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木希典

1885年晉少將,任第11步兵旅旅長

乃木希典(日語:のぎまれすけ,1849年12月25日-1912年9月13日),長州藩藩士出身,曾用名源三郎、文藏。日本軍事人物,陸軍大將,善寫漢詩,持身嚴謹,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的忠實推行者。

1868年隨山縣有朋參加日本戊辰戰爭。1871年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1877年參加平息西鄉隆盛挑起的日本西南戰爭。1885年晉少將,任第11步兵旅旅長。1886年赴德國研究軍事。歸國后歷任近衛第2步兵旅旅長、駐名古屋第5旅旅長。中日甲午戰爭時任第2軍第1旅旅長,率部侵佔中國旅順、遼陽。1895年率第2師入侵中國台灣。翌年任台灣總督,1900—1904年退役。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任第3軍司令,以“肉彈”戰術攻克旅順。1905年參加奉天之戰。戰後任軍事參議官。是皇孫裕仁的導師。

遺有《乃木希典日記》。

1912年與其妻剖腹自殺,以殉明治天皇。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全身像
全身像
1849年12月25日,乃木希典出生於日本東京,是長州藩士乃木希次第三子,自幼的基本教育是武士道精神與儒學忠君思想,作為躋身長州藩陸軍高級將領的乃木希典,其指揮作戰只能以古典或陳舊來形容。
1858年,10歲的乃木希典隨父母回歸長州,在長府藩的集龍館學文習武。
1864年,由英、法、美等國十七艘軍艦組成的聯合艦隊攻打下關。當時,只有16歲的乃木希典自願從軍為國效力,但因年齡尚幼未得允准。外國軍隊的進攻以及日本在交戰中的慘敗,給乃木希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年,乃木希典到萩鎮(今山口縣)向儒者玉木文之進學習山鹿學,受到山鹿學派兵學的影響。
1866年至1868年又入長州藩萩鎮明倫館,一面習文,一面學習劍道。
1866年,幕府發動了第二次討伐長州的戰爭。在幕府與討幕派進行決戰之際,乃木希典於1867年加入了高杉晉作率領的報國隊與幕府軍作戰。
1868年戊辰戰爭時,他隨長州藩兵轉戰東北,立下了戰功。
1869年,乃木希典為學習法式操練,入伏見的親兵兵營,接受軍事訓練。
1871年(日本明治四年),開始實施效忠天皇“親兵制度”,組建中央統帥的直轄部隊,從薩摩藩(鹿兒島)、長州藩(山口縣)、土佐藩高知縣)三處徵集將兵,以藩兵身份遴選為天皇“親兵”。
1871年春,明治政府抽調薩摩、長州、士佐三藩的步、騎、炮三個兵種近萬名藩兵,作為天皇的“親兵”,這是日本“最初的國軍性質的軍隊,不久便成為了近衛兵、近衛師團”,乃木希典從這時起便成為天皇的“親兵”。
1871年,他被任命為少佐。以後四十餘年他對天皇始終“純忠至誠”,“一意奉上”,終使他一步步地晉陞為陸軍大將(上將)。
1875年,乃木希典被任命為熊本鎮台步兵第十四聯隊代理聯隊長,駐在小倉。
1876年11月,參與鎮壓日本前副軍事大臣前原一誠發動的士族叛亂。
1877年,乃木希典作為小倉營司令官代理兼務,率領第十四聯隊參與鎮壓薩摩藩士族發動的叛亂。不久,他被晉陞為陸軍中佐,並任熊本鎮台參謀。
1877年在鎮壓西鄉隆盛反叛的西南戰爭中,身為第十四聯隊少佐聯隊長的乃木率軍向熊本增援,在中途便被敵擊潰,大部被殲,聯隊軍旗都被叛軍奪走,當時日本軍方對部隊官兵已開始採取軍國教育了,認為軍旗是部隊的象徵,是生命和榮譽的標識,是萬萬不能丟的。乃木作為聯隊長在戰場上丟掉了聯隊旗,覺得無顏活著,便使起武士道的精神,揚言要自殺殉旗殉天皇,后被好友兒玉源太郎和山縣有朋勸阻,申請天皇赦免。由於自責,乃木染上酒癮,經常借酒消愁。
1878年1月,30歲的乃木希典被任命為東京步兵第一聯隊長,8月26日,與鹿兒島湯池定基的女兒靜子結婚。
1885年5月21日,乃木希典晉陞為少將,任熊本步兵第十一旅團長。
