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趙貴林的結果 展開

趙貴林

重慶市作家、戲劇家、攝影家協會會員

趙貴林,重慶市奉節人。奉節縣詩城博物館館長,重慶市三國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重慶市作家、戲劇家、攝影家協會會員。

基本簡介


曾先後任教師、編劇、編輯、文化局副局長、宣傳部副部長、文 委主任、縣旅遊局黨組書記等職。創辦《夔門報》、《白帝城》報刊和詩城博物館,發表過小說、散文、戲劇、詩歌等各類作品近百萬字。數十篇受過省市獎勵,有《白帝城》、《天坑地縫》、《詩城奉節》、《大足石刻》、《三峽竹枝詞》、《亂世英雄》等著述出版。曾被奉節縣萬州移民開發區授予"拔尖人才"稱號。

具體介紹


趙貴林
趙貴林
趙貴林,男,漢族,生於1944年12月,重慶市奉節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縣文廣新局退休幹部,重慶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兼職研究員,重慶市三國文化研究會法人代表和秘書長,奉節詩城博物館館長。曾先後任教師、文工團編劇、奉節縣文化局副局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化旅遊局黨組書記等職。創辦過《夔門報》、《白帝城》報刊,發表小說、散文、戲劇、詩歌等各類作品近百萬字。有《白帝城》、《天坑地縫》、《詩城奉節》、《亂世英雄》等著述出版,天坑地縫的命名者。

人物介紹


趙貴林
趙貴林
奉節、在重慶、乃至在整個“大三峽”地區,趙貴林都是個名人;而且遠在“詩城博物館”之前,他就已經是個名人了。論“官方身份”,他曾任奉節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旅遊文化 局黨組書記等職;不過他還有好幾個“文化身份”。他是重慶市三國文化研究會秘書長;他還是當地竹枝詞的一位傳承者。而趙貴林更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十多年來執著地為“天坑地縫”鼓與呼,並最終讓它名揚海內外,因而被媒體譽為“奉節縣不可多得的人”。第一個把天坑介紹出去的並不是趙貴林,但是他“運用職權之便”,親自找北京電影製片廠遊說,廠方終於應諾拍部科教片《古城奉節》,其中拍攝了“天坑地縫”。影片在全國發行后,各地記者蜂擁而至。央視《神州風采》來此拍攝,還是趙貴林為他們寫的解說詞腳本。1992年,香港著名攝影家陳復禮先生來到白帝城,趙貴林又帶著天坑地縫的影集找上門……此後,中英、中法聯合探險隊先後來此,都由趙貴林做嚮導。從1994年至2002年,前往天坑地縫探險或科考的隊伍達數十支,其中很多都是趙貴林陪同、報道;他寫的《天坑地縫大探險》等長篇通訊,先後被中國內外上百家媒體採用。
趙貴林發表小說、戲劇、詩歌等各類作品上百萬字,創辦了《夔門報》、《白帝城》報刊,被人們稱為把“天坑地縫推向世界的人” 、被《三峽都市報》評為“三峽之子”;創建的詩城博物館被認定為重慶三峽學院教學實踐基地,市三峽文化研究會科研基地;主研的課題“大東門民居風貌保護方法”是三峽地區第一個主要由社會集資完成的國家科研課題,也是三峽庫區惟一的一項文物保護科研課題。2003年7月1日,被特邀到中央電視台第十頻道錄製《講述》節目。

人生經歷


響噹噹的人

趙貴林
趙貴林
在奉節乃至三峽地區,趙貴林都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趙貴林用文化人的 特有視覺感受和關注著三峽的變遷,不僅如此,他還用一般文化人想都不敢想的膽識和決心,花數年時間建立起一個保留著反映三峽文明珍貴遺存的博物館。其實他的這一舉動卻又基於一個典型文化人的樸素想法和單純理念:為子孫後代留些值得回憶的東西,讓他們若干年後能從這些文字、照片、建築中了解到一些家鄉的歷史。只有寫作才是他的長項。趙貴林自嘲不是作官的人。從聽評書開始,幼小的趙貴林便強烈感受到了文藝的無窮魅力,並從此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懵懂少年到文學青年,趙貴林經歷了不平凡的十年,其間也曾追求“時尚”搞過半導體,但最終他沒有成為無線電專家,而是沿著文藝的道路上一路疾行,並成為當地文化領域的領銜者和三國文化、詩城文化、三峽文化研究方面的學者,他被稱為三峽地區的文化名人。

