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864年的私立育英中學校。1955年高中部獨立設校,成為北京市第一所純高中校。1961年為區級重點中學。1962年為市級重點中學。為完全中學。是中國教育學會北京一所實驗學校。
2019年3月,入選北京市首批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達標學校。
2020年5月,入選北京市中小學科技教育示範學校名單。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864年的私立育英中學,1955年高中部獨立設校,成為北京市第一所純高中校,1961年被評為區級重點中學,1962年被評為市級重點中學,現為公立完全中學。學校背靠故宮,面對皇城根遺址公園,北有北大紅樓,南臨東長安街,交通十分便利,環境得天獨厚。
學校以“明志、尚德、篤學、創新”為校訓,堅持“全面、和諧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內涵發展”,突出“特色發展”,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升教育質量,辦學特色鮮明。
學校現有40個由中外學生組成的教學班,學生1300餘名。學校教職工170餘名,專任教師中30%以上達到研究生水平,有特級教師、市、區、校級骨幹教師40餘名,有全國創新名師、全國教學比賽一等獎、北京市初、高中基本功大賽一、二等獎獲得者多名。學校辦學成績顯著,歷年高考上線率100%,重點大學錄取率40%以上,本科上線率95%左右,多名學生進入清華、北大等著名學府。學校擁有金帆舞蹈團、金鵬科技團等北京市最高級別的學生團隊,在全國、市區競賽中多次獲得一等獎。
育英學校的創立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前身是“男蒙館”。這是1864年(清·同治三年)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在燈市口地區創辦的一所私立教會學校。當時人們“醉心於科舉,而視學校為異端,故開辦初,生徒寥寥。然校方對學生優待異常,不但不收學費,且擇其貧者助以錢而餉以膳。由光緒初,至庚子,二十餘年間,畢業者,成績優美,品德純篤,漸為社會所信任,校務乃稍有起色”。學生由最初不足三十人發展至一百六十餘人,設立了七年制小學及二年制初中。1900年學校遭兵火,其後重建,從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中取“育英”二字,更名為“育英學校”。
育英學校的發展
1918年,美國教會委派中國基督徒李如松為校長,美國傳教士邵作德為副校長。李、邵兩位潛心辦教育,在“體、智、德”諸方面都有出色的理念、論述。他們不惜重金聘請名師,組建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且非常重視教學設備建設及教材選定,使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在此期間,校園從一院擴大到四院,學制從小學、初中擴展到高中,學生由百餘人增至千餘人,生源由本地擴大到全國各省。1934年,在北平市首次畢業會考中,學生梁炳文、唐統一分獲高、初中組個人冠軍,育英學校獲團體總分第一。育英教學效果優異,可見一斑。
育英精神的升華
抗日戰爭時期,育英師生憂國憂民,抵制日貨、為抗日募捐、出專刊、南下宣傳抗日,積極參加“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1937年北平淪陷,1941年育英學校被日偽接管,改名為市立八中。1939年中共地下黨組織深入學校,秘密領導愛國學生進行抗日活動。解放戰爭時期,在地下黨組織領導下,育英師生積極參加“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貢獻。在那風雨如磐的日子裡,師生們煥發出愛國主義精神和對民族復興的渴望。1949年新中國接管了育英學校,改為公立,1952年更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
六十五中的誕生
1955年,根據北京市規劃,在育英三院建立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學校以25中高中部的精英教師為班底,以高中一、二年級學生為主體,成為北京市第一所純高中校。學校肩負著歷史重任,並繼承育英傳統,取得了優異成績。1961年、1962年相繼被評為區級、市級重點中學。62屆學生唐守文獲全國首屆數學競賽第一名,在全國引起轟動。學生畢業后,大多成為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白以龍、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國馨、著名作家劉心武、著名足球教練金志揚等就是他們之中的傑出代表。張迅如、楊天恩兩位校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六十五中的創新與發展
1968年,六十五中成為完全中學。十年浩劫,學校百廢待興。歷任校領導和全體師生為重振六十五中付出了艱苦而不懈的努力,逐步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治校方略,營造出和諧的人際關係,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和教風,辦學質量實現飛躍,學校取得長足發展。乘著教育改革的春風,學校提出“全面、和諧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理念,不斷開拓創新,在校本課程、藝術、體育、科技、教育科研和國際教育等方面形成了特色。2013年,全體六十五中人在“文化鑄魂、實幹築夢”的共識中繼往開來,為辦人民滿意的學校而努力奮鬥!