1886年赴歐洲留學,受到很大的震撼。原以為發達的德國一定是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沒想到,德國人那麼淳樸,那麼內斂,對自己的文化傳統那樣的珍重。回國以後,他馬上給軍部呈上了一個“肅軍意見書”,意思就是要按照德國陸軍的方式整頓軍隊,講究軍人的風紀和精神面貌,從外表開始強調一個軍人的氣質和風貌。比如強調一個軍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穿軍裝,要乾乾淨淨一絲不苟。他的酒癮也戒掉了,變成一個極為自律的人,兩年後任近衛軍步兵第二旅團長。
1890年春因病退職,一度隱居田園。
1892年,乃木希典正在櫪木縣的一個山村“隱居”,過著所謂“田園”生活。
1894年6月,日本借口朝鮮爆發農民起義,派兵侵入朝鮮,挑起了甲午戰爭,乃木立即結束他的“田園生活”,被任命為少將步兵第一旅團長,駐留廣島,心癢難耐地等待著出征的命令。
他在一首詩中殺氣騰騰地寫道:“肥馬大刀尚未酬,皇恩空浴幾春秋。斗瓢傾盡醉余夢,踏破支那四百州”。“踏破支那四百州”一句中的“支那”即指中國,赤裸裸地道出了乃木這個天皇豢養下的侵略分子,對中國錦繡山河和中國人民的禍心。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乃木希典重返軍界,任侵華日軍第二軍第一旅團長,聽命於第一師團長山地元治的指揮。
1894年10月下旬,日本侵略軍開始向中國境內大舉進犯。在第一軍侵佔九連城、丹東的時候,乃木希典所在的第二軍也同時從花園口登陸,從背後向大連、旅順進犯。
乃木希典作為這支侵略軍的前衛司令官,率部向金州進犯。11月6日,日本侵略軍佔領金州,不久旅顧、瓦房店、蓋平、營口也相繼失守。
日軍所到之處,對當地居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寬甸,日軍“肆焚搶”。在金州、岫岩、海城,日軍“擄掠婦女,搶奪財物”“致令老幼男女,逃竄流離,道殣相望”。
11月下旬,乃木指揮日軍進攻旅順,於11月21日夜發起總攻,到次日午後五時攻下旅順,清軍死四千五百人,傷者無數。乃木放手讓日軍瘋狂大屠殺,“縛數華人於一處,鳴槍肆擊,復以利刃亂剁,直至體無完膚始已”。屠殺持續四天之久,旅順屍骨成山,血流成河,全城僅有三十六人倖免。《英國泰晤士報》報道:“日本攻取旅順時,戕害百姓四日,非理殺伐,甚為慘傷,中兵數群,被執其縛,先用洋槍擊死,然後用刀支解。”乃木是這一切暴行的罪魁禍首,成千上萬中國人的屍體和血淚鋪平了乃木希典罪惡的躋身道路。
1895年1月3日,為增援第三師團發動遼南會戰,乃木希典率第一旅團從普蘭店北攻蓋州(今蓋平)、10日,經過苦戰,擊破清軍章高元、張光前所部崇武軍、親慶軍13營和徐邦道的恭衛軍3營,攻佔蓋州。此後的二、三月間,指揮第一旅團參加佔領大石橋、太平山、田莊台等地,侵略足跡遍布遼東半島,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屍體鋪平了他的陞官加爵之路。這時期他寫下了“對峙兩軍今如何?戰聲恰似迅雷過。奉天城外三更雪,百萬精兵渡大河。”的詩句。
1895年4月5日,日本天皇以“有功”之臣將其晉陞為陸軍中將,任第二師團長,不久又被任命為金州守備司令官。
1895年4月後,晉陞為陸軍中將,特封為男爵,歷任第二師團長、金州守備司令官、第十一師團長、1896年10月,日軍中將乃木希典成為第三任台灣總督。乃木在1895年曾參加過侵佔台灣的戰爭,對台灣的情況十分熟悉。他上任后,為鎮壓台灣人民的反抗,大力推行“以台治台”策略,頒布了《台灣紳章規則》《土匪歸順政策》等法規,但由於台灣各界的抵制,乃木的陰謀未能得逞。
更令乃木頭痛的是,台灣各地的抗日鬥爭波濤洶湧,使他和日軍窮於應付。他上任兩個多月後,台東就爆發了“太魯閣鬥爭”。日軍死傷數百人,鎩羽而歸。由於台灣人民的反抗日益激烈,日軍人和官員經常受到老百姓的襲擊,一天到晚提心弔膽,恐懼不安,這讓乃木對日本在台灣的統治前景感到灰心失望,想趁早甩掉這個包袱回國。此時的乃木認為,台灣對日本的作用不大,因為日本侵佔台灣的幾年內不僅在經濟上分文未得,而且台灣人民的反抗讓日軍死傷慘重。如果繼續統治台灣,日本將會賠進更多的人命和錢財。因此,他產生了一個念頭:將台灣賣出去,而且最好是賣給英國。他在對友人的信中抱怨日本統治台灣一事:“就像一位叫化子討到一匹馬,既不會騎,又會被馬踢”,認為台灣是塊燙手山芋,因此日本國會一度出現以一億日元的價格將台灣掉的想法,稱為“台灣賣卻論”。
