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楂子的結果 展開

楂子

楂子

楂子又叫木桃。和木瓜是一類,味道酸澀,比木瓜小,色微黃,蒂、核都粗,核中的籽小而圓。早春時先開花后長葉,其花色有紫色、粉紅色、乳白色者,更有重瓣花的品種。枝密多刺,又可充為綠籬。

氣味


酸、澀、平、無毒。

主治


斷痢,去噁心咽酸。煮汁飲,治霍亂轉筋,功與木瓜相近。
(音渣。《食療》)【校正】原附木瓜下,今分出。【釋名】木桃(《埤雅》)、和圓子。時珍曰∶木瓜酸香而性脆。木桃酢澀而多渣,故謂之楂,《雷公炮炙論》和圓子即此也【集解】《藏器》曰∶楂子生中都,似而小,江外常為果食,北土無之。頌曰∶處處有之,孟州特多。弘景曰∶《禮》雲∶楂梨鑽之。謂鑽去核也。鄭玄不識,以為梨之不臧者。郭璞以為似梨而酢澀。古以為果,今不入例矣。時珍曰∶楂子乃木瓜之酢澀者,小於木瓜,色微黃,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圓也。按 ∶王禎《農書》雲∶楂似小梨,西川、唐、鄧間多種之。味劣於梨與木瓜,而入蜜煮湯,則香美過之。《莊子》雲∶楂、梨、橘、柚皆可於口。《淮南子》雲∶樹楂、梨、橘,食之則美,嗅之則香。皆指此也。【氣味】酸,澀,平,無毒。詵曰∶多食傷氣,損齒及筋。【主治】斷痢(弘景)。去噁心咽酸,止酒痰黃水(藏器)。煮汁飲,治霍亂轉筋,功與木瓜相近(孟詵)。
本草綱目》,明·萬曆六年,李時珍,公元1578年 中醫古籍
楂子
楂子
楂子
楂子

簡介


楂子和木瓜是一類,味道酸澀,比木瓜色微黃,蒂、核都粗,核中的籽小而圓。楂子又名木桃。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枝條有刺,開展。葉互生,倒卵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10厘米,寬2~3厘米,背面幼時密被褐色絨毛葉緣有銳鋸齒。托葉大型,腎形或半圓形,長0.5~1.0厘米,有重鋸齒。花2~3朵簇生二年生枝條上,先葉開放,花淡紅或白色。梨果球形或卵形,徑6~7厘米,成熟時黃色或黃綠色,先端突起。分佈於華中、華北各省,貴州、雲南亦可見之。

記載


楂子始載於《本草拾遺》,《綱目》列入卷三十果部山果類。釋名:木桃(《埤雅》)和圓子(《炮炙論》)。李時珍曰:“木瓜酸香而性脆。木桃酢澀而多渣,故謂之楂,雷公炮炙論和圓子即此也。”《綱目》集解引陳藏器之言曰:“楂子生中都,似榲桲而小,江外常為果食,北土無之。”李時珍曰:“楂子乃木瓜之酢澀者,小於木瓜,色微黃,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圓也。”按王楨農書云:“楂似小梨,西川、唐、鄧間多種之。味劣於梨與木瓜,而入蠻煮湯,則香美過之。”《莊子》云:“楂、梨、橘、柚皆可於口。”《淮南子》云:“樹楂、梨、橘,食之則美,嗅之則香。皆指此也。”所述均系本種。

生境分佈


野生或栽培。分佈於陝西、福建、廣西、雲南等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