學校坐落在市中心。背靠皇城故宮,面對皇城根遺址公園。左有北大紅樓,右有東長安街。交通十分便利。學校現有46個教學班。國際部有4個教學班。2200名中國學生及外國留學生。200多名教職工。專任教師中有30%達到研究生水平。有42名市區校級骨幹教師。有外國教師教授口語課。開設雙語實驗班。學校校園面積17000m2。建築面積26000m2。有250m塑膠環形跑道的操場。教學設備達到全國、北京市一流水平:擁有全國領先的數字實驗室;生態博物館;理化生實驗室;計算機教室;閉路電視系統、演播室、計算機校園網,禮堂及音樂、美術、舞蹈、管樂、書法等各專業教室和圖書館、閱覽室、大型電子閱覽室等。教室全部配備計算機多媒體設備。教師全部配備計算機。並且,我校在12年暑假期間利用政府撥資的150萬元翻修了學校操場,給新生一個更良好的學習環境。
全景
【學校文化】“和”文化
【辦學理念】全面、和諧推進學生、教師和學校可持續發展
【校訓】明志、尚德、篤學、創新
【辦學優勢】歷史輝煌、校風淳樸、全面發展
【辦學特色】校本課程、藝術、體育、科技、教育科研、國際教育
【育人目標】把學生培養成向真、向善、向美、向學、向上的和諧之人
【辦學目標】在皇城根腳下辦一所國際化、現代化的優質特色學校
學校文化是學校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全體師生共同遵守和奉行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環境風貌的總和,是學校品牌的靈魂和獨特標誌。文化是一片土壤,學校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它的每一個成員就會從這片土壤中吮吸營養,發展成長。哪怕一撥又一撥的人從這裡離開,他們帶走的僅是個人的智慧,卻帶不走學校特有的文化,只要這片土壤存在,就會有更多的人從這裡成長起來。我們不斷打造學校文化建設,就是要讓這片土壤更加肥沃,讓這裡的每一個人都能開出最美的花朵,結出最豐碩的果實。近些年來,我們積極進行校史整理和建設,繼承學校優良傳統,為凝聚全校師生的價值認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堅持以一個字“和”,兩個字“人和”,三個字“和為貴”,四個字“政通人和”,五個字“校和萬事興”的“和”文化為學校核心價值觀;堅持“全面、和諧推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理念和“明志、尚德、篤學、創新”的校訓;把學生培養成向真、向善、向美、向學、向上的和諧之人;在皇城根腳下辦一所國際化、現代化的優質特色校,開創學校新的輝煌。
六十五中“和”文化理念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作為六十五中的前身,私立育英學校是一所東西方文化交匯融合的教會學校,體現了兩種文化的和;改革開放初期,侯守峰校長提出了“和,人和,和為貴,政通人和”;今天我們又加上了“校和萬事興”。這既是一脈相承,又是與時俱進。
和,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這個字。《說文》中有“和,相應也”,《廣雅》中有“和,諧也”。“和”是社會學和美學特別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和”有多重含義,即協調、融洽、匹配。“和”是自然社會不同事物的矛盾統一。“和”是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發生的規律,存在的常態,功能的佳境。中國古代先哲認為,“和”就是人要順應自然,而不要人為地干擾,甚至破壞自然,這是產生萬物之美的哲學根據。
人和,出自孟子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裡的“人和”是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孟子在這裡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之間關係的。他認為只要內部和諧,大家同心同德,就能戰勝一切。正所謂人心齊,泰山移。
和為貴,出自《論語》“禮之用,和為貴”。孔子提出和為貴,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至於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但是,孔子還說“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表明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來節制它,可見孔子提倡的和並不是無原則的調和。
政通人和,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意思是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
總之,“和”的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哲學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民族待人處事的傳統美德,已越來越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正如2014年5月15日,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六十五中把“和”文化作為學校之魂。一方面是指六十五中人要與自身相和,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在個人的能力與興趣,知識與技能、智商與情商、行為與認知等都需要協調融洽。六十五中的校訓“明志、尚德、篤學、創新”既強調志向、道德的重要,又強調學識、創新的重要,實際上也是一個人需要做到德與才、知與行的協調統一。另一方面,學習生活在六十五中的人要與外界相和,這裡包括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無論是幹部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都需要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在這兩大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全面、和諧地推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在“和”文化的引領下,讓學校更加開放包容,國際化、現代化的辦學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足球隊
少年先鋒崗,英雄紀念碑下的身影
多年來,中央、市區領導多次視察學校。外國元首多次來校訪問。學校因辦學卓有成效而受到社會讚譽及各級領導表彰獎勵。前國家教委、國家體委授予《優秀學校》、世界衛生組織授予《健康促進金牌校》、國家教育部授予《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國家體育總局授予《青少年體育俱樂部》、中國教育學會授予《實驗學校》稱號、市教委授予《金鵬科技團校》、《中小學科技教育示範學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進學校》、市教育工會《師德建設先進集體》;連續三次獲東城區《文明單位》,區教育委員會也授予《模範校》、《達標校》、《文明單位》等稱號。多年來,學校辦學卓有成效。受到社會讚譽及表彰獎勵。國家教委、國家體委授予《優秀學校》、世界衛生組織授予《健康促進金牌校》、國家教育部授予《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國家體育總局授予《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市教委授予《中小學科技活動示範校》、《電教優類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進學校》、市教育工會《師德建設先進集體》等稱號;區教育委員會也授予《模範校》、《達標校》、《文明單位》等稱號。