1896年10月14日,乃木希典任日本第三任“台灣總督”,制定了《三段警備法》,確立了“以台治台”策略。任內發生高野孟矩事件,導致“日本帝國憲法是否適用於台灣”的爭議。12月時。爆發“太魯閣事件”,日軍死傷慘重。
1897年春,乃木希典利用回國之機,向當時的日本首相松方正義及軍界、政界的少數要人談了日本在台灣的處境及自己的想法。他建議將台灣賣給英國,這樣既可甩掉一個包袱,又可獲得一大筆錢,一舉兩得。當時的日本政府正處於財政危機當中,乃木的建議引起了首相松方的興趣,但卻遭到了日本內閣中強硬派的反對,乃木對出售台灣一事一直沒有死心。為達到甩賣台灣的目的,乃木私下與英法官員進行了秘密接觸。當時英國佔領的殖民地甚多,殖民地的管理已使英國當局頭痛不已,對購買台灣興趣不大,因此,日本與英國的這筆交易沒有正式談就夭折了。
1898年,乃木希典對友人的信中抱怨日本統治台灣一事:“就像一位叫花子討到一匹馬,既不會騎,又會被馬踢”,認為台灣是塊燙手山芋,因此日本國會一度出現以一億日元的價格將台灣賣給中國或法國的想法,稱為“台灣賣卻論”。2月,乃木希典辭去台灣總督之職。同年10月,任新成立的第十一師團長。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乃木希典侵華禍心再起,第四次得操舊業,補近衛師團長。同年5月,以日本陸軍中將軍銜任侵華日軍第三軍司令官,從而成為日軍在日俄戰爭中陸地戰場的主將。
1904年6月6日,他帶領第三軍團於大連鹽大澳(今猴兒石)一帶登陸,並在周水子北泡崖子設司令部。隨後指揮日軍經南關嶺向西南推進,以壓縮俄軍防線。當時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根據甲午戰爭二小時攻佔旅順經驗,放寬了10倍的時間,責成乃木用一個星期的時間佔領旅順。日本國內也認為由乃木披掛上陣,必定穩操勝券,佔領旅順指日可待。不想旅順未克,長子先喪,使他更加痛心疾首。
兒子墓地
兒子墓地
自1904年6月下旬始,乃木以3個師團、2個預備團、2個野戰炮兵旅團共5.6萬人兵力和386門大炮,向旅順3.3萬俄軍發起3次總攻,歷時150日,日軍狼奔豕突,血肉橫飛,乃木用人海,地道,夜襲,甚至組織了三千五百名頭綁白布的敢死隊衝鋒,均以失敗告終,戰死日本軍人5萬餘人,連他的次子乃木保典也戰死了,旅順仍在俄軍手中。
水師營會見
水師營會見
1904年12月1日,滿洲軍司令官大山岩在保留乃木司令官的面子底下,悄悄派出了兒玉源太郎總參謀長,命令乃木希典暫時讓出指揮權,由兒玉親自督戰第四次總攻旅順。僅打了八天,以戰死戰傷六千二百餘名的代價便攻下了203高地。
1905年1月1日,俄駐旅順要塞司令阿納托利·米哈伊洛維奇·斯特塞爾派出軍使,手持白旗,向日軍遞交投降書。翌日,乃木希典派第三軍參謀長伊地知幸介與俄軍達成協議,旅順遂為日軍佔領。
1905年1月,日軍佔領了203高地之後從山上向旅順城區和港口猛轟,停泊在港里的俄艦全被擊毀。俄軍的城防司令也被炸死。俄軍遼東地區總司令官施特塞爾投降。3月,乃木希典參加了奉天會戰。
1906年1月14日,乃木希典拋下數萬日軍的白骨和兩個兒子的屍體回國。在復命日本明治天皇時,他將攻打旅順而付出的慘重代價引以為咎,願以死謝罪,而明治天皇卻再次將他赦免,並賜他功一級,從二位,晉伯爵,並補軍事參議官。在其晚年,還被明治天皇任命為學習院院長。東京學習院是一所為培養皇室貴族子弟為主的學校,可見明治天皇對其信賴之深。
。1907年,乃木因戰功而升為伯爵。
由於在旅順攻打戰中日軍死傷慘重,當時乃木希典已起自殺請罪之念,並向明治天皇請辭。但明治天皇不許,並任命他為學習院院長,負責教導皇孫裕仁(即後來昭和天皇)。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病死,乃木希典一直為其守靈。同年9月13日,明治天皇殯葬之日,乃木悲傷之極,他和妻子商量后,為報恩和教育世人,決心雙雙自殺以追隨明治天皇而去。這件事被知識分子批判,認為是過時的思維方式;但在另一方面卻被日本軍國主義者們大大利用,為日後的軍國主義思想泛濫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素材。稱其為人間模範、國之忠臣,並為其搞國葬、造神社、銅像像,使之神格化。大正及昭和年間被尊稱為“軍神”。