出生

1944年12月29日,趙貴林出生在奉節縣城一個普通家庭。他最早接觸文藝是從聽評書開始的,那時他才讀小學二年級,他對一個叫羅銘泉的老評書藝人印象最深,那誇張的動作,跌宕起伏的情節總讓人激動不已。在他幼小的心裡首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文藝的魅力和震撼,聽評書成了趙貴林童年最難忘的事,也開啟了他走向文藝殿堂的大門。因為家庭成分問題,趙貴林沒能進入大學繼續學業。高中畢業后,他到一所農村中學任代課教師,在課餘間他開始學著寫一些東西。1972年,奉節縣成立文工團,開始在文藝界嶄露頭角的趙貴林被調到該團任編劇。由他創作的對口詞《扁擔》,以及反映知青生活的《拔釘子》等劇目的上演,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隨後創作的《一捆稻草》更是引起空前轟動,並先後在《四川文藝》和《黑龍江文藝》發表,後來還被評為四川省首屆文學作品優秀獎。趙貴林後來當了官,先任縣文化局副局長,之後又升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以及後來的文委主任和縣旅遊局黨組書記。當時他是《四川日報》、《萬縣日報》的優秀通訊員,幾乎每年上稿都是數十篇甚至百篇以上。在此期間,趙貴林親手創辦了奉節縣委機關報《夔門報》,他編撰的《詩城奉節》成為全縣中小學鄉土教材。

重大轉折

三峽蓄水后,奉節有四分之三的面積被淹,很多東西都被淹在水下,趙貴林對此非常遺憾。2002年,對趙貴林來說,是一個重大轉折。此前,無論趙貴林是作為政府部門官員還是一個作家,就是處理點政務,寫一些文字。更多的時間就是回家泡一杯清茶。但這一年,他卻“一不小心成了奉節最忙的人”。奉節大東門民居是清末民初的店肆群落,在建築結構上,它採用承重山牆與木樑架相結合的結構,風格上受土家族的影響,房屋構圖簡練,細處的處理卻精細有致。作為三峽商肆,它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蘊是研究三峽古代商貿的重要實物資料。大東門民居的保護搬遷本是列入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投資計劃的,但因預算緊張被砍掉了,趙貴林聽說后著實感到惋惜。如果將這裡的一些典型建築按舊貌搬遷到新縣城,等於是保存下了古城奉節的一段歷史。趙貴林有了這個念頭,於是便開始規劃“藍圖”——籌劃建一個博物館。雖然一切進展順利,但趙貴林還有一個大大的煩惱:錢不夠。多方努力,趙貴林從三峽建設委員會得到了20萬元的開辦經費,狠心將自家全部的積蓄,加上房產共十幾萬元都拿了出來,又向做生意的妹妹借了20萬元,向其他單位“化緣”,東拼西湊共籌集了80萬元。即使這樣,還遠遠不夠。籌建博物館中的各種雜務讓趙貴林頗傷腦筋。正在趙貴林焦頭爛額之際,一些房地產商主動向他提出合作。
2004年3月17日,趙貴林的博物館建好了,他取名為“詩城博物館”。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人對家鄉的懷念之情也越來越濃,許多人此時真正理解了趙貴林建造博物館的真意:不僅僅是提供了一個懷舊的去處,更重要的是完好的保存了一段歷史。同年10月,博物館終於在寶塔坪破土動工了。這時,平素被大家稱作“老師”的趙貴林此時就像是個包工頭,穿梭於老街深巷,每天一身灰土地在廢墟中奔走,從那裡收集來一批批舊磚瓦、舊門窗——重新建造大東門民居,這些都是“寶貝”。人們的支持與理解,給趙貴林增添了信心。可隨著工程的進展,資金缺口越來越大,他不得不省吃儉用,為了每一元錢的費用精打細算。他捨不得給自己買點什麼東西,物質生活非常簡單、隨便,儘可能地把錢省下來用在建博物館上。福建東南電視台《神州發現》欄目組到奉節,專門還圍繞詩城博物館拍了一個專題片,因為他們認為“詩城博物館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和其它任何博物館似乎都不同”。其它的博物館都有鎮館之寶,但詩城博物館里卻找不到,詩城博物館陳列的都是些普普通通的東西,但就是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卻散發出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浸透著歲月的滄桑,清晰完整的保留著一段古城變遷的歷史,是古城僅有的“存根”。

