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
元末抗元武裝力量
紅巾軍是元朝末年人民起來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最初是與明教、彌勒教、白蓮教等民間宗教結合所發動的。因打紅旗,頭扎紅巾,又稱作“紅巾”或“紅軍”,又因焚香聚眾,又被稱作“香軍”。紅巾軍的背景起源於元順帝統治末年政治敗壞、稅賦沉重,加上天災不斷,最初起於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江淮一帶。
紅巾軍的背景,起於元順帝統治末年政治敗壞、稅賦沉重,加上天災不斷。最初起於淮河流域,以韓山童、劉福通等為首領。韓山童以白蓮教為紐帶,宣傳“彌勒降生”、“明王出世”,並結識了安徽阜陽人劉福通。(山童倡言:“天下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河南江淮之人翕然信之”。見明 陳建《皇明通紀法傳全録》卷一)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元順帝以賈魯治黃河,動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滿,韓山童與劉福通、杜遵道等人決定在潁上(今屬安徽)發動起義,但事泄,韓山童被捕殺,劉福通帶山童之子韓林兒殺出重圍,佔領潁州(今安徽阜陽),許多人民紛紛加入,在安徽、河南一帶勢盛,而北方其他起事,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治今安徽鳳陽)的郭子興等,均打著紅巾起義。1355年,劉福通於安徽亳州市立韓山童的兒子為“小明王”,建國號“大宋”。對於各路紅巾軍借號恢復大宋,明朝時人認為是宋朝仁政遺德所致。“元末韓山童者,自言祖父系宋㣧,國亡變姓……其他所在兵,皆以興宋為詞。而紅巾揭旗有重開大宋之天之句。元入至徙宋帝子完普,並其家屬與沙州,懼為眾推。挾此又見宋仁厚之徳,入人之深。雖易姓未冺,而漢唐以下所未有也”。(見明·陳霆《兩山墨談》卷十 嘉靖十八年刻本)
地圖
北方紅軍興起之後,南方長江流域也紛紛打著紅軍的旗號起事,如彭瑩玉、徐壽輝等在湖北,徐壽輝稱帝,國號宋,此外,王權在南陽地區的“北瑣紅軍”、孟海滿在荊襄一帶的“南瑣紅軍”等。
蒙元對於紅巾軍的起事隨即展開鎮壓,由也先帖木兒率兵攻劉福通紅軍,獲得數次勝利,贊宰相脫脫督戰攻徐州,殺芝麻李,並由賈魯攻濠州(今安徽鳳陽),並由答失八都魯攻滅南北瑣紅軍,南方元軍與徐壽輝軍隊互有勝負。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戰局有所轉變,紅巾軍北伐。劉福通先立韓林兒為帝,都亳州(今屬安徽),其後數戰後,擊敗答失八都魯的軍隊,並展開反攻,甚至逼近大都,南方紅軍則在湖南、湖北獲得勝利,郭子興病逝后,郭天敘、張天佑相繼戰死,朱元璋繼承了原有軍隊,並渡長江佔領集慶(今江蘇南京)。至元十七年前(1357年)前後,在北方以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李思齊等為首的元軍將領(但當時已不聽中央號令各自為政)開始對北方紅軍展開反攻,紅軍內部也發生爭執分裂,勢力漸弱,1363年,北方紅軍在安豐(今安徽壽縣)之役中敗給新興並降元的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投奔朱元璋,於1366年返回應天,至瓜步,船翻沉江而亡。南方紅軍將領陳友諒則於1360年殺徐壽輝自代。從張士誠投元開始,紅巾軍幾個分裂勢力從一致滅元轉為相互兼并,終由明太祖朱元璋攻滅陳友諒、張士誠,一統紅巾軍,最終推翻元朝,統一華夏,建立了大明王朝。
滿城都是火,
府官四散躲。
城裡無一人,
紅軍府上坐。
——《陶宗儀·輟耕錄》卷九“松江官號”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