家族成員


關係
妻子乃木靜子(湯地七)
長子乃木勝典
次子乃木保典
長女乃木恆子
三子乃木直典
養子元智

人物評價


1922年,芥川龍之介的《將軍》著力描寫了日軍敢死隊精神上的盲目、無奈和瘋狂,辛辣諷刺了日軍“持槍盜賊”的本質,矛頭直指日軍偶像、被尊為“軍神”的乃木希典。
現代的日本史學界對其軍事能力,特別是在日俄戰爭旅順戰役中的戰役指揮,大多持否定態度。有些更激進的如司馬遼太郎乾脆就給他戴上一個“愚將”的稱呼,戰前對乃木的肯定和吹噓,實則是鼓吹愚忠天皇的人為神話而已。然而有部分日本學者仍對其持正面評價,並不遺餘力地為其“正名"。
著名歷史學家馮天瑜教授認為:今天的日本右翼將謳歌對外侵略的文化傳統推尊為“國粹”,乃木希典等外戰巨擘,均被尊為“軍神”,視為日本史上的英雄,受到頂禮膜拜。當下日本右翼美化侵略戰爭的歷史,昭顯強化軍力的訴求,並圖謀構建圍堵中國的包圍圈,其間還潛伏著一種禍心:他們的軍國主義前輩曾兩度打斷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現在中國和平崛起,氣勢不凡,今之日本右翼試圖第三度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使中國重新陷入弱國泥淖,供其凌辱。對此我們要保持警惕,勿入其彀。
潘茂忠:“縱觀日俄旅順陸戰,我們看到乃木希典不研究對手設施、武器的變化,墨守成規,在選擇主攻方向、確定戰略戰術等方面都有極大的盲目性,使軍隊遭到不應有的損失。他指揮對‘旅順要塞三次總攻擊沒能佔領……反覆使用不顧前後的人海戰術’,5.9萬多人死傷。”

歷史影響


20世紀20年代以後,日本政府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其御用文人大肆鼓吹侵略史觀,為日本政府推行的軍事擴張政策服務。其突出的表現是,美化、甚至神化那些在對外侵略戰爭中立過“大功”的文武大員。甲午侵華的重要分子乃木希典自然榜上有名。當時集中歌頌乃木希的作品有:《乃木將軍傳》(1927年刊本)、《將軍乃木》(東京,1928)、《回顧乃木將軍》(東京菊香吟出版會,1936)等。嗣後,又將乃木尊為“軍神”。顯而易見,這是為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預作思想動員。
著名歷史學家馮天瑜教授認為:今天的日本右翼將謳歌對外侵略的文化傳統推尊為“國粹”,乃木希典等外戰巨擘,均被尊為“軍神”,視為日本史上的英雄,受到頂禮膜拜。當下日本右翼美化侵略戰爭的歷史,昭顯強化軍力的訴求,並圖謀構建圍堵中國的包圍圈,其間還潛伏著一種禍心:他們的軍國主義前輩曾兩度打斷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現在中國和平崛起,氣勢不凡,今之日本右翼試圖第三度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使中國重新陷入弱國泥淖,供其凌辱。對此我們要保持警惕,勿入其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