突出貢獻


詩城博物館

有人戲稱他是千萬富翁,有人覬覦他手裡的“財富”。因為,他一個人自費收藏著一座城的歷史。這是他一輩子的追求,一生最後的奔波。在重慶市奉節縣寶塔坪,有一處三樓一底的仿古建築,與那座著名的白帝城遙遙相對。淡黃色的外牆是上世紀初典型奉節民居的古樸風貌,屋裡則陳列著奉節這座三峽庫區唯一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從史前到現代的大量文化遺存。這座奉節“詩城博物館”,憑一人之力,花數年時間建起,見證著三峽歷史文化變遷……它的主人叫趙貴林。

籌建博物館

趙貴林曾做過奉節縣文化旅遊局局長。三峽蓄水后,奉節舊城將被淹在水下。2002年,趙貴林萌生了一個念頭——籌建一個博物館,保留奉節的歷史遺存。為了這個夢想,58歲的趙貴林開始了“一生最後的奔波”。經過多方努力,趙貴林以奉節“大東門民居保護”的項目從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那裡得到20萬元的起始經費,縣裡也給了兩畝保護項目的建設用地。這些僅僅是開始。趙貴林把全部積蓄10萬元拿了出來,並向做生意的妹妹借了20萬元,東拼西湊籌集了80萬元開始籌建搬遷。這時,一些房地產商主動跟他提出合作,不要趙貴林出一分錢、操一點心,只要把土地給他們,房子建好后,底下的兩層全給趙貴林。但他拒絕了,開發商要建的商業用房和他心中的藍圖——收藏奉節的歷史——完全是兩碼事。

寶塔坪破土動工

2002年10月,博物館在寶塔坪破土動工了。趙貴林的家離寶塔坪有20多公里路,他每天早上5點多鐘就要起床,乘40分鐘公共汽車到工地。為節約資金,趙貴林用錢算計了又算計,物質生活非常簡單、隨便。在城裡理髮得五六塊錢,工地邊的小理髮店只要2元錢,趙貴林每次就特意在這個小理髮店理髮。2004年3月17日,博物館建好了。因為李白杜甫等大詩人在奉節留下了諸多千古佳句,趙貴林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詩城博物館”。“詩城博物館”雖然“相貌”普通,展示條件落後,但卻堪稱“世界級”的博物館。這裡有“巫山人”的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萬波教授提供的奉節古人類和古動物化石資料,把中國古人類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幾十萬年;這裡有當年科克倫、阿迪力較量走過的三峽夔門鋼絲;這裡還有英法探險者勘測奉節天坑地縫的所有資料……“詩城博物館”越來越為人所知,但一人辦館的艱辛只有趙貴林自己知道,他不得不狠心賣掉了早年在重慶市區為兒子買的住房。

新的藏品

讓趙貴林倍感欣慰的是,不斷有參觀者給博物館帶來新的藏品。奉節縣交通局副局長劉健主動將自己多年珍藏的瞿塘峽石拉來,供詩城博物館展出;北京一位國土資源部門的負責人在參觀后,留言“不可思議的創舉”,隨後送來了奉節的大幅衛星遙感照片。最讓趙貴林感動的是老城居民劉伯全。劉家有幾件上世紀初的典型川東老傢具,已被人出萬元買下。當聽說趙貴林想買這些東西,是為了讓奉節的子子孫孫將來還能再看到它們時,老人當即決定以2000元轉讓給他。而在趙貴林掏錢時,劉伯全又決定不收他的錢,不管博物館今後有沒有效益,都把它們放在裡面。一友人曾戲稱趙貴林是奉節的千萬富翁,因為博物館地處奉節規劃中的長江碼頭所在地,未來商業價值很高,子孫後代只要一轉手就可換來巨額財富。趙貴林急了,要立個遺囑,子孫後代可以作為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領取薪水,但誰也不能改變博物館的性質。因為它是趙貴林一輩子的追求,要永遠延續下去!“煙塵中蹣跚於老街深巷,拾磚撿瓦,銖積寸累,茹苦含辛,三載方成,展滄桑老城之風情,揚千古三峽之文化。”寫在博物館進門左牆上的話,道出了趙貴林傳承詩城文化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