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手筆的結果 展開

大手筆

詞語釋義

大手筆,古時是指有名的文章家或作品。如今,凡筆力雄健、根基深厚的大作家、大理論家、大著述家、大記者及規模和名氣較大的作品,均可稱為“大手筆”。不過習慣上,人們把那些寫作能力較強的人都稱為“大手筆”。指規模巨大的影響深遠的計劃或舉措。

釋義


指偉大的著作或大行動。

出處


《晉書•王珣傳》:“此當有大手筆事。”

典故


源見“大筆如椽”。指朝廷詔令文書等重要文章。《陳書.徐陵傳》:“世祖、高宗之世,國家有大手筆,皆陵草之。”后亦稱工於文辭有大成就的人。唐 白居易《馮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誥制》:“吾聞武德暨開元中,顏師古陳叔達、蘇頲稱大手筆。”

用法搭配


例句

這篇散文的確是當年的妙手偶得,構思精巧,不愧是大手筆!

基本解釋


1.舊指有關朝廷大事的文字。
2. [well-known writer]∶指名作家,也指名家的作品。
3.比喻實施宏偉的規劃。
4.人們常說“如櫞之筆”指的也就是這個意思,我這裡所指的正是其中的一類:各級黨政機關和各部門、各單位那些才華橫溢、出類拔萃的文字秘書們。他們默默無聞地干著轟轟烈烈的事業,並從艱苦的磨礪中獲得了超人的智慧和才華。《應用寫作》雜誌社有《願你成為大手筆》這本書出售。裡面就有專門對大手筆的解釋。

出處與詳解


1.指朝廷詔令文書等重要文章。后亦指傑出的文辭、書畫。
①《晉書·王珣傳》:“珣 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諡議,皆 珣 所草。”
②《陳書·徐陵傳》:“世祖、高宗 之世,國家有大手筆,皆 陵 草之。”
③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迦陵配》:“﹝ 李太守 ﹞閑步殿上,觀西天像,突見墨荷,驚為 八大 再來人,問誰之大手筆。”
2.稱工於文辭有大成就的人。
①唐 白居易《馮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誥制》:“吾聞 武德 暨 開元 中,顏師古、陳叔達、蘇頲 稱大手筆。”
②宋 何薳 《春渚紀聞·作文不憚屢改》:“雖大手筆,不以一時筆快為定而憚於屢改也。”
③明 陳繼儒《袁伯應詩集序》:“因以徵言於海內大手筆,凡可以不朽兩親(袁可立夫婦)者。”
④ 陳毅《湖海詩社開徵引》:“若無大手筆,誰堪創世紀?”
⑤明·沈鯨《雙珠記·風鑒通神》:“官樣文章大手筆,衙官屈宋誰能匹。冀得鴻臚第一傳,平地雷轟聲霹靂。”
3.手面闊綽的人。
《負曝閑談》第十五回:“金慕暾 又是個大手筆,整把銀子撒出來,毫無吝色。”

語出典故


行書紙本,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為希珍之寶。此帖行書,筆力,態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是帖明末在新安吳新宇處,后歸吳廷,曾刻入《餘清齋帖》,至清代時歸入內府,並與《快雪時晴帖》、王獻之《》同列為三希堂法帖之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字元琳,幼時小字法護,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於晉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於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孝武帝,累官左僕射,加征虜將軍,並領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遷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尋以病卒,終年五十二歲,謚獻穆。董其昌評:“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王珣傳
《晉書*王珣傳》:“時帝雅好典籍,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並以才學文章見昵於帝。及王國寶自媚於會稽王道子,而與珣等不協,帝慮晏駕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為方伯,而委珣端右。珣夢人以 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云:“此當有 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謚議,皆珣所草。”
成語故事
東晉文人王珣從小才思敏捷,膽識過人,20歲時擔任大司馬桓溫的主簿。他經常是口若懸河,下筆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送給他一支像椽子那樣大的筆,預感有大手筆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為晉孝武帝寫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