有肯定療效,對部分實體瘤患者的臨床試驗也得到令人鼓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